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六星书房 鲁迅与胡适比较(刘再复和李泽厚的对话)
查看: 6531|回复: 3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鲁迅与胡适比较(刘再复和李泽厚的对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2-6-13 18:5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归隐宋朝 于 2012-6-13 19:05 编辑

    刘再复:你读了李慎之先生写给舒芜的信了吗?信中说,最近他对鲁迅与胡适的评价有个很大的转变。他说:“我六十年来一直爱戴崇敬鲁迅。对胡适的感情是完全无法与之相比的。在我心目中,胡适当然‘也是个人物’,但他软弱,易妥协,同鲁迅比起来,‘不像一个战士’,而且显得‘浅薄’……这些‘胡不如鲁’的印象本来也一直存在心里。……经过一番思索,我的思想居然倒转了过来,认为就对启蒙精神的理解而言,鲁迅未必如胡适。”经过整整半世纪对胡适的批判和对鲁迅的推崇,最後李慎之作了这样的判断,可见中国有一些知识者的思想真的独立了,不再被时代的风气和权力的意志所左右,尽管我想和李慎之先生作些商榷。
  
  李泽厚:这封信我读过了。没想到李慎之文笔那么好,年纪快八十还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比许多年轻一辈、两辈的学人都写得好,没有八股味,想得清楚,写出来就清楚。鲁迅与胡适,显然是两种不同的个性。他们也是从不同角度对中国现代文化作出贡献的,其贡献的方面并不相同。我仍然坚持自己原来的看法,觉得鲁迅最了不起。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以文学方式包括小说、散文和杂文,向各种陈旧传统作韧性的启蒙战斗,但同时又超越了启蒙。他有着对人生意义的寻求。鲁迅是“提倡启蒙,超越启蒙”,这使他的启蒙比胡适(包括陈独秀)具有更深沉的力量、激情和智慧。
  
  刘再复:因为要纪念鲁迅诞辰一百二十周年,《香港作家》主编梅子先生约我写篇文章。我首先用两个概念表述了基本看法,一个是“奇迹”,一个是“悲剧”。说是奇迹,是指作为一个伟大文学家,鲁迅在白话文的草创阶段,也就是在刚刚进行另一种语言方式的写作实验时,他的小说就写得那么精采,语言那么成熟,文体那么独特,真是奇了。单凭他的两部小说集《呐喊》与《徬徨》和一部散文集《野草》就足以卓绝千古。还有另一点也很奇,他的思想那么深刻,对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以及中国人的认识那么深刻。鲁迅代表着新的文学时代的深度,这一点,其他现代作家包括胡适望尘莫及。
  
  我想要特别说明的是,鲁迅对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即“国民性”的发现,认识与解剖,更是无人可比。胡适、陈独秀这些启蒙家,当时都看到中国制度上的问题,但鲁迅更深地看到,除了制度,还有一个文化问题,国民性,如果文化心理基础不变易,甚么先进的事物进来都没用。中国人的圆滑不是一般的圆滑,而是非常成熟的圆滑;中国人的自私不是一般的自私,而是血腥式的自私。这种民族劣根性就像“黑染缸”,甚么好名词、好制度一经它的污染,就会变形变质。民主制度恐怕也是如此。鲁迅看到这一点很了不起。国民性,民族集体无意识,这种东西无法实证,也非知识可归类的。国外一些研究中国国民性的论著,所以只能罗列“保守、固执、不守时”等性格弱点,停留在国民性表面上滑动,就在於他们使用的只是实证与逻辑的方法。而鲁迅不是这样。他对国民性的把握,是伟大文学家直觉方式的把握,是以天才的洞察力和敏感力,穿透国民性格表层现象而挺进到中国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直逼“根柢”,直指要害;然後又天才地描摹中国病态灵魂的“灵魂意象”(阿Q等)和麻木灵魂的形式(“精神胜利法”)。但鲁迅又是个悲剧。古今中外历史上,没见过一个作家被政治利用得这么无情、这么厉害的。他生前想改造中国人,死後却完全被中国人所改造,改造成凶神恶煞似的政治玩偶,改造成历史的傀儡和打人器具。鲁迅的被神化,实际上是被非人化。先把他非人化,再利用他进行政治扫荡和裁决别人。李慎之先生似乎没有把表层启蒙(侧重於政治上“用”的层面的启蒙)和深层启蒙侧重於精神上的“体”的层面的启蒙分开。从深层启蒙的意义上说,鲁迅显然比胡适更深刻。但从政治理念层面看胡适的一些见解,也很了不起。
  
  李泽厚:从启蒙的角度上说,胡适比鲁迅更注重政治上的启蒙。如李慎之所说,他主要是:感受和认识美国的民主制度、法治观念等,而且坚信不移。他反对过国民党,晚年仍支持雷震。他自觉地在政治舞台上活动过。鲁迅则完全是个作家。以前神化鲁迅,给他戴了许多“家”的帽子,其中最重要的三顶是“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八十年代,我们去掉他第一顶帽子,现在似乎应该去掉第二顶,而只保留第三顶:鲁迅是文学家,是具有巨大思想深度的伟大文学家。这才还其本来面目。文学诉诸情感,所以才有“人谁不爱鲁”?产鲁迅的启蒙诉诸人的情感方面。胡适说:“世界上最强有力的人就是那个最孤独的个人。”但是,胡并不能充分理解这句话。倒是鲁迅身体力行地挖掘了孤独的内涵。鲁迅的孤独感与悲怆感具有超时代的形而上的对人生意义的寻求,同时又有他深刻感受到的时代内涵,所以极有深度,非胡适所能比拟。
  
  刘再复:鲁迅也是思想家。现代作家中的杰出者如郭沫若,沈从文、巴金、老舍、曹禺,张爱玲、钱锺书等都不是思想家。有深邃思想,是鲁迅一大特点。但鲁迅的本体本色,的确是伟大作家。从作家的特点去读鲁迅,才能真正把握鲁迅,才能发现和理解他的片面形态与偏激形态的价值,即他的情感价值。你一再强调应该注意鲁迅“提倡启蒙又超越启蒙”,这的确是个关键。正是超越了启蒙,鲁迅才进入其他启蒙家包括胡适无法进入的极为深邃的精神层面。当启蒙者们进入时髦的“自由主义”、“科学主义”、“理性主义”、“集体主义”等概念游戏中时,鲁迅却单独地踏进了另一个精神维度,这就是叩问人的存在意义的维度。这一点很不简单。
  
   我在《论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维度及其局限》一文中,指出从审美内涵的角度上说,中国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文学,大体上只有“国家、社会、历史”这一维度,而缺乏“叩问存在意义”、“叩问超验世界”、“叩问自然”等三个维度,而鲁迅却如凤毛麟角,偏偏有力地叩问了个体生命“此在”的意义,揭示孤独存在个体深刻的精神内涵与时代内涵。这些内涵与西方作家的荒诞感、厌烦感既相通又不同。鲁迅绝望,又反抗绝望;厌烦,又反抗厌烦;他走入精神深处,又不忘生命个体应负的历史责任。他是那个时代中华民族大苦闷的总象徵。然而,由於鲁迅一走上新文学路程,就与传统彻底决裂,没有给自己留下精神退路,也拒绝其他精神逃路,对现实的黑暗和国民性致命弱点又看得格外分明,因此,他的孤独感深到几乎带有病态。他反对“费厄泼赖”,主张复仇与“党同伐异”,临终时还宣布“一个也不宽恕”。这一切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可以理解,作为一个作家的文学形态也可理解(文学的策略总是把自己的情感方式推向极致),然而,一旦诉诸社会,就显得不够“宽容”,过於激愤。鲁迅的复仇情结,是一种非理性情绪。它一进入社会,甚至被上升为普遍理性原则,就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相比之下,胡适显得宽容。这一点李慎之所说是对的。
  
  李泽厚:“不宽容”倒是鲁迅的一大贡献,这恰恰又只是文学——情感上的!它能激励人们,而并不是也不能特别是不能作为一种政治——理性观念来对待。胡适为人做事都比较宽容,这倒与他的政治理念相吻合,而这恰恰不是文学的。但中国缺乏的倒是这种自由主义的宽容气慨和作风。政治立场可以有不同选择,但宽容态度有其独立的价值。鲁迅的确说了许多激愤的话,如你所说,我们不应当把作家情感愤激之辞当作理性的普遍原则,这会带来许多问题。毛泽东读鲁迅,恐怕就有这方面的误读误用。李慎之说“误导”,其实更多的恐怕是“误读误用”,把文艺作品激发的情感态度当作是理性的正确认识。例如“痛打落水狗”的口号,在文化大革命中就变成政治理念的原则,就产生了种种置人於绝境的暴力。
  
  刘再复:胡适的思想虽不如鲁迅深刻,但他一向主张改良,主张一个一个研究问题,整个思路是建设性的。他从尝试用白话写诗到考证几部古典长篇到文学史、哲学史、禅宗研究,都是建设性的开风气之先。他的缺点是建设力度,深度不够。他倡导语言改革,功劳很大,但语言思考的精神深度与西方的索绪尔(Saussure)、维德根斯坦(Wittgenstein)等人相比就显得单薄。他在中国开了自由主义先河,但也只是表面功夫。因为建设底蕴不足,所以没有创造出自由主义的现代典籍,结果其他思潮一来,便溃不成形。这也可说是一种文化教训。鲁迅虽有深度,在实际上也埋头建设,但因为对中国传统与现实坏的方面看得太透,便产生一种“无破坏即无新建设”的思路,革命性很强。毛泽东後来强调“不破不立”,而且说明自己的心与鲁迅相通,大约正是在“破字当头”这一点上最为相通。今天回顾这段历史,包括反省二十世纪整个中国历史,应当承认,我们过去是破坏太多,建设太少。鲁迅的先破後立的思路是值得质疑的。
  
  李泽厚:二十世纪中国的确是破坏性思路、也就是“造反有理”的革命思路占了上风:情绪有余,理性不足;破坏有余,建设不足。二十一世纪应该有个大转变,应当把思索与行为的重心转到建设上来。胡适许多贡献是建设性的,例如他提倡白话文,写新诗《尝试集》,写《中国哲学史》等等。五十年代大规模批胡适,但批不倒他的《红楼梦考证》等考证成果。鲁迅後期的政治情绪非常鲜明,但并没有完全政治化。他埋头翻译《死魂灵》,出版各种木刻等等。他不是当今那种要否定一切只张扬自己的空头批判家。
  
  刘再复:鲁迅已经诞生一百二十周年,逝世六十五年了。有了时间距离,我们的思考就比较冷静,心态也会比较正常。那种捍卫鲁迅的脆弱心态与“解构鲁迅”的痞子心态以及市场炒作心态,离我们很远。今天我们把鲁迅和胡适作一比较,也是学术的平常事。经历了风风雨雨,他们两人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卓越贡献,已经没有甚么疑义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12-6-13 19:0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归隐宋朝 于 2012-6-13 19:02 编辑

鲁迅与胡适

作者:戴英马

    现在还要写这样的早已被人们写烂了的题目,似乎也太背时了。但是,众多人的议论,又有多少真说到点子上?而且,时髦和跟风,又是多么难治的病。
   
    鲁迅,历来是我所喜欢的,胡适,也是我所喜欢的。鲁迅全集从头至尾看过,胡适文存也翻阅一过。虽不能如细心的研究者那样,但都是看得有大兴味才看完的。现在,众多的人们似乎对他们两位赞颂有加;但后人仍难看到他们全貌,号称专家的又何尝没有责任。例如,鲁迅是创作和翻译并重的,但想看到他的全部翻译作品,现在是何其之难。我们至少总可以由翻译知道,鲁迅接触的并下过功夫的一部分外国作品,还可看看鲁迅翻译时的特殊风格。这种翻译风格即使现在的大多数人并不喜欢,但比起目下一部分称为作家的狂妄自大、琐碎唠叨、自说自话、无穷的对话堆彻出来的作品,至少也是别有一番滋味。说到胡适,我记得有一位作者的文章里讲到,胡适晚年研究水经注为某人辩诬的重大意义,于是很想看看胡适的这部著作,但又到哪里去找呢?
   
    闲话说过,讲到本题,他们两位的关系和异同,其实用不着长篇大论的。

    一、对于中国古代学术的研究,都是大家;他们两位是互相佩服的。两位是朋友关系的二十年代如此,政治上不同道各走各的路的三十年代同样如此。这只要看一看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对胡适小说考证特别是《红楼梦》考证的大段引用,可说是完全赞同。鲁迅写道:“迨胡适作考证,乃较然彰明,知曹雪芹实生于荣华,终于苓落,半生经历,绝似‘石头’,著书西郊,未就而没”。和胡适相比,后来的有成就的红学家们,其实并没有特别重大的超越之处。看看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对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的评价何等之高。1934年鲁迅在《忆刘半农君》讲到新文化运动时对胡适的赞美之意同样溢于言表。

    二、在中国古代学术史的研究上,胡适和鲁迅各有长处。胡适的长处是考证,表达的方式更适合现代人的思维。鲁迅后来提到胡适时经常用有调侃意味的“考据癖”一语,更大程度上也是肯定而不是攻击。鲁迅的长处是对社会生活整体状况的把握。正如蔡元培所讲,当我们看到一点时,他已看到了全般。其实,胡适也是意识到了这一点的。他对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册的意见是:论断少。鲁迅的回应是,下册已经增加。这正是鲁迅的长处,也是胡适希望看到的啊!

    三、文学创作方面,胡适和鲁迅各有自己的专长,胡适是新诗,鲁迅是小说。对鲁迅小说创作的成功,恐怕公众是最少分歧的。胡适的新诗虽不能说就是后来者的典范,但胡适新诗的语言几乎完全不顾旧有的行文方式,他的文章语言也是如此,勇气之大很难有人能及。这使我想起了胡适对我国古典文献的看法:先要解决读得懂。就是到了现在,还需要学术界坚持不懈地下功夫的。只要想一想,近几十年里简帛文书的出土对解读我国古典文献的重大意义,就可明白胡适眼光之远了。以我之见,胡适的行文语言是有意为之,是长期努力的结果,从他推崇陈寅恪为史学之重镇时,还要讲寅恪作文的不高明,就可见一斑。但在我眼里,寅恪先生的书虽未必为现在的大多数人所喜欢读,文言文也是局限,简洁醇正的味道却是他人难以达到的。
    这毕竟是一个伟大的转折时期,是一个非以个人功利为取向的思想观念高度开放时期,是春秋战国之后又一个辉煌的时期。真正杰出人物的被理解和承认,首先还是在最接近杰出者水平的同道们,不是后来的跟风似的称颂,而是大众还茫茫然时的独立之见。唯其如此,才难能可贵。

    四、鲁迅其实是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而且是保持自己高度独立性的知识分子。他所论争的,是文学,是社会的深层关系。胡适除了文学和思想领域,还要进入政治甚至政府。能在政治和政府施展拳脚的人何其之多,却不适合时不时显露出自己非同一般的知识分子本性的人。对这一点的洞察力,胡适甚至远逊于自己的夫人江冬秀。中国众多的人们又似乎深通政治。北京的的士司机们,十个中就好似有五个参加了政治局会议的。大众骨子里所深佩服的,也是手腕高明的政治人物。有几个人会去关注不尚空言刺入骨髓的思想者呢?记得好几年前,宁波日报有一篇短文谈到,一位韩国人说:你们有鲁迅!这位中国作者接着在文章中写道:是啊,我们有鲁迅、郭沫若、茅盾。他竟想不到,有着自己的悠久历史而又拼争不息的朝鲜民族,怎会缺少郭沫若、茅盾这样的文学杰出人物!深入骨髓的思想者,才是韩国人所叹服的,也是众多的民族并未提供的,却也是中国现在的众多国民所不喜欢的。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2-6-14 12:58 |只看该作者
金花婆婆 发表于 2012-6-14 00:15
我也粉李泽厚啊

我的一点可怜的美学常识,都是从李泽厚那里读来的。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2-6-14 12:57 |只看该作者
一代文氓 发表于 2012-6-14 00:46
既然醉笑兄一再这么煽风点火,我必须拍拍李泽厚。

哈哈,不拍遍名流,不足以为“一代文氓”。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6-13 21:37 |只看该作者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以文学方式包括小说、散文和杂文,向各种陈旧传统作韧性的启蒙战斗,但同时又超越了启蒙。他有着对人生意义的寻求。

鲁迅对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即“国民性”的发现,认识与解剖,更是无人可比.

鲁迅的孤独感与悲怆感具有超时代的形而上的对人生意义的寻求,同时又有他深刻感受到的时代内涵,所以极有深度.{:soso_e179:}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6-13 21:4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共产党员谁怕谁 于 2012-6-13 21:48 编辑

鲁迅思想很有深刻性,关于反击的话题,他认为“犯而不校”是恕道,“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直道”,中国人多是枉道。不打落水狗反被狗咬了,这其实是老实人自讨苦吃。

这段话我记忆犹新,说得那简直太好了,因为我以前行的就是枉道,“犯而不校”的高姿态还没修炼到家,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还不屑,所以不自觉就步入枉道。今后我要向一代文氓学习,锐意进取,睚眦必报,其实他和鲁迅多相似,哈?{:soso_e113:}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6-13 21:4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共产党员谁怕谁 于 2012-6-13 22:06 编辑

鲁迅还说: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但是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必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是连最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

这段话也是深有感触,鲁迅就是鲁迅,人家发现的问题直接能刨到根子,解剖得老好了。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2-6-13 22:07 |只看该作者
共产党员谁怕谁 发表于 2012-6-13 21:47
鲁迅还说: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但 ...

欢迎共产党员,{:soso_e181:}  感谢来艺文添砖加瓦。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2-6-13 22:09 |只看该作者
莫冉 发表于 2012-6-13 22:07
欢迎共产党员,  感谢来艺文添砖加瓦。


{:soso_e102:}美女!

让我拥抱一个!{:soso_e178:}

我一定常来。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2-6-13 22:13 |只看该作者
共产党员谁怕谁 发表于 2012-6-13 22:09
美女!

让我拥抱一个!

共产党员怎么色色滴?有点像国民党{:soso_e101:}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2-6-13 22:17 |只看该作者
莫冉 发表于 2012-6-13 22:13
共产党员怎么色色滴?有点像国民党


怎么不说我像墓歌?{:soso_e136:}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2-6-13 22:19 |只看该作者
共产党员谁怕谁 发表于 2012-6-13 22:17
怎么不说我像墓歌?

啊,墓歌看见美女一般不拥抱,直接整天津喝酒去了。{:soso_e113:}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2-6-13 22:22 |只看该作者
莫冉 发表于 2012-6-13 22:19
啊,墓歌看见美女一般不拥抱,直接整天津喝酒去了。

然后呢?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2-6-13 23:05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精彩,有时间要再好好读几遍,

李泽厚的谈话录都很好看,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2-6-13 23:08 |只看该作者
李泽厚,应运应时的哲学家美学家,

刘再复,李泽厚的粉丝级人物,

二人的谈话录,看似旁征博引,其实老调重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2-6-13 23:08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共产党员谁怕谁 发表于 2012-6-13 22:22
然后呢?

《水浒》里有段王婆教西门大官人如何勾搭潘金莲的段子,特精彩。
其核心是“酒是色媒人”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2-6-13 23:10 |只看该作者
就像参加座谈会,都说得很精彩,最后非请出来个靠着年纪大而成名的所谓前辈做总结,先是说大家都不错,逐个夸夸,然后就但是,一转折,你们还年轻,还有很多的不足云云。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2-6-13 23:10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一代文氓 发表于 2012-6-13 23:08
李泽厚,应运应时的哲学家美学家,

刘再复,李泽厚的粉丝级人物,

艺文视点下一个批判对象就选李泽厚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2-6-13 23:1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代文氓 于 2012-6-13 23:14 编辑
醉笑陪君三千场 发表于 2012-6-13 23:10
艺文视点下一个批判对象就选李泽厚


如果20年前,你要说不知道李泽厚,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个文艺青年,

现在时过境迁,李泽厚过气啦。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2-6-13 23:15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莫冉 发表于 2012-6-13 22:13
共产党员怎么色色滴?有点像国民党

你错了小莫,就冲这么色,可以断定,这肯定是共产党员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12-6-13 23:18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一代文氓 发表于 2012-6-13 23:13
如果20年前,你要说不知道李泽厚,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个文艺青年,

现在时过境迁,李泽厚过气啦。

读书不是赶时髦,反对这种追逐时尚的观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2-6-14 00:02 |只看该作者
这是真正理解鲁迅的人,真好,这帖子。鲁迅的清醒都是那个时代不容的,于是他的孤独犹显得悲壮。问好宋朝老师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2-6-14 00:15 |只看该作者
醉笑陪君三千场 发表于 2012-6-13 23:10
艺文视点下一个批判对象就选李泽厚

我也粉李泽厚啊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2-6-14 00:44 |只看该作者
醉笑陪君三千场 发表于 2012-6-13 23:15
你错了小莫,就冲这么色,可以断定,这肯定是共产党员

一语中鹄!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2-6-14 00:46 |只看该作者
醉笑陪君三千场 发表于 2012-6-13 23:18
读书不是赶时髦,反对这种追逐时尚的观点

既然醉笑兄一再这么煽风点火,我必须拍拍李泽厚。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2-6-14 01:20 |只看该作者
醉笑陪君三千场 发表于 2012-6-13 23:10
艺文视点下一个批判对象就选李泽厚

大可期待,大可期待。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2-6-14 01:24 |只看该作者
邵建的《胡适与鲁迅:阳光与闪电》一文,也可参考一读。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2-6-14 08:31 |只看该作者
醉笑陪君三千场 发表于 2012-6-13 23:15
你错了小莫,就冲这么色,可以断定,这肯定是共产党员

真没劲,不会打哑谜。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2-6-14 08:31 |只看该作者
十年灵风 发表于 2012-6-14 01:24
邵建的《胡适与鲁迅:阳光与闪电》一文,也可参考一读。

好的,我在网上找找先。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2-6-14 08:32 |只看该作者
十年灵风 发表于 2012-6-14 01:24
邵建的《胡适与鲁迅:阳光与闪电》一文,也可参考一读。

说真的,我喜欢阳光,不喜欢闪电。
听说电闪雷鸣的,贝多芬喜欢。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