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再折长亭柳 于 2013-1-7 10:26 编辑
中国近代的对外贸易,多在广州、上海两个大的口岸,而香港则是当时最繁忙的中转站。
那时,中国的货币为银元,单位为一元,也作一块。为了方便贸易,香港当局也发行了一种小银元,铸有“银元一毫”字样,面值为银元的十分之一,广东人称其为“一毫”,上海等地的人则称其为“一角”,方便了找零。后来,广东人在记账时图方便,将“一毫”简写成了“一毛”。
据说,公爵的曾祖父就曾去上海开过商行,由于不懂上海话,就请了当时在上海混生活的阿牧的曾外祖父来当襄理,帮忙管理商行,兼顾对外沟通。
到职那天,阿襄理看账簿,发现写的都是五毛、六毛啥的,不解。老板告诉他:“我们广九(州)的人,就系把你们上海的‘角’写成‘毛’的啦,雷(你)以后即(只)管把‘毛’都写成‘角’就可以的啦!”阿襄理使劲点头。
不久,老板要请轮船招商局的毛孤鸿局长赴宴,让阿襄理写个请帖,阿襄理提笔就写:角先生台鉴......
-----摘自《中国对外贸易史研究》 柳二 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