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尜尜 于 2012-4-8 16:30 编辑
写下这个题目并没别的意思,就是想跟荀子学学,没事找人抬抬杠。好像是哪位前辈大仙说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如今“子”们都已仙去,只有子粉之间相互打打牙祭。刚才在版首看到一篇“告别禽兽——学习吧”的文章,其中引用了荀子的一句话: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译为:努力学习就是人,放弃学习就是禽兽。
俺仔细地、认真地“研究”了半天,觉得这个解释是不是有问题啊?当然俺的所谓研究并没有真的“经史子哲”的折腾,而且也并不清楚荀子此话上下文的内容以及译文的出处,只是单从字面理解,好像确实与学习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嘛? 荀子是爱抬杠的人,在文化香火上虽然继承的是儒家,但对儒家的经典也有反驳,例如针对亚圣的“性善论”荀子偏要提出个“性恶论”与之相对,而且说的头头是道,虽然没能成为主流,但也忽悠了不少追随者。关于性之善恶,按照今人的思考,已经不算问题,俺想说的是,荀子那么博学,岂会真的不知,只是爱抬杠而已。
古人的抬杠是增进学养的好方法之一。所谓学养,学,是了解知识,而抬杠相当于“学而时习之”,是把学真正融入到自身的“养”中。荀子当然深谙其道,所以专找老子、孟子这些学问大的人抬杠,前面的性恶论可以算个例子。
再回到刚才那句话: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俺猜荀子真想说的应该是:为之,人也;无为,兽也。O(∩_∩)o…实际就是要和老子的粉丝们抬抬杠。大意是:人,就该有所为,如果舍弃了“为”,就与禽兽相似了。好比说一个人吃了睡,睡了吃,啥做为都没有,那和禽兽有区别吗?当然,荀子没敢明说,估计是怕老子的粉丝们打他。呵呵……
前面已经说过,俺这是跟荀子学的,反正古人的话绝大多数都是微言大义,尤其是东方文化,此特点尤为明显。因此,古人言的内涵虽然丰富,但却难以精准。正因为有这样的特性,所以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使我们的文明在形而上和“器”之间形成了极大落差,如今又经过白话文的改革,更是:前读不懂古人,后追不上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迷迷糊糊而涕下。
注:受杜若文启发,本想写个回复抬杠玩地,没想到写多了,就单发主题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