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归隐宋朝 于 2012-7-13 22:52 编辑
文/归隐宋朝
我不知道在“洛阳凯凯”的眼里、心里和舌齿之间,还有多少个关于那座古城特有的味道没有告诉我们,有一点是肯定的,在那些小铺面、地摊儿、帷幔,以及那些曾经沸腾喧闹的厂区和街区作为地理标识都已从那块土地上消失之后,还能依稀领略到它们当年的风采及韵味的——只能是凯凯的文字。对于我们这些无法感受这一变迁过程的人来说,没有什么好遗憾的,因为我们有凯凯的文字。对于凯凯来说或有遗憾,甚至感伤,因为曾经的一切只是被他无可奈何的留在了文字里。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北一”,凯凯这样开始的:
“当武汉路从南向北一路走来,到中州路时停了下来,左右一看————没车!于是就继续向北,终于完成了中州路和建设路之间的最后一小段,这一小段就是北一。
如果说五号是涧西人民的大众情人,那么北一只是西边几个厂矿的社区偶像。
这个原因很简单,因为涧西区的人民和孩子,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基本上之活动在自己的那一小片————特别是孩子们,似乎离开了自己那个厂的家属区,随时都会被几个大孩子拦住锤一顿。
造成这个习惯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每个工厂,都是一个可以“相托一生”的小社会————当我们离真相越来越近、离共产主义越来越远的时候,才回眸发现,其实那时的样子,才离那个谎言所说的“彼岸”最为接近。”
其实,若把这个场景移植到那个年代的任何一座城市都可以,都相差无几,只是另一个地方、另一群人的沧海桑田、悲欢离合而已。
差不多一年以前,我在艺文认识了凯凯——眼睛小到只留一道缝的凯凯。从此,他的文字文字总让我有一种饥肠辘辘的感觉,他把过往的一切都不留痕迹的埋藏于一个又一个回味无穷的美食之中。亲情、友情,怀念、留恋都是那么很平淡很随意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仿佛我们也早就熟悉了,不用凯凯再费神引见了。这就是我对他文字的看法。这组“北一”不用我多说了,他刚刚发上来并进行了更新。我只是想把我的跟帖再复述一遍。
“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可能只有在那些年代,所有的青春都颇为相似,想想心里都有一种温暖的钝痛感。”
“对于这样的描写我就不说什么了,即使你能想起的最为悠远而恬淡、简单而寂寥的回忆,也不过如此。”
“我在北一等你!我在某某地方等你......
你曾在那个年代约了谁?等了谁? 没有现在年轻人的福气,操起电话就可以换个地方,打个的说话就到了,那时,没有这些,全凭一个约定,然后就像那时的一首歌唱的那样:痴痴的等......。我总是觉得那时的人更加守时守约,被放鸽子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
凯凯的文字值得一看,特别是四十岁左右的的人。套用一句他的话:“就像很多人都有一个叫‘三儿’的兄弟一样”,凯凯也似我们身边的兄弟,喝着啤酒唱着歌……
凯凯,说句肉麻的话:我在北一等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