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璐西Q 于 2012-9-9 21:21 编辑
食色性也
我们这一生要吃进多少东西?又都有怎么样的形态、口味、功能?为了弄清这些,很多人把大把时间花在了查找资料上,可依旧没能长了分辨的本事,他们不清楚,此时咽下去的究竟是人天之乐果还是恶趣之苦果。这一秒的舌尖欢愉是否会带来日后终身的无药可救?
对于觅食,任何动物都有着无限的欲望,这种欲望将控制他们的一生。对食物的穷追不舍像是对庄周美梦的不断破解一样,对于觅食者,食物可以穿越种族、肉体、信仰;它可以是满口生香的一席饕餮,也可以是不着色、不着味、不着欲的半碗清茶。甚至同一食材于滚烫与冷却之时,味道也可以不尽相同。看来,人们孜孜不倦寻找的好食其实是一种口味,只有对味才能叫做美味。
有了美味,也不可多贪。贪多则腻,腻则无味。你似乎犹记得最初的齿颊留香,却再也找不到那诱人口感。曾经被你如此挚爱的美食,就在这无度之中,变了滋味。烹饪中,很注意“度”的把握。调料添加中的“少许”、“适量”都是精妙的度。是无形的大智慧,它无法用准确的单位标示,却又能让所有人明明白白。它在给人以底线的同时留了大片的自由。这也是诱人美食的奥妙之一。
会有人觉得烹饪高深莫测,珍馐佳品也只天上才有。贪念者在简单的觅食中加了越来越的欲望,而后就演变成了奢望。又因为自己有了这看似不俗的奢望便显出自命不凡的嘴脸。就像是渴望吃到御膳的人们,断然抛弃了曾经的白粥。却忘了白粥乃是初日借以充饥、存活之物,而那御膳也不见得就真的能够下咽。其实,无论饕餮盛宴还是街头小吃,都走不出“吃食”这一范畴,被这样形容出来,无论是青菜豆腐还是陆地牛羊、海底鲜味也都显得同样的切近了。
我们通篇说食实则在述爱,言爱同时在品食。还是那句“食色性也”将两者的关系诠释得很是清楚。觅食与逐爱,是人生百年不可或缺的两种诉求,也因故都用了“品”字作为行为模式--品菜、品酒、品茶、男人品尝女人、女人品味男人。不都是同一件事儿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