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青花青 于 2012-5-6 17:24 编辑
看山不是山
山是什么?出家人不打诳语,字面意义上讲,山就是相对高度高一些,相对坡度陡一些的高地。及至上升到想象的空间,山还是山,青青的山,绿绿的山,伟岸的山,俊秀的山,连绵起伏的山…… 山就是山,是让你每每远眺心生波澜的山,你想靠拢它,攀援它,亲近它,征服它。置身山底,你会感叹自我的渺小,有探究的冲动,揣满神奇的联想。畅游山间,适意、放松、休闲、清心,太多的关键词贯穿,使人一度忘却时光的存在。登临山巅,适才领悟到人生的种种,豁然开朗,再下山去,脚步自然从容多了。 据说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有“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有人拿来形容人的一生竟也恰切。人初生时,别人告诉你是什么就是什么,没有自己的想法。等到接触了社会这潭水,便会对身边种种事物提出质疑或批判,或揭露,因为发现了这世上的问题。而到了最后,由于经历的事情多了,人生阅历也丰富了,终于茅塞顿开,回归自然,放下一切心中释然,跟初生时划上了等号。 我辈愚钝,看山总是山,看水总是水。常喜以季节为分界,在脑际种下山的形象,山的特征,闲暇之余屡有造访,得之以情趣,抒怀于天地间。 偶有所思,臆想山不是山会是什么?是绵延着的绿色丝带?是墨玉雕成的屏风?是五光十色的宝石?是心胸坦荡的汉子?……缘于四季的分别青睐,山是我们眼中永恒的风景,相似却不雷同,有如花开花落。 退回到远古,山于愚公来说分明是天大的障碍,为了出行方便他决定带领家人铲平门前的两座大山。在他眼中,山既是山,也不是山。是山是因为它险峻高耸阻碍了愚公一家人出行。不是山是因为愚公把它化作了千筐万筐千千万万筐土石,可以一点一点搬走填到渤海边上。愚公的故事给我们以启发启迪,告诉我们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并且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有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觉悟…… 造福就是给子孙后代留下很多很多高楼大厦,留下很多很多钱吗?钱能买到青山绿水洁净的空气、安全健康的食物食品吗?当你看到山被断首断尾,伤口无情裸露时,你看它还像座山吗?它还会给子孙后代造福吗? 我曾见到过一个良心发现的人,面对山的无声哭泣,他找来一桶青绿色的涂料涂在山的伤口上,可惜远远地看过去很假很滑稽。山是有生命的,它的颜色岂可复制?山很可怜,没有自我修复伤口的能力,不像人,可以遗忘,可以麻木,可以自愈。 有人鄙弃我的观点,他说你不知道山去做了更重要的贡献吗?山石填了海,我们的陆地就增加了许多;山石盖了楼,我们的人口就有了居所;山石铺了路,我们的车辆就畅通无阻…… 地球是圆的呀!我低低地顶撞他,我找不出更有力的反驳。山还有变成海的一天,到那时,海会变成怎样的山?难道世间会有魔法将一块块山石无缝融合??? 是不是我修到了参禅的第二重境界,为什么初夏的满眼青翠葱茏抚不平一个深陷的坑给我带来的悸动?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呈现在我面前的它都不再是一座完整的山了,它像视线里的某些障碍,不除不快,除之久之,你也忘记这世界的本来样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