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汤姆罗零九 于 2011-12-25 18:48 编辑
2011年12月16日中午,公司组织包车去杭州萧山吃年夜饭。经过一夜的热闹,第二天12月17日早晨8:30AM, 吃过早饭,乘车前往此次活动的目的地,地处浙东南的台州市仙居县。 此前,仙居我从未去过,仅仅是听过这个地名。所以,对仙居的印象是空白。在得知要去仙居的消息后,我还是怀着好奇心,上网去看了看仙居的介绍,借以了解仙居的人文地理文化,熟悉一下那里的社会、历史风情。不看则已,一看不觉暗暗称奇。 这仙居,居然是皇帝敕封的县名,寓意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而在这中华上下5千年的历史中,仅有两处地方曾经得到过皇帝的敕封:一是名扬天下的“千年瓷都”江西景德镇,二就是我们此次要去的地方:仙居。 此次赴仙居的第一站,就是皤滩古镇。 古镇位于仙居县城西侧约25公里处,皤滩原名叫“白滩”,得名于从镇前流过的永安溪的河滩上遍布的白色鹅卵石。早在公元998年的唐代,这里便因水路便利成为永安溪沿岸一个繁华集镇,也是台州西部的重要集镇,是海门(今椒江)向西通向浙西(金华衢州)及赣湘鄂华中腹地的枢纽。 自唐宋以来,皤滩得益于地处永安溪上游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而逐渐发展,成为富庶一方的商埠,成为商贾往来交易的中枢。历经岁月蹉跎,渐渐成为盐、布匹、山货、陶瓷等物资的集散地,至明清两朝时发展至鼎盛时期。当时,溪面每日停泊的商船逾500艘,足见昔日之繁华。 即使今日走进古镇,你依然可以感受到古镇昔日的烟华水影。 在摩肩接踵般沿街排列的商埠、豪宅、祖屋间,一座座布坊、茶楼、首饰局、酒肆、当铺、银号、邮号、米行、饭庄、茶馆、棋牌馆、赌场、妓院等镶嵌其中,点缀着这里曾经灯红酒绿的生活。 今日残存的座座自唐宋以降的古宅民居,似无声的言语,述说着昔日这里的芳华锦绣;那一座座祖屋老宅,恰如这门前墙上的木雕石刻,镌刻下古镇经历的风花雪月的记忆;而那鹅卵石铺就的历经数百年岁月打磨、如今依旧光滑靓丽的细石垒砌的平整的路面,更将这古镇的整个历史连接起来,勾连起古镇的家家户户,似一条纽带,将这古镇的千年光华,以岁月的记忆串联起来,将来此旅游观光的游客,带入那一千年前的风花岁月中,带进那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将游人的思绪不知不觉带入那段唐宋元明清的灿烂岁月里、、、、、、。 记得我爱看的《汉武大帝》的结尾曲,有句歌词唱道:“(明知)辉煌过后,是黯淡。”此言的确不虚。 皤滩古镇作为古时繁华水埠码头的真实写照,进入民国后,因公路、铁路等现代交通建设的兴起,日渐衰落,古街也随之萧条起来。 特别是1937年浙赣铁路通车后,昔日古镇的经济支柱-----盐路失去了原有的功能,皤滩古镇留给世人的,是繁荣过后的没落,是纸醉金迷后的寂廖。 饱尝千年风云的沐浴,历经岁月的沉淀与积累,皤滩古镇留给今世后人的,是一条长达1.5公里以鹅卵石铺就的“龙”型古街。 整条古街按龙之形状延伸,西为龙头,东为龙尾,中段弯曲成龙身。龙头正好处在五溪汇合点上,溪水如练。 古街的两旁,散落着自唐、宋、元、明、清、民国六个不同时期迄今遗留下来的各类民宅古居等古建筑,默默地伫立于街道的两侧,沿街的家家户户门口挂着各式各样的红灯笼,将这古街装点的气势不俗。每一座是那般的古朴、典雅,呈现当时代精湛的雕刻与技艺,透着历史的记忆,泛着岁月的苍伤,鲜活地展示着这里曾经的风华人文色彩。 这些古建筑群,丰富多样,叠彩纷呈。特别是那些木质和石材雕刻,虽历尽风雨岁月的侵蚀特别是文革的破坏,但残存下来的每一件物品,都收录过一段美好的记忆,代表着曾经的夏日风荷与春风化雨;又是一段文化的载体,传承那曾有过的人文价值与精神信仰;更是一段风华似锦岁月的见证,代表那个时代人们所秉持的社会价值与人生追求。而这些,正是中华文明数千年来历尽大浪淘沙后,所传承的价值与信仰之人文精华。 那天,我沿着古街,一路慢慢悠悠地走着,看自己想看的东西,拍自己想拍的风景,好不逍遥自在。 也不知什么时候,导游带着我的同事们早早跑到前面去了,不见了踪迹。这倒好,我本来就喜欢古镇的清净和无人,这样让我古镇的摄影取景,变得更为顺畅、空旷,也更加方便。 古镇至今保存着260多处店铺,从店铺门楣上遗留的字迹和残存的招牌来看,有布坊、南货店、瓷器店、药铺、染坊、邮局、赌场、妓院等等,其中当时的春花院招牌“色赛春花”四个大字还清晰可见,可以想象这里曾经的繁华富庶与风华岁月。 那天,我一路走一路看过去,那一座座古迹,泛着岁月流逝的印记,仿佛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令人感叹岁月不再,风花已远。 我一路走,一路细细端详,仿佛在品味一段风情,咀嚼一段历史,感受一段世事轮回。 让许多游客感兴趣的,是这家古镇的妓院----“色赛春花”的春花院了。这是座宋代的庭院,坐落于老街的繁华地段。 踏进春花院狭窄的院门,里面豁然开朗,一个巨大的院子藏在这窄窄的门缝里。雕栏玉砌虽在,只是朱颜已改。如今,那破落的庭院,沉寂的建筑,很难把眼前这栋老宅与昔日那家夜夜笙歌、纸醉金迷的勾栏春花院联系到一起。
正面大厅里是表演的地方,以鹅卵石铺成一颗心和九个铜钱的图案,寓意“脚踩九连环,方得美人心”。 中院里是一间间待客的厢房,最典型的是这里的桌子只有半边,另外半边紧挨着墙,暗示妓院是有后台的,旧时这里正是青楼卖春谈价的场所。墙上挂满了姑娘的艺名,客人看中哪位姑娘只需翻牌即可。 中院左侧的厢房分为前后两半,前半部为喝茶听歌的地方,后半部有床,是洗浴的地方,相当今天的包间,细数有16间之多。厢房里面挂着中国所谓“十大名妓”的介绍,如南北朝时的苏小小、宋朝的李师师、明末清初的柳如是等才艺皆佳的一代名妓画像。 正堂八扇大门上的镂窗格栏中心,都有一组雄雌配对的动物,反映了古代妓院的情色特征。 梯形的天井用鹅卵石镶嵌成双狮争钱的图案。后花园过道的天井又是一幅九连环叠钱图案,这些图案都意味着这是个有钱人才来的地方。 这里不知上演过多少逼良为娼的人间悲剧,也不知演绎过多少才子佳人的风流艳史。如今,虽然青楼尚在,但曾经的歌舞声色,早化作了野风残月,遁影在古街那片荒草的惆怅中。 出得春花院,继续前行,是一座砖雕照壁,为明代牌坊式砖柱结构,位于古街的东端,属龙尾部分。整个照壁宽约8米、高约3.5米。照壁上的横梁上有砖雕的鹤鹿、龙凤、麒麟、花卉等图案,刀刻细腻,纹理清晰,颇有几分壮观。照壁上的图案,轻盈柔美,生动如仙。 “妓院”里现在安排有风俗表演。有一对亲母女,装扮成老鸨(妈妈桑)和青楼女子,给游客们表演抛绣球娶亲。 我们那天去的时候,因为人多,正巧赶上一出表演。公司的一位王姓小伙,年少英俊,“运气地”接到了二楼小姐抛出的绣球,于是上演了一幕令人捧腹大笑、冷俊不禁的相亲游戏。 一位古装姑娘站在二楼,含羞半露,老鸨站在院里,连唱带吆喝,耍尽嘴皮子,调动起大家的“性”致。然后,姑娘将绣球抛下,拿到绣球的王姓同事,被大家起哄着,推到姑娘的里屋。 一会,王同事换上古装书生长袍登场,果然是翩翩少年、风流才子。之后,与姑娘手牵长线一起来到院中亮相,继续表演。妈妈扮演的老鸨一直在滔滔不绝地逗趣,把现场的气氛推向高潮,游客早已经笑得前仰后合。 随后,王姓男游客和“青楼姑娘”合唱情歌《夫妻双双把家还》。最后,是把女子给的金元宝交给索要钱财的妈妈,男士被领进内屋,在众人的热烈逗笑声中,表演结束、、、。 看过表演,继续行走向前。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一直弯弯曲曲往前延伸,或许是长期以来被雨水冲刷的原故,路面很干净。徜徉在这条几乎被历史所遗忘的古街上,耳畔回响着自己行走在鹅卵石街上鞋与石子叩击所发出的“哒哒”声,徜徉在这个冬日暖暖的午后,阳光高照,晴空万里,迎面而来的和风吹拂着每个人的脸,驱散了冬日的寒冷,路两旁的古街古井,令我徒生幻觉,感觉自己仿佛走进了以前的某段岁月中。 真想时光就此打住,让我可以如眼前这般,永远沐浴在这冬季暖如春日的阳光中。 脑海中一会又闪过那个阳春三月的梅雨时节,这条鹅卵石路上,淅淅沥沥的雨水顺着屋檐跳跃而下,溅落在石阶上发出清脆的“嘀答”声,身着唐装宋服的路人熙熙攘攘,穿街走过。真是时光流逝,恍若隔世。 从白塔镇乘车前往皤滩,途经距离古镇一公里处时,有一座浙东南地区著名的学府----桐江书院,因宋朝大理学家朱熹曾莅临讲学,并送子在此就读,而得“江南第一书院”盛名。遗憾的是,我们此行并没去参观,只好留待下次自驾游了。 (未完待续) Tomluo09 2011,12,24 圣诞节于上海浦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