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童话大王郑渊洁有一个“肉丸子”的形象比喻,大意是说我们的学校考分第一,抹杀个性,用一个模子培养学生,把原本活蹦乱跳、棱角分明的孩子最终制作成形状相似、口味相近的“肉丸子”,并且还是流水线生产,一茬接一茬地毁人不倦。
这种说法虽然有些苛刻,但却并非恶语中伤,某种程度上也击中了当下教育模式的“七寸”:整齐划一有余,个性张扬不足,重视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忽略创新思维的培育。
提及中国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包括美国在内的外国教育专家钦佩而已,前些年《参考消息》甚至报道美国人要到中国来取经。
这似乎是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可我们骄傲得起来吗?
学术研究能力和科研水平上的巨大差距,让被高考绑架的中国人才培养模式尴尬不已。事实上,除了奥数之类的比赛经常名列前茅以外,中国学生让世界认可的地方少得可怜。
不仅仅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上的巨大反差,包括人格心理的健全发育、生活自理技巧的培养、独立生存能力的训练,都被我们的学校和家庭忽略了。
一切为了考分,成绩就是一切,在高考这根魔棒的指挥下,无须商量和妥协,学校和家庭就达成了惊人的默契:为了提高学生成绩,老师可以理直气壮地要求家长做这做那,可以理直气壮地剥夺学生的体育娱乐权力;家长可以不辞辛苦把家搬来搬去,可以不辞辛苦为孩子打理好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情。
于是,在学校和家庭的通力合作下,不管乐意与否,孩子们就像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小秧苗一样,被装进精心打造的温室里,接受同样的光照和水分,被迫朝着一个方向生长。
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孩子们都成了辛苦的学习工具,每天都要面对没完没了的课程、练习和考试,甚至节假日也要像明星一样赶场子去补课,所不同的是明星忙着挣钱而学生忙着花钱罢了。
人人都在喊很累,最累其实是学生,这已经成为不少成年人的共识。实际上,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成为家庭唯一中心的社会结构里,全家几代人的希望都压在了可怜的孩子身上。
家长们聚堆,不出三句话,必然扯到孩子的成绩上来,或者是与成绩紧密相关的话题,比如怎么辅导作业、报了什么补习班,至于谁的孩子更健康、更活泼、更独立、更有活力,大抵是没有人去提及的。
事实上,家长们也知道孩子的辛苦,并且深受其害,但谁也不敢离开现行教育体制另搞一套,心甘情愿也好,被迫无奈也罢,都只能屈从于现实,只能在体制内与学校一个鼻孔出气。
都知道“肉丸子”质量不咋地,但却别无选择。这就是当下的中国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