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几何时,上大学绝对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而拥有大学生的头衔,简直就是好工作和铁饭碗的代名词。
现如今,上大学成了轻而易举的事情,但凡念完高中,哪怕成绩再差,只要肯掏钱,最不济的也能到高职院校混个大学文凭;同时也正因为大学泛滥,大学生这个头衔的含金量直线下降,毕业即失业的大有人在。
近些年,大学生就业问题日渐突出,政府想尽了办法,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边大学生就业困难,那边各大高校却在疯狂扩张和扩招。家长们更是施出浑身解数,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们挤过高考这道独木桥进入一流二流三流甚至不入流的大学。至于孩子将来如何就业,校方和家庭似乎都没有提前考虑。
此种乱象,说到底还是我们的文化取向出了问题:都想把孩子或学生培养成社会精英,谁也不想“制造”平民百姓。
应该说,这种文化取向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封建王朝的科举制度。有所改变的,不过是从单一的“学而优则仕”增加成为学而优则仕则商则精英,反正就是要脱离普通人的生活,成为人中龙凤甚至是人上人。
只可惜,在金字塔似的社会结构里,精英总是极少数,不管付出多大的努力和代价,绝大多数人只能活在社会底层,即便普及大学教育,即便拥有大学生身份,也只能是从平民中来到平民中去。
这个道理并不复杂,好多学生家长也在头破血流之后接受了这个有些残酷的现实,但一旦涉及到下一代,原本泯灭的希望之火又死灰复燃,甚至还会火上浇油,燃烧得越来越旺,直到油尽灯枯乃至彻底失望。
出现这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除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培养精英为第一要务的现行教育体制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特别是在高考这个魔棒的指挥下,分数成为主宰一切的力量,能够换来学位的应试能力远比可以谋生的职业技能更受重视。
与此相呼应的,就是职业教育一再受到忽视,曾经广受欢迎的各类中专也因取消统一分配而日渐冷清。包括一度兴旺的职高,现在的日子也不那么好过,不少干脆没了固定可靠的生源,不得不常年面向社会招生。
事实上,与并无多少实际职业技能的大学生相比,中专、职高和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率要高出许多,有些没有上过大学的高级蓝领的收入甚至远远超过某些研究生或博士生。
也许,我们的教育体制和结构真应该作些实质性的调整改革了,而多一些平民教育、培养更多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理应成为调整改革的重要方面。
没有必要反对培养社会精英,但培养有知识有技能的平民百姓同样不可忽视。
毕竟,平民才是这个国家和社会的主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