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尘心 于 2012-4-2 19:03 编辑
庐山很小
庐,从“广”,表示与房屋有关,特指田中看守庄稼的小屋。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又说:“庐,寄也。秋冬去,春夏居。”如此说来庐山也真的是很小,与五岳之首泰山相比那就更小了。毕竟泰即太,太的本字是大,所以泰山应该是非常大的。但是,几千年来小庐山的风韵却不比大泰山逊色多少,所以说庐山虽小但是却小出了她的傲然与从容。 泰山,五岳之首,又位居关中,自然也就成了王侯将相封禅祭天的好去处。前有秦皇汉武的顶礼膜拜,后又有唐玄宗宋真宗之流纷至沓来,虽然唐玄宗宋真宗不能与秦皇汉武的丰功伟绩相提并论,但他们好歹也是集运气与实力于一身的帝王。由此可见,无论你有多大的丰功伟绩与天地相比还是微不足道的,帝王心里就开始发虚了,就得找个靠山来抚平自己内心的不满足感。仔细想想先如今托关系找后门成风也是情有可原的,连人家帝王都在找靠山,我们再不承袭下来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当然,有了帝王将相的衬托,泰山在人们心中也就莫名其妙的变大的,可能连泰山自己都不知道有多大了。 正如一位新加坡学者所评论的那样:“如果说泰山的历史景观是帝王创造的,庐山的历史景观则是文人创造的。”与泰山相比小庐山从一开始就与帝王无缘,也不需要与帝王有缘。庐山与生俱来就注定了会有另外一番境遇,来造就一座山和一群人的传奇。“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庐山,是诗化的自然,更是人化的自然。庐山的山山水水、庐山的一草一木、庐山的诗情画意,注定将为这一群意气风发的文人留下一份寄托,一份豪情。 “扪壁窥龙池,攀枝瞰乳穴。积峡忽复启,平途俄已绝。峦垅有合沓,往来无踪辙。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谢灵运带着“天下有才一石,我一斗,天下人共一斗”的气势狂傲而来,在庐山写下一首首山水之作,开创了中国山水诗的源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生以庐山为背景进行创作的陶渊明带着不刻意之时的大悲大喜,带着沉浮数十载的大彻大悟,从庐山而来最后又归于庐山这片山水。只是不知是陶潜诗化成一座庐山还是庐山幻化成一个陶潜。从陶翁以后,田园诗风叱咤中国文坛,也深深融入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纵然敢叫高力士脱靴,敢让贵妃研磨,但是在这三千尺的庐山飞瀑下也只能叹服。这就是庐山,她从不借助所谓的神明来让你屈服,她只是简单的用自身的魅力来感化人心。
至于杜甫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又是另外一番意境。正如他的诗歌一样,杜甫本人也是那般的沉郁雄浑,也正是他的这种品质让他看到了庐山的千姿百态,看到了庐山的变幻莫测。
这便是文人,能胸怀天下狂傲不羁,也能对酒当歌徜徉于山水之间。他们的豪情,他们的雄浑,给了庐山一份属于自己的灵魂。
我曾有幸一睹庐山的芳容,但是那次的庐山之行却让我感到分外悲凉,以至于让我有一种从此不再踏入庐山半步的冲动。如今的庐山早已没了当年那番气势,没有了丝毫精神寄托的感觉,有的只是人为的涂脂抹粉,矫揉造作,有的只是商人的利欲熏心,满山铜臭。庐山很小,容不下用满山庸俗,更容不得商人利欲。庐山很小,所谓的旅游收入,卖掉的是庐山的一世清白,所谓的开发,削去的是庐山的血肉。
汪曾祺先生曾经在《泰山很大》一文中说:“泰山是一面镜子,照出每个人的价值。”
我想庐山很小,如一捧清水,虽然不能像镜子照的那般真切,但是照出人心,足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