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妙韵怡然 于 2009-10-17 14:32 编辑
且说,多年前,我从事纺织工程,曾得缘于竺美珍、娄林根两位老师的教诲培养。当年,他们生活工作在东北。多说一句,这夫妻老师还是我们夫妻的共同老师,因此感情也是厚了一层。此次南来,通讯录上记了一个电话号码,侥幸的是竟然与我离散20多年的恩师联系上了。于是,国庆节长假,回乡路远,旋拜师门,我去了宁波。有诗为证:襄平曾结师生缘,漫谈往事如云烟;谁说参商难相见,今宵甬中月又圆。(甬:宁波简称)。晚上闲聊,老师问我南来印象如何,我说,想在山脚水边租个房子,住一住。老师说,房子有啊,就在水边山下,你随便住的。我问,谁的?娄老师答,竺老师家的老屋啊,我们回到宁波,就将已经卖掉了的老屋又买了回来。这样,我来就了情绪。那改天我们去老屋看看吧!
在宁波,躲过了“蔷薇”台风,看了“天一阁”,我们就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去了一个叫董村的地方——竺老师的老家。
董村,位于雪窦山脚下,亭下湖水库之滨,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山村。光绪《剡源乡志》:“董村,桃花坑山下,古名董溪云南,即是此处”。董村姓董,但是全村没有一户董姓的人家,大部分人家姓竺。董村竺姓聚居800余户,3000余人,是奉化竺姓居住最为集中的地方之一。在奉化,竺氏为排名第10大姓。
村里有五个“竺氏宗祠”,统一悬挂“理学名宗”牌匾,此匾,据说是皇帝为了为了表彰竺氏的祖先竺大年,赐给竺姓人家的。竺大年者,北宋学者,是沈焕的入室弟子。他专心研究《礼记》,著有《礼记订议》。曾经为太子太傅,也就是皇太子的老师。
五个祠堂有各自的堂号。我的老师就是五房竺姓其中的一支:听彝堂,此堂建于乾隆四十二年。
说起竺姓的来历,真是源远流长,传承有序,饶有兴趣。夏禹在世之时,曾封炎帝的后裔在台,称墨台氏。到了商汤时,又将墨台氏改封在孤竹。《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孤竹君,姜姓,殷汤封之辽西,令支至伯夷、叔齐,子孙以竹为氏焉.”民国《竺氏宗谱》记载:“孤竹君,讳初,字子朝,姓墨胎氏,袭孤竹君国,在辽西。”
中国上古时代,姓氏是分开的。姓从母,氏从父。姓氏并称,反映了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
关于这个时期,谱系可考的是:(以前6任失考)第七任国君:父丁:墨胎•竹猷——亚微:墨胎•初(父丁子/——商纣王61年)——墨胎•冯(亚微之次子/商纣王61年——)——以下失考。
但另有一说,即墨胎•初,字子朝。生有三子,为允,字公信;文,字公高;智,字公达。下面就是孤竹国最名扬域中,也是我们最耳熟能详的是“不食周粟”典故。太史公《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这样看来,竺者,源与竹也。竺之肇始,大概属父丁•墨胎•竹猷。伯叔即死,那么,竹氏继承者当是孤竹国的二公子,文献记载叫文,字公高的人。传说竺之竹下加二,是纪念伯叔两位洁身自好的高人。而所谓伯夷叔齐,乃谥号也。
关于孤竹国的历史,不虚,文献记载确实有文物支撑。最早见于殷墟甲骨文和商代金文。甲骨卜辞有关竹氏的活动,有40多条纪录。1973年3月6日,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平房子公社北洞大队第三生产队贫下中农在村南一丘冈上挖石头时,在距地表30厘米深处发现六件排列整齐的青铜器,五罍一瓿,其中包括著名的“父丁孤竹罍”。
随便说一句,这个地方也曾发现了“箕子罍”
关于孤竹国建国的时间,据《史记•伯夷列传》注引《索隐》所记:“孤竹君是殷汤三月丙寅日所封”,是为孤竹侯国,时在商汤建立商朝之初,约公元前1600年。孤竹国灭亡的时间,在公元前660年。
此后孤竹乃成为地名,
以后,东汉年间,枞阳侯竹晏认为本姓原出于伯夷、叔齐二贤,就在“竹”字下加了个“二”字,改成竺氏了。
另外,古时称印度为天竺国,有僧人来中国传经时,为了适应汉文化的习惯,就取一个字为他们的姓氏,因为他们被称为天竺僧,就多以竺为姓。后来,有些僧人在中国定居,而有些汉族的僧人因拜师也随他们姓竺,这样,竺姓就在汉人中传开来。头一个自印度到中国来开基的竺姓始祖,就是汉宣帝时的谒者竺次,故竺次也算是竺姓的始祖。东汉有天竺僧竺法兰。
另外,我在采访时,竺老师的外甥女婿竺利民介绍说,竺姓与“佾”字有联系,子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考古代乐器竹料者居多,此论看来也不是空穴来风。
话说到这儿,又断了。再续,就是宋朝了。
民国《竺氏宗谱》记载:“吉安郡丞竺公,讳中立者,明哲士也。厥父名贶,登姜涉榜。世居琅琊。……公自离豫章,从婺逾括苍游赤城天台,旋而道经剡东歴金庭石鼓之胜,见灵峨山环土沃,卜址於此为遗安计,於是命童仆开荆棘,作坡池,莳花裁竹。公尝葛巾野服,徘徊于石鼓之下,与山樵溪牧量雨占晴,归而击杖以自歌曰:“衡门栖止兮安分投闲,山肴野蔌兮可以适口,修筠嘉树兮可以息肩,悠游已无禁兮可以忘年。”
在董村,我们翻看了6大簿《竺氏宗谱》,洋洋大观耶!
这里说的竺贶,即竺中立,祖籍是山东琅琊。他到了江西任吉安郡丞,解甲后,就到浙东嵊州,经过金庭,看到灵鹅这个地方好,就住了下来。是为浙东竺氏的始祖。
我由董村回金华,路过金庭。金庭是王羲之墓坟所在地。当然瞻仰怀念一番。王羲之祖上也是山东琅琊人。而离此不远,就是王氏后人的村落,称华堂古村。另不远处,即是灵鹅村了,竺中立的墓坟就在那里。
从竺中立开始,浙东的竺氏开始了新的世代计算方法,在此之前,从孤竹国君作为第一世算起来,到中立公为止,总共传了66代。《竺氏宗谱》记载,自古以来竺姓弟子精于读书。竺大年为七世祖,为太子太傅,理学代表人物。九世祖竺津在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中进士;二十七世祖竺增奇、竺陈简中举人、解元。奉化市志记载,奉化最后一位中进士者,也是董村人,名叫竺麟祥,光绪三十年(1904年)中的进士,官至翰林院检讨。
竺中立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大儿子肃,居灵峨。为嵊州灵峨之祖;二儿子严,迁居奉化泉口(今萧王庙境内),为奉化竺氏之祖;三儿子重,迁上虞牛埠,应为上虞竺氏之祖,当代科学家竺可祯当源自这支竺氏。
二儿子严为浙东竺氏第二世,第三世名膺,第四世名允之。到第五世,又有四个儿子了,其中之一名为(注1),即二十府君,为筠溪祖;二儿子卄二府君,为前竺祖;三儿子八府君为后竺祖,九府君亦为筠溪祖。
有人了解,筠溪竺氏这支,传到第十世,名慶三的,居杭州。十一世,名成六,讳煜的,居东阳义乌。十二世,名全四的,居北京。第十四世,名得民的,赴南京。第十六世,名云、隆的兄弟俩,同居温州府海安所;名白官的,居慈溪;名小苟的,居南京。
该家谱记到卄五世,到目前为止还经过了十多世的延续。
补充一下,上面所说的“筠溪”“董溪”都是指流经董村村边的溪流。听彝堂有牌匾,书之曰:松筠节操。筠即竺也。而之所以叫董村的缘故,《竺氏宗谱》说,是一个叫董山水的卜筮先生为其宗族选定的这个地方,因此称董村。我看,董姓其人,名字不一定就叫山水,可能是人们谐音“懂山水”而对其所起的绰号。如我们东北的“赵大明白”一样。
回头说我的老师竺美珍,11岁就从董村小学到奉化中学读书,成为溪口蒋氏父子的校友。1958年入中国纺织大学,毕业后到东北工作。1986年回到宁波,安享晚年。近年,又将已经卖出的老屋赎买回来,以为纪念。而他的先生娄老师,则赋闲无事,研究起了董村的历史,并成为我编导纪录片的顾问。纪录片名何,曰:《董村故事:历史•人物•命运》啊!
老虢客话链接:
【老虢客话·01】宁海记游
【老虢客话·02】象山记游
【老虢客话·03】江山记游(一)
【老虢客话·04】江山记游(二)
【老虢客话·05】东阳记游
【老虢客话·06】董村记游 |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