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树昏鸦 于 2010-1-8 14:21 编辑
冬汕
入冬不久,白洋淀的朋友打来电话,邀我去看他的鱼塘出汕。放下电话,叫上尚书欣然前往。
好多年没有看见过白洋淀出汕了。出汕是当地俗语,意思是在大面积的水面上集中围网捕鱼。早些年,白洋淀水清鱼多,渔民们长年在淀里撒网,扣罩,放鱼鹰,布迷魂阵……但要有大收获,还是出汕。出汕前,要请捕鱼的行家看准一片数十亩大的水面,用苇箔圈住,上百人逐渐收拢苇箔,把鱼圈进一个几十平米的包围圈。最后出鱼称作“挑窝子”,又叫开汕,这是村里的大事,会引来好多人看热闹,观看开汕的人不许说笑打闹,不准背手站立,更不让女人参加。开汕前由德高望重的长者带领人们跪拜祈祷,然后鸣放鞭炮,出汕后,全村人还要喝酒庆功。有一年出汕围住一条六七十斤的大鲤鱼,五六个精壮的汉子花罩鱼叉齐上阵,费了好大的劲才将它逮住。出汕按季节分为春汕、秋汕和冬汕,夏季鱼儿长得快,不出。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气候和环境逐年改变,白洋淀进水量连年减少,水质下降,而且数次干涸,鱼虾鸟类几近绝迹,白洋淀上,从此不见了出汕的壮观场景。淀边的渔民纷纷进城打工,只有少数人舍不了老本行,干起了围塘养鱼的营生。
朋友的鱼塘紧挨白洋淀千里堤,此时,塘边的杨柳已经落光了叶子,浓密的芦苇也飘起了洁白的芦花。鱼塘边是朋友的两间小屋,屋前有篱笆围住的菜园,屋后泊着船儿。暑热难耐的时候,这里定是个消夏的好去处。鱼塘里的水已快被抽干,十几个汉子穿着皮裤,在没膝的水里吃力地拉动着一张大网,网里的鱼窜蹦跳跃,鳞片闪着银光。与在白洋淀里出汕相比,这场景没有了收获的悬念,所以无需祈祷,也没有了那么多规矩。鱼有鲤鱼、鲫鱼和鲢鱼,个头均匀,鲜活肥硕。汉子们把网里的鱼分拣,装筐,抬上岸来。初冬的太阳无力地照着,几天前刚下过一场不小的雪,看着在冷水中劳作的人们,身上更加感到浓浓的寒意。问他们冷不冷?一个小伙子摇摇头笑道:冷?还出汗呢。看他的额头,真的有一层细密的汗珠。朋友在塘边过秤,记账,称过的鱼直接倒进鱼贩们的车里。这一次冬汕出鱼两万多斤,一年出汕三次,除去成本,总有十来万的收入,这对于他这个三口之家,也算得上是“老康”水平了。难怪这朋友又是电脑又是汽车,还经常拉我们去城里下馆子呢。
午饭自然少不了鱼。铁锅炖鱼是朋友媳妇的拿手菜,她炖的鱼不腥不腻,肉烂刺软,锅边贴一圈焦黄的玉米面饼子,不待揭锅,扑鼻的香味儿就让人直咽口水。问她有什么诀窍,她笑而不谈,只是说,能有什么诀窍?全仗着鱼新鲜呗。尚书却不吃,他说这种鱼喂激素喂得全变了性,人吃了保不准会变成老人妖。他只吃大锅菜,而且一连气三碗,让人暗地里为他捏一把汗,生怕一口气上不来把他撑死。酒足饭饱之后,朋友面露憾意,他说,这鱼的做法没错,可这鱼终归是人工养殖,比起白洋淀里的野生鱼,味道和营养差得远呢。我们问什么时候能吃上白洋淀的野生鱼?朋友笑着告诉我们,快了,快了,这几年咱白洋淀的情况引起了国家的重视,这不,政府每年都从很远的地方引水进淀,还指派相关部门对淀里的鱼类和鸟类进行了保护,照这样下去,用不了几年,咱白洋淀就又活啦。
临别时和朋友约定,等到白洋淀恢复到当年的模样时,一定让他在淀里组织一场出汕,再让他媳妇为我们好好炖一锅白洋淀的野生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