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再折长亭柳 于 2012-10-7 23:15 编辑
三河镇在距合肥市西南端约40公里处的肥西县,因其位于丰乐河、杭埠河、马槽河的交汇处,故得名。古时候,这里是水陆通衢,因而既是商贾云集之处,又是兵家必争之地。 三河镇“外环两岸,中峙三洲,而三水贯其间,以桥梁相沟通”(清《安徽通志》),街道沿河两岸曲折伸展,房屋多为明、清徽派建筑,街心铺青石板,古朴雅致,但较狭窄。
去三河镇游玩,除了能欣赏到徽派建筑(有杨振宁、孙立人故居),还能尝到三河美食。三河的美食,以徽派菜系为底蕴,“三河酥鸭”、“米粉虾”、“豆腐面鱼汤”、“红烧河蚌”等名菜,无不展示水乡的风韵,“三河小米饺”、“三河马蹄酥”让人回味无穷,还有“三河茶干”、“三河米酒”等。
古镇的繁华和美食,给人们留下了深远的记忆,至今这里仍流传着明清民谣《十大舍不得》: “一舍不得三河街花花世界;二舍不得大河水淘米洗菜;三舍不得‘中和祥’焦切玉带;四舍不得‘凌宝泰’雨前茶,水倒茶开;五舍不得‘吴恒隆’虾米干子,香到门外;六舍不得石头大桥大鲫鱼,摇尾鼓鳃;七舍不得小玥埂上拉拉拽拽;八舍不得‘天然楼’油炸烧卖;九舍不得‘吴宏兴’家大瓜子,一磕两开;十舍不得‘新华春’烧菜,一喊就来……”这《十大舍不得》,从一个个小侧面,向人们讲述了古镇三河曾经的繁华与热闹。但由于时隔太久,有些店铺已经更换字号,在埂上拉郎的小玥们,也已成了老太婆或出去打工了,歌谣中的很多元素现在已经很难找到。
图1:三河古镇一角
![]()
图2-3:繁华狭窄的街巷里,到处是熙攘的游人。
![]()
![]()
图4:杨振宁少年上学时必经的一条小巷,如今也成了景点,叫做“一人巷”。
窄得只能容一人通过,任你如何生猛,到此也得排队。整个景区,唯独这里
秩序井然。窃以为应该选一端树个“单行线”标志,以免游客因相遇而不能转
弯或避让,引起争执或斗殴。
![]()
图5:街边卖糯米稀糖的老人。糯米稀糖,又叫麦芽糖,可以用
两根竹签搅拉翻转,越拉越硬、越白。小时候我们那里也有卖这
个的小贩,吆喝着:“糯米稀糖,越拉越长”。
![]()
图6:在鸭脚上缠上鸭肠,腌制后,与米饭同锅蒸熟了吃,饭菜皆香。
![]()
图7:当地人腌制的猪耳朵、鸭翅膀等,都是白色的,看着很清爽,吃着不油腻。
江浙苏皖,色味儿大都如此,不像云贵湘鄂,腌制得都很黑红油腻。
![]()
图8:沿街有许多风味儿小吃餐馆,价格比起某些山居来,也还合理。这个大锅里,就是
当地有名的小吃----炸米饺,一种油炸的米面包豆腐馅儿的小吃。不过,更令我感兴趣的倒
是大锅下面的那个石础。
![]()
图7:美味勾得许多游客驻足
![]()
图9:靠水吃水,这里的河鲜有莲藕、菱角、芡实、田螺、鱼虾、河蚌等。
![]()
图10:当地赫赫有名的“面鱼”,看着、吃着,都像我们做汤或蒸鸡蛋用的小银鱼,
不过,体积却是小银鱼的好几倍那么大呢。
![]()
图11:这个像毛栗子的东东是啥玩意儿?我问了几遍,老板都忙得没空回答。倒是一旁有个
摘菜的老头儿用安徽话对我拿手比划着说:“欠十,冬布拉?”我自认是个老江湖,听了
也只能摇摇头。最后,他又用夹生普通话憋出一句:“芡实,懂不啦?就是鸡头米”,娘哟,
您早这样说嘛!
![]()
图12:游客购买当地人做的各种腌菜
![]()
图13:安徽人和江西人一样,喜欢做蒸菜。蒸鱼肉鸡鸭也就算了,连豆腐也蒸。
![]()
图14:用锅巴做菜,是当地特色之一。
![]()
图15:红烧河蚌,是这里的名菜。哈哈,有些老蚌还正含珠呢!
![]()
![]()
图16:哈哈,不料,这古镇上,也有写自荐访谈文字的北京金枝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