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春江潮水 于 2012-10-12 18:49 编辑
纳扎罗夫:1942年出生,1971毕业于全苏国立电影学院。乌兹别克艺术科学院戏剧委员会主席,乌兹别克斯坦艺术活动家。其作品参加包括俄罗斯、摩洛哥、中国、韩国、拉脱维亚、印度、叙利亚等国数十次境内外画展,其作品收藏于诸国国家博物馆,上海五国基金会几乎每年都藏入其作品。
他七十岁了,今年五月二日他在中国过的生日,他在中国有许多朋友,也在中国的几个城市办过画展,他是一个中国通。
他是乌兹别克人,乌兹别克曾是苏联十五个加盟共和国之一,在中亚。经济实力在中亚五国中和哈萨克斯坦有一拼,叫中亚头羊之争。在世界通史一书中认为,乌兹别克加入苏联之后,在经济\教育\文化和卫生等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世界通史应该印了第七版了,作者是西方人,该书备受史家推崇,这段评述应该有一定的可信性。
纳扎罗夫的全名叫纳扎罗夫。巴赫基约尔。穆哈麦特让诺维奇。我一般叫他纳扎罗夫先生。比较简洁和方便。
前苏的艺术家们一般分成几个等级。最高等级的叫艺术活动家,然后叫人民艺术家,再次下来叫功勋艺术家。纳扎罗夫是艺术活动家。
他身体很健康,天天爬九楼到自己的画室。喜欢用女人来证明自己的精力。我也是含笑听着。
他的成长历程讲讲,挺有意思,从中我们可以看看,前苏联艺术家是怎么成长起来的。
1965年-1971年,纳扎罗夫毕业于全苏国立电影学院。毕业之后,他带着两样东西回到了乌兹别克老家。
一样东西是他的家庭。前苏时期是允许大学生在上学期间结婚生子的。他带着他三岁的孩子,还有他怀着孕的媳妇。前苏联苦于地大人少,一直鼓励生育。除了国家给各种补助之外,生育十个子女的妇女还可以获得英雄母亲的称号。
另一样东西叫派遣证。这个,不知中国大学现在有没有了,反正我们上学的时候是真有。但是在派遣证上有另一句话,相信中国的派遣证上没有。这句话是这样的:在一年内,为纳扎罗夫同志分配住房。
你很难相信,这句话的效用。但是结果证明了一切。纳扎罗夫到了乌兹别克电影制片厂,和头儿见了一面。头说你回去歇两个月,然后过来上班。
两个月以后,纳扎罗夫来上班的时候,也领到了住房钥匙。
1973年的时候,纳扎罗夫为全苏著名演员萨科娃画了一幅肖像。当时的乌兹别克共和国共产党第一书记萨拉夫。拉契达夫看了他画的这幅肖像,非常感兴趣。
拉契达夫当时列全苏政治局侯补委员,本人是作家出身,他对年青的艺术家非常关注。没多久,就派人把纳扎罗喊了过去。
对话是这样的:
“萨科娃的像是你整的?”
“是我,尊敬的书记同志”
"房子给你了么?”
“给了,尊敬的书记同志。”
“汽车有妹有?”
“正在攒钱买,快买了,尊敬的书记同志”
“有想啥法,生活方面?”
“需要一个画室。书记同志。”
。。。。。。。。。。。。。。。。。
过了几天,电影制片厂的厂长把纳扎罗夫喊了过去,非常郁闷。他问,你见过萨拉夫拉契答夫?
纳扎罗夫说,他喊我的。厂长又非常郁闷地问,你是不是告我状了?纳扎罗夫说这个真妹有。
厂长注视了纳扎罗夫半天,然后笑了,说,你会有一个画室的。
画室真有了。
挺大的画室,我去过。。。
纳扎罗夫说,那个画室吧,以前是给两个艺术家的。两个艺术家喝醉了,又抽烟,把画室点着了。消防队来救火,结果把水从九楼浇到了一楼。他接手的,是一片狼籍。
他笑了,他说,这难不住我。他当时在制片厂负责美工,手底下有五十来人,各工种都有。
说到这儿,想想挺有意思,我以前去过莫斯科电影制片厂。道具车间和台本室里所挂的画作,有些非常惊人。可见,电影厂里倒真是藏龙卧虎。
纳扎罗夫对手下人说,来吧,整一次星期日义务劳动。
星期日义务劳动是列宁发起的。他说要在星期日清理城市,他和一堆工人从红场上扛木头,工人要扛大头,列宁不干来着。
后来,经过几次义务劳动,画室非常漂亮,一直留存到现在。里面非常精美。一点看不出来,已经是几十年的老房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