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暮雪 于 2012-3-5 08:49 编辑
走进萧红故居 作者:月射寒塘
想去萧红故居由来已久。一是因为我对萧红仰慕已久,最主要的是我的朋友雪戎,她当年来哈尔滨,时间仓促,未能成行,每次提及,难掩遗憾之意;这次我恰好来哈尔滨学习,可以帮朋友也帮自己实现这个愿望。 哈尔滨的五月,正是春色渐深的季节,树木翠绿,丁香花开,迎面的风凉爽中浸染着丝丝寒意。出租司机笑我穿得单薄,哈尔滨的春天比别的城市晚一拍呢!我敷衍几句,然后把目光转向窗外,丁香花的香味浓郁却不让人烦厌,随着风有一缕没一缕地飘进鼻翼,让我从内到外逐渐地透彻。我想,这正是很好的状态,我要骨骼清奇、满体生香地去拜谒萧红。 顺着指示牌,看到了萧红故居。在一溜灰白的水泥建筑之间,萧红故居青砖素瓦,突显一种凝重,在喧嚣的尘土人境,看到它竟然心生清风,一下就沉静了下来。 去买门票,售票员顺手检票,示意我从侧面进门。 轻轻地推门进去,院子里空无一人。我关上门,靠在门板上,外面的喧嚣隐去,感觉自己走进了另一个世界,与世隔绝。我就这么靠着,安静地,门板坚实可靠,透着淡淡的木香。我看到萧红汉白玉的雕塑,安静地坐在院子中间,玉手托腮、娥眉轻蹙,另一只手握着一本书,她是在沉思什么呢? 静静地环顾四周,然后我轻手轻脚地走进了东厢房,顺序参观。认真阅读萧红的生平简介,瞻望她的照片,以及她和祖母用过的物品。这个纤弱、敏感、细腻、单纯的女作家在我脑海里逐渐清晰明朗,从作品中走出来,立体地站在我对面,让我心生仰慕和怜惜……风过水起的声音飘起那些诗一样的句子,淡淡的伤,隐隐的痛,洞彻生活的感悟,像落红入眼,一路漂泊,撒播生命。我听见她轻轻地说:人睡了,猪,羊,牛,马也都睡了。蝴蝶和燕子也都不飞了……现在,她也安静地睡了。 这是为爱而生的女子,生活充满了传奇色彩。因为封建包办婚姻出走,因为和萧军的一见钟情,于患难中结合,又因为性情差异而在经历情感磨折后分手…… 站在塑像前,我试图知道她怎样评价自己的人生。如果没有这些痛苦忧伤,是否还会有她传世的文章?那么是这些不幸成就了她吗?她应该也是幸运的!在最艰难的时候遇到萧军、鲁迅、茅盾等良师益友,她生命的光彩从此熠熠生辉。这个用诗一样的语言写出百万文字的女子,这个用生命体验爱情书写文字的女子,外表孱弱内心坚毅,当她为革命拿起笔发挥自己作为作家的作用时,她心中的爱是博大的。 所有的房间都收拾得清爽干净,空落落的屋子只有我一个人流连、沉吟。斯人已去,芳香如故。 我站在她作品陈列柜前,看那些文字如她或透明、或婉约的眼神,轻轻地就飘进我的心里,让我感慨万分。 我突然遗憾没有带本书来,我应该享受一下这样的宁静和这样的气氛,我应该坐在这老式的椅子里看会书,我应该靠在她塑像的基石上,通过墨香和她对话。 有工作人员经过,我恳请她帮我拍了张照片。我问她平时来的人很少吗?她回答说最近来人不多,有时候还可以,一般都是搞写作的人来。 我听了,并没有遗憾。这是一片清静之地,来的人多了会增添一份喧嚣。 回到出租车里,我顺口说:“刚才应该让你也进去看看,里面没有别的游客。”我想我要是带他进去,他可以帮我多拍些照片。他发动车子,回答说:“这种房子多的是,我们早看多了。” 我无语。我从千里之外来就是为了看一处房子吗?除了看房子,我还看到了什么?用朋友雪戎的话说,其实都无所谓她的故事、她的传奇,只是她的文字,让人爱怜。她若多活几年,将会有多少好文字留给我们呀!?我此来不是为了要看到什么,只是祭拜,出自心灵的祭拜。其实连有没有故居都是次要的,若只是一片坟冢我也是一样要来看看的。 拿出手机,我给雪戎发了个短信:我已代你走进萧红故居,圆了两个人的心愿。 此刻,风吹过,丁香花的香味满满地盈入我胸怀。我相信遥远的草原上,雪戎正读到我的短信,天际飘荡一抹红的美丽,让我们一起品味、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