本帖最后由 梦m 于 2012-4-7 15:07 编辑
西洲曲,一千多年前的荷塘月色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连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看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结尾引用了“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这四句诗出自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西洲曲是一首描写思念的诗歌,描写了一个女子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心爱之人的苦苦思念。诗中用开门,出门,采莲,弄莲,置莲,一系列的动作,表现出了她受窘,含羞,失意,相思的心理变化。
南朝民歌是东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歌,主要保存在郭茂倩的《乐府诗歌》中。大多南朝民歌产生于长江流域,那里山明水秀风光绮丽,诗风也相应秀美清丽。
而北朝乐府大多产生于北方草原大漠,所以诗风雄浑开阔。如《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
南北朝民歌不同于汉乐府民歌,除了四言到五言的发展,它更多了一股文人的气息。这种不同,在西洲曲中就能找到。
西洲曲在南朝民歌中就很有代表性,是乐府诗歌从民间到文人的转折,它既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赋比兴的艺术成就,同时又有着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现实主义风格,艺术上相对比诗经更成熟了。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象征的意思,兴:现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事也,如关雎中的参差荇菜与窈窕淑女,看似毫无关联,却相映衬托,对景物,动作,心情把“思念中的女子眼中,一切都与感情我相关”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西洲曲中所用的比兴手法也丰富而贴切,所比之物“莲子”与所要表达的感情,构思及其巧妙。还有用的多的另一种修辞手法是同音异字的双关,诗中反复咏叹的“莲”谐音“怜”,“莲子”即“怜子”,“莲心”即“怜心”,也就是相爱之心。相对爱,怜更贴近内心,更能慰藉情感的五脏六腑。。
西洲曲全诗三十二句,四句一解,用蝉联而下的接字法,顶真勾连。“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等诗句,如此环环相扣,接字成篇,不仅声情摇曳,情味无穷,而且节奏和谐,朗朗上口。结尾的“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与开头的“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连跗接萼,首尾相应,构思精巧。
西洲曲情感真挚朴实,语调细腻委婉,其实此诗未必是女人写的,只不过是作者以女子相思的角度寄托情感。后世很多文人都写过模仿这种语气的诗歌,譬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写对月怀念妻子,却设想妻子对月怀念自己,使用的正是同样的手法。
乐府诗歌的语言有也很鲜明的特点,民歌特色和文人气质相结合,语言明白晓畅,清新自然。“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清水芙蓉,纤尘不染。这种不假雕琢语言深受后世推崇,唐诗中五言绝句就是这种清新风格,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岁月悠悠,人生苦短,惟有思想、情怀与文字才是永恒的,一千多年前西洲曲中的荷塘月色,经历了千百年,在反复咏叹之余,依旧令我们心驰神往心旌摇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