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竹林静听 于 2012-6-19 16:07 编辑
从偏远的小山村去到县城读书,与两位偶遇的女生租了间小屋,其中霞是美术班的特招生,她灵性十足,耐性也让人敬佩,这样的人在一个群体里总是不自觉的成为中心人物。一个月下来,没感到多少功课的压力,她便怂恿我和另一个女生华在周日的时候和她出去为人画人物素描。出于好奇我们便兴致勃勃的帮她带上工具去了美食街。不得不佩服她,我们说去公园,她却说:公园的人一定没有美食街的人有消费能力。 结果证明她的话没错,只短短一个上午便买出了5张素描,把我和华羡慕佩服得直竖大姆指。霞也开心的直蹦。刚好我们身后就是一家冷面馆,门面不大,是带着暗花的招牌,霞说咱们去吃冷面吧,把这5大元都消费了。我和华自然高兴,三个人兴冲冲的收了画夹、画笔等进了冷面馆。
冷面馆的小老板是个文质彬彬的朝族男人,话语不多,既说不出冷淡也说不出热情,自然得就像每位客人都是他的自家人回家吃饭一样,后来才知道那时他大学刚毕业,分了工作不满意,便在父母的资助下开了这个冷面狗肉馆。店里面干净整洁,装饰也透着股子不一样的气息。那时老板娘还在读大学。我们去的时候她刚好在店里帮忙。还记得她记完单子后,我们三个脑袋瓜便不约而同的凑在了一起,所说的内容也相当的一致:真有气质啊,真美,真好看。霞当时还说:真想为她画一幅素描。
当时的冷面一元一碗。三碗冷面,一堆小咸菜。算计着刚好五元。便不再点任何东西。冷面端上来,满满的三大碗,味道真好,三个人都说不愧是美食街,味道就是与众不同。喝光了最后一口汤,三个人美滋滋的回到我们的小屋。商议着,以后别家的冷面都不吃了,只吃他家的。
后我们陆续去了几次,天气冷起来时便都全心啃课本了。夏天再来的时候,霞在感情出了些问题,前途一片光明的她竟要选择掇学,送她走的那晚,我们三个又去了英子冷面馆,那天要了一桌菜,虽说那菜的滋味一样的出色,但我们都没心情下咽,后来那个老板亲自送上来三碗冷面。并对霞说:你不是那个画素描的学生吗?哪天有时间帮我们两个画一幅吧?今天这三碗冷面算是提前交钱了。霞苦笑,说:没机会了!老板似乎明白了,他没发问,只是说:没关系,会有机会的!
后来,霞还是又回到了校园,多年后,已是一名美术老师的霞同我一起又回到了英子冷面馆,那招牌依旧,人也依旧,岁月似乎没在他们的脸上留下太多的痕迹。只是多了一个壮实的小男孩喊他们爸妈。霞补上了他的素描,还送给他们几幅壁画。而冷面那年也是3元一碗了。
每次回老家路过县城,只要有机会我都会去英子家吃一碗冷面,什么都不要,只一碗冷面。记不清是哪年了,我又是满怀渴望的去吃面。远远的看到换了招牌,进门一看店主也换了,门口的吧台要先交费买票,再去窗口领面,一片吵吵闹闹,我心有不甘的按程序拿到一碗面,吃到嘴里却不是原来的味道了。
后听霞说原来的老板举家去了韩国,在那里开的店还是叫英子狗肉冷面。我笑笑说:那改天我们去韩国吃吧。霞在电话那端爽朗的笑,说:没问题!然后我很认真的说:真的再没吃过那么好吃的冷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