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心月 于 2012-5-25 18:39 编辑
诗文有你 一路同行
文/秋枫赋
《一往情深》这本书,经过近3300公里的长途跋涉,来到我的面前。它带着西南边陲的暖风,带着云贵高原的诗情,在北方飞花的季节,来伴我四月心情!
绵雨熏风,绿扮春浓,欣欣然,花不醉人人自醉——醉在兄弟文字的田垅,醉在玉龙、哈巴雪山的挚情中……
结识昆明的马成云兄弟,缘于笔端的行走,缘于我2009年第一次云南之行、缘于我那篇游记般的散文《泪洒滇池》:“……为了实现对老师的承诺,我终于来到滇池边……却目睹了你不再年轻的容颜……也许我来得太早了吧?清晨的滇池还没来得及梳妆……你那绿宝石般的衣裙呢?怎么穿着这样一件灰突突的老年衫?清晨的滇池,游人寥寥。我深情地注视你啊滇池,静静的,我无言;你仍不失大湖风范,涌浪花在我身边轻贱——想洗去我的泪痕吗?你急急地说:‘不敢、不敢!’……我没有理由嫌弃你啊滇池,怪就怪当年那想当然的价值观!”
当时写下这些文字,确实有感而发:滇池的现状令我失望痛心,再加上西南的旱情,水环境的污染,也着实牵动我心。可令我没想到的是,这段文字竟触动了一位昆明诗人的敏感心灵!“发出这样的感喟是真实的,它让我们云南人、尤其是我们昆明人羞愧在所难免!”“我们正在努力治滇,也许要很长时间……现在已投入**亿元……”从他当时跟帖中,我体味到了兄弟对家乡的关爱和一颗紧随时代脉搏跳动的心!
唉!光顾自己笔头痛快,怎么就忽略了昆明人的感受呢?真有些自责与不好意思!
其实,秋枫写滇池,是把滇池放到祖国的大版图上看的,那是“我们的滇池、我们的圣水湖”啊,滇池的现状让昆明人羞愧,秋枫的感觉亦然!
对滇池、对自然环境的共同关注、共同认知,拉近了我与马成云兄弟的距离,一段时间里,他不断把云南昆明治滇的信息发给我,譬如实施“河长制”、“草海治理方案”“治滇先治……”他还转来自己的相关旧作《滇池,转过身来》、《滇池千秋》——作为一位文化工作者、当代诗人,他早就在关注着滇池的波澜:
用心
在滇池里/打捞/
打捞
历史的辉煌
收网
却发现
捕捞
鱼虾的惆怅
人类
走向文明
鱼虾
走向死亡
言简意赅!文学作品自然不是政论文章,没有洋洋洒洒的“治滇”宏论,却让人们品到了一位年轻诗人的责任与担当,品到了一颗忧国忧民之心!
也许年龄的迟钝,也许是多年来“只看作品不究人”的老习惯,好长一段时间,我只记住了“关山云雨”是昆明的朋友,至于人家是干什么的、真名大姓是谁,真的没动过脑子。而马成云兄弟却一直关注着我这片“秋天的枫叶”!直到去年年底,他在论坛贴出《霜叶红于二月花》一文,我才打听清楚“关山云雨”即马成云兄弟的笔名!而两年多来,就是这个马成云老师,几乎读遍我每一片拙作!正如我的一位老友说的:“人家不关注你,怎么能在《霜叶红于二月花》一文中引用你那么多诗、文片段?又怎么知道你去年连遭不幸失去双亲?亲人又怎么样?不过是一个电话安慰几声;而远在几千里之外的小兄弟,却是白纸黑字为你写下这么多文字,不容易!”
其实,马成云兄弟关注、关怀的又何止我一片秋叶?仅这一本《一网情深》,就写到了四十九位!他把文坛的朋友都当成姐妹弟兄,从简短的相聚中、从大量阅读朋友们的作品中收集每个人的闪光点,铺就群星闪烁,亮成一本书的光明!
让我们一起品读兄弟的一首诗作吧,从这简短的诗句中不难读懂他的真诚:《又说再见》
你走了
我的心变成
春天覆不到的地方
你来了
我的心匆忙发芽
你在
我也撂荒多年的心田
哪怕只种下三言两语
也会长成一首
丰满的诗
……
这几天,我一直在读《一网情深》,一篇篇,力图读懂——每一篇都是一个鲜活的形象,见过面的,没见过面的……一个个从书中走来,伴我前行!
呵呵!飘零的枫叶,雨打霜欺大半生,虽说经霜枫红,却也渴望着友谊与温情!网络虚拟吗?文字中的同道人,总关人间真情!文学作品是作者灵魂深处的吟唱,品格、本质全在篇篇文字中。几年时间在文字行走中品读出来的友情值得珍重!
秋枫有幸走进诗文,有幸认识这么多文采烁烁的兄弟姐妹,是我的荣幸——自然,能走进马成云兄弟的《一网情深》,成为他辛勤记录的五十分之一,唯有激励与感动——网络、文学之路上有你有我,壮大诗文园地,灿烂心灵家园的一片星空,让我们一路同行!
2012年4月18——19日草就,20日修改于津
附1:霜叶红于二月花
文/ 关山云雨
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长河中,除了诗、词、曲之外还存在过一种具有诗歌特点的文体,叫做赋。最初的诗、词、曲都是能吟唱的;而赋,外形似散文,内部有诗的韵律,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在表现手法上铺张直陈,描绘细腻,文采华丽,却不能吟唱只能朗诵。它起源于战国,形成于汉代,由楚辞衍化而来,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司马相如、东方朔、扬雄、班固、张衡等都是汉代赋作大家,曾留下过诸如《子虚赋》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但因其过于典雅,晦涩难懂,难免高居庙堂,远离民众,故在汉代之后,日渐衰落,虽不绝若缕,但终难复兴。
看到“秋枫赋”这个网名时,我除了想到赋的来龙去脉之外,想得最多的是她给自己起这个名字的涵义是什么。在论坛里,秋枫是老大姐,但她的创作与交流互动时时处处让人感到躁动着青春的活力;让人想到:秋霜染过的枫叶,远比二月盛开的花朵更火红,这个比喻一点也不夸张。阅历会让一个人变得更具魅力,再一次得到佐证。
也许是玉龙雪山的吸引,也许是滇池的召唤,也许是彝族、白族和纳西族等边疆少数民朋友的盛情,秋枫大姐于2009年3月来到了向往已久的春城昆明,被旅行社安排在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菊花村栖息,并由此开始了她的滇南之旅。秋枫大姐“走马观花看滇西”,领略了丽江的茶马古道,“一米阳光”,纳西人的东巴音乐和图腾崇拜;她把“风花雪月”的大理好风光尽收眼底、笔底,记述了“下关风”的历史典故,“上关花”的美丽传说,“苍山雪”的为民除害,“洱海月”的永照人寰。
秋枫大姐南行,收获了“七彩云南”的历史传说,欣赏了阿诗玛故乡的民俗风情,但也体会到一种失落的困惑。她在《泪洒滇池》中写道:“我是带着心来的,带着无限憧憬,无限向往之心,奔向我心中的圣水湖——滇池,去圆我儿时的梦的!”可是,眼前的景致多多少少让远方的客人流露出些许失望,老师曾经用真情编织的童话破灭了,儿时的梦幻变成了肥皂泡,现实的严峻让秋枫大姐的感触复杂化,“滇池,我来了,终于目睹了你不再年轻靓丽的容颜!”
发出这样的感喟是真实的,它让云南人,尤其是我们昆明人羞愧在所难免。其实,在此之前我就写过两首诗《滇池千秋》《我们的滇池》和一篇散文《滇池,转过身来》表达了类似的感慨。并在跟帖中与秋枫大姐有过较多交流而渐渐熟悉起来。秋枫大姐让我切身感受到:一个北方女人的“云南情愫”是那样的纯真、明澈。我们不妨听听她的倾诉:“太阳终于升起来了,远远望去,西山脚下的滇池波光粼粼,我极力远眺,去追逐你浩淼深处的地平线。鸥鸟在水面上荡漾,不时飞落在草地上;有几只还来到我的身边咕咕召唤:滇池的精灵啊,你们是在用行动向我诉说——人与自然?”
的确,“人与自然”这个命题让人们无法回避现实的沉重,却让我与秋枫大姐变成了思想的邻居,交往多了,交流多了,关注多了,了解也就多了。读过秋枫大姐的《乱翻书》,感喟她阅读的认真与专注,不得不佩服她在这个年龄段依然刻苦学习的精神。从她的手抄本《书海拾零》也可窥一斑。那是一本“杂学”,从哪抄来的东西都有,集古今中外之大全——凡是她触碰过的,涉猎到的,自认为有重读必要的都抄录下来。这样的“勤奋”我也有过,可惜坚持了20几年还是中断了,对比之下能不汗颜?
秋枫大姐在2010年的草原诗会一展风采,让很多朋友看到了一枚真实的“枫叶”。莲蕊曾撰文《和母亲一样的姐姐——温和淡定秋枫赋》讲述了秋枫大姐助人为乐的故事和她的生活趣闻,读来特别感人。
近来,秋枫大姐连遭不幸,在短短120天的时间里,父母相继去世,做女儿的心情何等沉重可想而知,但她并没有在困难面前跌倒。她在《最后的闪烁》一文中表达了自己的心绪:“感觉该记录点儿什么,可提起笔又放下——不想写了,不愿写了,还是不知道怎么写了?”但她终究还是写了一首诗《梦遇母亲》,把内心的郁积喊了出来:“母亲啊/ 您只留给我一册/ 酸甜苦辣的天书/ 让女儿品读岁月/ 漫步时光”!
这一声喊,是饱经沧桑的高歌,是“赋”的铺陈难以尽述的吟咏,是对生活满怀信心的坚韧,是秋霜打过的枫叶胜过二月花开的绚烂。
附2:马成云,男,回族,云南昆明人;笔名:关山云雨,《诗文杂志》副主编,昆明作家协会理事、昆明市文联秘书长。2008年5月出版诗集《打开一扇窗》,获当年度昆明市茶花奖,2009年5月出版诗集《今夜无眠》,2010年3月出版诗集《云来云往》2011年8月出版诗歌评论集《诗情碎片》。
中国文联出版社“新时代作家丛书”第二集
马成云同志与桑恒昌老师、叶文福老师、刘筱主编等人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