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贵超 于 2012-5-4 21:42 编辑
品读父亲 文/李贵超 父亲是一本书,一本内涵丰富,值得我用一生细细品读的书。 父亲不足一岁丧母,可谓童年不幸。可是父亲在坎坷的命运面前没有低头。他向命运抗争,在苦涩的童年中苦苦追求人生的真谛。在我很小的时候,常常聆听邻家二奶讲述父亲童年时代那苦涩的故事。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没有母爱的父亲是如何孜孜不倦的求学故事。那是生活最为艰苦的年代。记得有一次,年幼的父亲从学校回来,没有母爱照顾的父亲,自己把家中陈年的芝麻叶煮了煮吃了,完全忘记要把芝麻叶洗一洗。现在想想不知道当时父亲是如何下咽的。短暂的饱餐之后,父亲又徒步到好几公里之外的学校求学。在那个艰难困苦的年代,父亲缺吃少穿,却从未放弃学业。邻家二奶还常常说起父亲那一身又脏又破的衣服,最形象的说法是能在他的衣袖上擦着火柴。然而父亲依然专注于学业。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在家中的柜子里看到父亲小学升初中时的成绩单及录取通知书,父亲的成绩很好。父亲曾自豪的对我说过,他是那年我们村子唯一的一个考上初中的学生。也许苦涩的童年生活给了父亲坚毅的性格和平和的心态。失去母爱的父亲,并没有失去自我,而是像沙漠中的一棵幼苗苦苦的与命运抗争,直至成长成为一棵参天大树。那段艰难困苦的生活也许是父亲一生的财富。 也许是上天的捉弄,父亲的命运在希翼之中又一次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那是那个时代一代人的悲剧。在一九六六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把高中即将毕业的父亲的大学梦撕得粉碎。在短暂的红卫兵大串联之后,父亲回到村子里开始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夫生涯。 也许是高中毕业的父亲也算得上是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在父亲回村没多久就被村上的小学聘为代课教师。从此父亲走上了一条清贫而又丰富多彩的职业生涯。我想,当时的父亲心中也一定怀有大学梦。当父亲看到别的初、高中毕业生都被推荐上了大学,而家中没有关系的父亲心中也许一定很痛苦。可是,父亲从没有抱怨什么,也从不谈起那段心酸的历史。父亲仍然兢兢业业的干起那份清贫的工作。由于父亲的工作出色,父亲曾一度在我们镇上的高中教过书。 也许是父亲的执着感动了上苍,在一九七八年恢复高考时,父亲在自己高中毕业十年之后,年逾三十之时走进了考场,终于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大学毕业之后,父亲依然选择了自己挚爱而清贫的教书生涯。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奉献一生。父亲在教书育人之中硕果累累,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虽然说不上是教育名家,但是在我们小镇上父亲也算得上是一位有名的教育家。 父亲为人很和善,是那种典型的儒雅大度之人。在父亲的人生字典里根本找不到邪恶和嫉妒的字眼。父亲平生阅人无数,与人交往也很多。与他认识和交往过的人都给他一致的评价——好人。 父亲在乡邻间评价甚高,那不仅仅是因为他是一个好人,更重要的是他的乐善好施。记得在我刚记事起,每年的农历腊月是父亲最忙的时候,特别是过罢二十三,村里几乎每家每户的亲朋旧邻都会拿着红纸让父亲写春联。那时我还很小,经常看到父亲在晚上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写到很晚。看着并不宽敞的屋里堆满了墨迹未干的对联。有时我也会帮帮忙。帮着父亲拉着红纸,让红纸平展,便于父亲书写。虽然每晚都把手和脚冻的生疼,可是父亲却从没有怨言,似乎还很高兴,甚至不惜赔上笔墨为乡亲服务。父亲不但把春联写好,而且还嘱咐哪是上联哪是下联,以免不识字的乡亲贴错对联。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父亲伏在小方桌上,手挽毛笔,疾书如飞,我坐在父亲的对面,手拉对联的一头随父亲往前送,紧紧的把对联拉平,以便父亲书写。有时实在冻得手脚生疼,父亲会站起来把我的小手握在他的大手里,拉着我在屋里跺跺脚,因为外面正在下着大雪,不能到院子里去,否则会更冷。待我稍感暖和时,我们又继续工作。这样的场景直到现在,还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 父亲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对自己和家人要求很严格。他生活简单朴素,常常是一身衣服伴随自己好几年。工作兢兢业业,一心为公,从不考虑自己得失。父亲大学毕业后,开始走上了领导的岗位。他做了二十几年的中学校长。在这些年中,他只有呕心沥血的为教育付出,而从未索取过什么。还记得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小中专还很吃香。我的弟弟品学兼优,准备报考中专。那时有一项政策,就是被评上市级三好学生,在中招考试中要加十分。那将是多大的诱惑。我弟弟完全符合条件,他的班主任极力推荐,可是作为校长的父亲却坚决的拒绝了,把名额让给了另外一个也优秀的农村孩子。当时我的弟弟很不理解,暗自生了父亲很长时间的气。好在弟弟实在是优秀,未留下任何遗憾的升入理想的学校。如若当年弟弟以几分之差与升学失之交臂的话,父亲心中会不会留下遗憾? 其实我又何尝不是也受到父亲这种特殊的对待呢?在我师范毕业后,与父亲成为同事。我并没有得到作为校长的父亲的任何特殊照顾,反而是让我做最难做的工作。记得那年我就是在父亲的“特殊”照顾下接手一个没有人愿意接的“双差班”。那一年我没少操心受累,却在评比考核中依然劳而无功。因此在工作中也曾和父亲闹过意见,时常不理解父亲为什么总把困难留给自己,方便让给别人。曾因为那次事件,我内心很长一段时间不爽快。父亲总是时常告诉我:吃亏是福,这也许就是父亲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最好诠释。 父亲的一生是劳碌的一生,父亲和母亲一共养育了我们兄弟四人,生活的重担在父母年轻的年轮上烙下了重重的印痕。本已拮据的生活,又让父亲以大爱承担起本不该由他承担的义务。他担负起与他没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他的无儿无女的伯父和伯母的赡养义务,尽心尽力的服侍病床上的两位老人,最后把两位老人安静而体面的送进天堂。他还担负起一位他姑家的表哥的生养病死义务,照顾瘫在床上两年之久的表哥。他从没有怨言。父亲以他那种宽厚仁慈的心在熏陶和感染这我们。 在六年前,父亲退休了。父亲回到家里,不仅帮着母亲种了几亩薄田,还把院子里和门前的小菜园打理的郁郁葱葱:一年四季都能看到青青的蔬菜枝繁叶茂,秋冬的菠菜、萝卜、白菜、丝瓜等;春夏的豆角、西红柿、空心菜等。我还时常能享受到父母的劳动果实。 父亲没有什么不良嗜好。他不打牌、不下棋、不爱在人群中叽叽喳喳谈论别人是非。父亲常说:“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但是,父亲酷爱看书,每次我回家,总能看到在父亲的书桌上放几本书,他那断腿的老花镜夹在书本中间。也许,看书是父亲退休后唯一的休闲。 父亲爱抽烟,这也许是他唯一的缺点。为此母亲没少叨唠他,可是他对母亲的叨唠从不反驳,常常报之一笑,依然是嗜烟如命。母亲也没有办法,只好随他去了。只有我那七岁的儿子随我到家看到他爷爷抽烟,会毫不留情的把烟从他的嘴里夺下来扔在地上,并用脚狠狠的跺一跺,并奶声奶气的教育他的爷爷说:“抽烟有害健康”。父亲也不生气,反而向他的孙子投降。每次我带着孩子回家,父亲就忍着不抽烟,实在忍不住时,就避开他的孙子偷偷的抽几口。难道是父亲真的怕他的孙子吗?恐怕是对孙子的另一种溺爱吧! 退休后的父亲还有一个不算太坏的嗜好,那就是每天中午吃饭时要喝一杯白酒,仅仅一杯,从不过量,也从不要求酒的质量好坏。这几乎上是和他的午休一样的习惯。所以在父亲的餐桌下经常看到几个空酒瓶,我看到那一个个空酒瓶,心中会油然升起一股安慰,那表明父亲是安逸和健康的。 记得在2010年秋天的一个周六,我带着儿子回家,看到父亲正趴在桌子上,戴着他那断腿的老花镜认真的填写着什么表格。头发花白的父亲原来做上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普查员。这让我想起在2000年我曾做过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普查员。我知道这个工作的繁琐和艰辛,而且到最后只是一个完全的义务劳动。我笑侃对父亲说::“共产党员为党的事业发挥余热呢!”父亲笑呵呵的说:“退休在家闲着也是闲着,发挥点余热还是好的。”坐下来父亲和我交流起人口普查的有趣问题。看到父亲那认真而乐观的样子,我内心油然升起一种敬意。 父亲的一生坎坷,父亲的一生丰富;父亲是一本书,一本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值得我用一生细细品读的书。 河南省社旗县桥头三中 李贵超 (电话:13262042573)邮编:4733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