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关于《名·字·号·谥号》提了一句“女子长大后也要离开娘家而许嫁,未嫁人的叫“未字”,或“待字”。所以称呼未出嫁的女孩子叫待字闺中。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笄礼,也要取字,供亲友称呼。”
有人问:待字闺中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会不会是生辰八字?
甚至百度上也有人这么说,还写下自己的考证:
这个词的出现不会早于宋代.因为自宋代徐子平的子平术流行以后,凡家中有子女出生,必请当地秀才或通达五术之人,排出八字,写在红纸之上,然后收藏起来.不论男女,到谈婚论嫁时,请命师合一下八字,故,家中有未嫁之女,则是待人求八字或求人拿八字来合.故称为待字闺中.此处的“字”是指生辰八字的意思.
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待字闺中的这个“字”就是给女孩子取的“字”,后来引申为嫁人的意思。
"待字闺中"这个成语取自《礼记·曲礼上》:“女子待嫁,笄而字。”
前文已说了,古代的人有姓、名、字、号,字通常由长辈来命名,男子在成年后由长辈来取字,女子十五岁举行笄礼,又叫上头、上头礼,改变幼年的发式,把头发盘起来,插上簪子,从此代表成年可以出嫁了,不像现在,不管多大的女孩子都盘头束发。女孩子通常在出嫁前才由父母或婆家人取字,取字后就表明已经有了人家。而没有婆家的,则是在闺房中等待取字,所以是待字闺中。
关于生辰八字:
古人记录年、月、日、时,是用天干地支法来记载的,简称干支法。
天干十个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十二个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用天干地支两两组合,就组成甲子,乙丑、丙寅......以此类推,到癸亥,共计六十对,循环往复的使用,又叫六十甲子,所以把六十岁的老人称作花甲之年。
可能有人会问,你不说叫六十甲子吗,为什么把六十岁的老人叫花甲之年,而不是甲子之年?呵呵,因为六十甲子又叫六十花甲子。
比如说今天,2012年7月14日上午9点04分,阴历五月廿六日,用干支法表示就是壬辰年、丁未月、丙子日、癸巳时,如此,我们每一个人的出生时间都可以用干支法来表示,如我的,可以表示为乙卯年、癸未月、戊辰日乙卯时,精通四柱的可以给我算一算。
年月日时的干支各为一柱,所以叫四柱,因为共是八个字,所以俗称叫生辰八字,简称八字。
有人问:为什么叫柱而不叫别的?因为古人就是这么命名的。
唐朝时候有个叫李虚中的人,根据人出生的八字来推断人一生的吉凶祸福,是批八字的创始人。据韩愈给他写的墓志铭说:(李虚中)以人之始生年月日所直日辰支干,相生胜衰死王相,斟酌推人寿夭贵贱利不利,辄先处其年时,百不失一二。
李虚中命法传到宋代,有个叫徐子平的人继续发扬光大,所以批八字文雅的说法叫子平术。
待字闺中早出,而生辰八字系晚出,由此断定这个“字”不是生辰八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