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冷笑 于 2012-7-13 17:14 编辑
一、为什么说买“东西”不说买“南北”?
比较流行的传说是这样的:
宋朝大儒,理学家朱熹有一天出门,碰到好友盛温和,问道:“你提着篮子去干什么啊?”
盛温和回答:“上街买东西”。
当时还没有“东西”一说法。朱熹不解地问:“买‘东西’?这是何意?为何不买‘南北’?”
盛温和说:“你把五行和五方对照一下就会明白。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南方属火,北方属水,中间属土。我的篮子是竹做的,盛火会烧掉,装水会漏光,只能装属于木和属于金的,更不会盛土,所以叫买东西,不说买南北”。从此,“东西”就成为了物品的代名词直至今天。
有人指出这个说法是虚构的,因为,"买东西"一词,自汉代就有。
在东汉时朝,洛阳和长安是两座商业繁华的城市,洛阳被称为“东京”,长安被称为“西京”,民间有人到东京、西京购货,简称“买东”“买西”。久而久之,“东西”便成了货物的代名词,于是买“东西”一词就流传开来了!
这个说法似乎比较可信。
二、为什么孔子写的叫《春秋》而不叫夏冬?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春秋》这本书是孔子修订的,而不是孔子原创的,而且也只是传说是孔子修订的。《春秋》是一部鲁国的国史,孔子不是鲁国的史官,没有资格记载,因为该书是逐年纪事,故名春秋。其实当时各个诸侯国都有史书,都叫春秋,只是大多散佚罢了。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孔子出于对王室的尊重,所谓“为尊者讳”的理由,有很多的王室丑事没有秉笔直书,因此这种写法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
为什么一部史书要叫《春秋》呢?
蔡诚兄言简意赅的解说是正确的,我再啰嗦几句:
盖因中国自古就是以农业立国,历法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很完备,先人根据观测的经验,把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四季中,春秋两季尤为重要。
春季是一年的开始,也是播种的季节,而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丰收与否全在此季,到了冬天几乎停止一切农业活动,藏在住所里过冬,所以《千字文》中才有”秋收冬藏“的说法。部落联盟的酋长和后来的王、天子举行祭祀、狩猎等一切重大活动,各部落首领和后期的各个诸侯王朝觐天子都选择在春秋两季进行。
上古时期的史官记载国家大事也是从春季开始,以春包夏.以秋兼冬,即包括一年四季的大事,因此春秋就成了史书的代称。
其实中国很多的语言词汇,就是约定俗成,用六星大才子杨逍逍的说法,也叫相约成俗。有的有确切典故出处,有的是传说的典故出处,更多的压根就没有出处,大家都知道都承认了这个词汇意思,口口相传也就通行了。每个字每个词都较真,不是治学的态度。
真要句句较真的话,如果老祖宗当初流传下来的就是“买南北”,是不是有人会问,为什么叫“买南北”?而不是“买东西”呢?
如果各国的国史当初就叫做《夏冬》,是不是也得有人问,为什么叫《夏冬》,怎么不叫《春秋》呢?
就像我们彼此都叫做人,如果一开始我们就被称作猪,把猪叫做人,似乎骂人的话就该是:你这头人。
关于春秋由来,唐朝的徐彦解释说:“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作春秋。九月书成,以其春作秋成,故曰春秋也。”
从春天写到秋天,所以叫春秋,是耶非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