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作如采橘
周未,西山采橘归来,登陆大礼堂怀旧网。初悉,《童年醉片》获首界大礼堂杯怀旧故事大赛入围提名奖,不觉心中荡起一片涟漪,与采橘时的悠然野趣交汇,定格了一天的快乐!
近些年,赏橘、采橘、品橘已形成充满人文精神的商机,吸引了众多游客络绎不绝荡游西山,亦或在西山故有的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与山水景观注入人文精神内涵同期,互联网络为上亿网民提供了多如恒沙的文学信息,成就了以新兴媒体为载体,以网民为接受对象,具有不同于传统文学特点的网络文学悄然勃兴。
倘若将写作与采橘混为一谈,或许有人觉得很有些牵强。可我在采橘归来,重温李绅的《橘园》和屈原的《橘颂》,却有了写作如采橘的顿悟。
赏橘与赏读,同有寻求精神体验和审美欣赏的愉悦。
屈原的《橘颂》开宗明义道出橘“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特性,与李绅的《橘园》“怜尔结根能自保,不随寒暑换贞心”,异曲同工地赞美了橘深深扎根于“南国”之土,任凭什么力量也无法使之迁徙的那种凌空而立的意气和坚毅神采。
《橘颂》还以精工之笔,勾勒橘充满生机的“绿叶”,蓬勃开放的“素荣”;盘剥的枝叶间“剡棘”重重,那只是防范入侵;它所贡献给人类的是“精色内白”,光彩照人的“圆果”!《橘园》也以“朱实”和“素英”装点了秋橘“天路近”、“海云深”、“园橘千株欲变金”的迷人景象。
橘树之美好,不仅在于橘有着俊逸动人的外在形态美,更在于它的内在精神。
《橘颂》以铿锵的笔墨赞美橘“少年立志,独立不迁”的坚定志向;成长以后,更是“横而不流”、“淑离不淫”,具有开阔胸怀的无所欲求,疏远浊世的超然自立,梗然坚挺的高风亮节,不改操守的矢志不渝。诗中“愿岁并谢,与长友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以“物我”的神来之笔,揽入诗人对橘的深厚友情,并以南国的橘树作为砥砺志节的榜样,将诗人身处逆境、不改操守的伟大志士精神高高映印在了历史天幕上!
如果没有赏橘,何来流芳千古的《橘颂》、《橘园》;如果没有赏读,又何来对橘的深情与感悟。
采橘归来,很想写一篇有关赏橘、品橘和采橘的文字。但虽然感受颇多,却不知从何下笔,就如同站在火烧云海般的橘林中,一时间不知道采撷哪一个橘子一样。
坐在电脑屏幕前品着酸甜的橘子,欣赏着《橘颂》、《橘园》,脑海奇异地变换着“采橘”与“写作”的场景,其中的苦与乐自不必说,每一个橘农亦或作者都会有程度不同的体验和感慨。而我感触颇深的是,无论是采橘还是写作,只有亲历了才会有不同凡响的收获,这种收获不仅是感受劳作的乐趣,触及“汗滴禾下土”的艰辛,而重要的是一种“激起欲望”的体验。唐代诗人张彤的《奉和白太守拣橘》:“凌霜远涉太湖深,双卷朱旗望橘林。树树笼烟疑带火,山山照日似悬金。行看采掇方盈手,暗觉馨香已满襟。拣选封题皆尽力,无人不感近臣心。”如果没有身临橘境,哪来橘林“疑带火”、“似悬金”的经典绝句;如果没有亲历采橘的过程,又哪会有“采掇方盈手”,“馨香已满襟”的切身感受;如果没有对橘特性的了悟,又何以咏橘喻人,以橘显志,物我交融,而立志尽心尽力做事,清正廉洁为人呢?!
写作如采橘,累着并快乐着。写作之乐,是一种状态,一种境界。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有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一种强烈的写好文字的欲望。有了这种主动性和热情,才能够把写作任务转化为有情感参与的表达需要,才能写出洋溢着饱满激情和独特感受的、富有创意的文章。
当然,写作的快乐,不可否认地有被论坛认可,被大众认可,亦或被社会认可,如发表、出版、中奖等等。固然,在高手如云的网络文坛中,获得奖项是渺茫的。但,这些都不重要,且快乐也是短暂的,而最重要的是我们在写作过程所获得了心灵的洗涤和精神的收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