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暮雪 于 2012-8-7 16:32 编辑
举世瞩目的伦敦奥运会出现了两个令人惋惜的场景,一是中国举重运动员周俊以“0”成绩惨败,二是湖南运动员赵常宁为哈萨克斯坦夺得奥运首金。 能参加四年一次的奥运会,机会难得,本来实力雄厚的中国队,为什么会出现令人尴尬的局面?选来选去,为什么选出一位周俊去参加奥运会大赛?赵常宁作为一个中国运动员,为什么要去为外国人夺奖牌?这其中有何不可告人的玄机? 我们还是来看看她们是怎么说的吧!举重赛场上,周俊三次抓举,三次告罄。湖南运动员赵常宁隐名埋姓,以哈萨克族“祖尔菲亚”的名字出现在赛场,夺得女子举重金牌。赛后,记者采访了泪流满面的周俊,周俊的一句话令全体中国人为之震惊,“教练这样安排的!”采访赵常宁,赵常宁的回答虽然没这么直接,但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周俊参赛说起来很是费了一番周折。中国女子举重队可以说是强手如林,竞争激烈。周俊按说毫无资格参赛,然而教练不言放弃,竭力运动,最终周俊登上了奥运赛场。这样安排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我们普通百姓是局外人,自然是不得而知。就常规而言,按运动员平时的训练成绩,按运动员的实力和素质,倒是合情合理的安排。倘若不是这样,任何安排都是有害无益的安排。也正因为有如此安排,才有如此的结果:周俊首战告败,以“0”成绩被淘汰出局。 赵常宁参赛也是费了一番周折的。倘若在国内再怎么安排都安排不上,于是教练就做了“交换出国,以外国队员身份登上赛场”的安排。倘若中国参赛队员的安排不出问题,倘若登上赛场的不是周俊,而是比周俊实力和素质更过硬的强手,赵常宁别说跑到哈萨克,就是飞上外星也不会夺得金牌的。 这样想来,安排一词出了问题。“安”者,放也。既然是放,那就要适合安排者的心意和利益;心情的好恶,利益的有无,无疑都直接影响着“安排者”的安排。想到这里,我不由得埋怨起老祖宗来,祖宗啊,祖宗!您们的言论是我们后代子孙做事的准则,您们怎么这么不谨慎,造出这样一个模棱两可的词,让我们这些后代子孙左右为难,让那些安排者费尽周折,让被安排者或喜或悲。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词,使安排者失去了用人的原则,失去了选拔人才的标准,以至于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人间败局。看来,这老祖宗的罪过可真不轻! 其实,这种败局很早就出现了。春秋战国,各国纷争,赵王安排赵括担任赵将。赵括熟读兵书,可只会纸上谈兵,毫无实战经验。赵父终前遗言“一旦赵括为将,败赵者必括也”,赵母竭力强谏,仍无济于事,未能改变赵王初衷。结果悲剧发生了:赵军四十万被秦军活埋,赵括自刎身亡。 再看一例。明朝英宗,安排魏忠贤担任宫廷主管,可谓是大权独揽。然而魏忠贤飞扬跋扈,残害贤臣,致使朝野一片惊恐,朝政日衰。 还有甚者,清朝乾隆,安排和珅担任财政部长,和珅“易罪银”一奏,贪官污吏,屡见不鲜;平民百姓,怨声载道。民谣唱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又唱道:“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 这样的例子枚不胜举。安排者安排这些奸臣佞吏的意图和原则,我们无从考察,但造成的后果显而易见。我们不妨猜一猜,赵王任用赵括为将,其原因大概是以父相子吧!赵王因袭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观念。赵奢为能征惯战之将,赵括乃赵奢之子也,以是观之,赵括当然亦为能征惯战之将矣。因此,毋庸置疑,便用赵括为将。英宗皇帝任用魏忠贤又是何因?英宗皇帝大概是以威取人吧!魏忠贤威慑宫廷,臣监嫔妃莫不畏之,有他摄政,乾坤大治,国内太平矣!有此贤臣,吾则高枕无忧矣!和珅又为何被乾隆信任?乾隆皇帝大概是以言取人吧!和珅能说会道,伶牙俐齿,说话头头是道,每次说话都会使吾龙心大悦、龙颜大开;此人君之爱臣也,“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玉”嘛!这财政部长就由他担任吧!有此人伴吾,悠哉乐哉! 他们的用人原则不用深思,结果已表明一切。相反,一些明君用人则迥然不同。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因为管仲有治国之才,有征战之略,所以齐桓公成了一代霸主;刘备任用诸葛亮为相,因为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所以刘备能建立蜀国,和曹孙抗衡;唐太宗李世民,敢于任用魏征,因为此人敢于直谏,不怕触犯“龙颜”,利国利民,所以出现贞观之治……可见他们的共同点在于用人量才,才高授重任,唯才是举。 我们没法把祖宗从坟墓里拽出来,逼着他们纠正自己的错误;我们还是自己动手吧!依我看,安排一词应该改一改,改为“按排”,意为,按着实力和才能排出次序,从高到低选人用人。否则,有些人会产生误解,发生争执,也会埋没了他们的知人之明;特别是别再给那些别有用心者造成可乘之机,使之随意安,随意排了。这样也许会使人们更能懂得怎样把握用人的原则,也不会成为千古罪人,从而减少人间败局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