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道东北人(原创) 说起东北境内为什么山东人很多?那大约我们本地人都能说出点前因后果来,因为每七个东北人中大概就可能有一个是山东人或他们的后代。许多人都是不愿忘记祖籍的,是以从哪来?根在何处?就必要一代一代告知给后人们牢牢记住。所以本地人都会说:“因为清政府的迁移政策和下关东求活路的态度导致了大批关里人迁入东北境内”,而最多的就是山东人。
说起东北境内纯正的东北人应该是满族人、鄂伦春族人和赫哲族人,而东北是满族的发祥地,这样满族就一度成为东北地区主要的人口。满族在先秦的记载中被称之为“肃慎人”,而后期的不同朝代时期的记载中分别以“挹娄族、勿吉族、女真族”等称谓满族的先人,到明代末期,形成了今天所说的满族。
明末清兵入关,东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允许关内汉族迁入,直到清康熙、雍正、乾隆等多个时期为了减轻关内“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安徽”等地人口稠密和耕地稀少造成的压力,将各地人陆续迁往东北开拓荒地。但清政府一直注意保留满族在关外的根据地,是以也采取限制政策,并不允许流民自由进入东北境内。但由于关内生活压力过大,仍有大批的关内人自行迁入东北,拓荒农垦、生根发芽。
著名的“闯关东”就从清代即开始。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单是我的家乡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就汇聚了四十八个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源流的民族,在这个多民族多地域文化荟萃的城市里没有歧视、亲密和睦的生活着。
简介到这里,我想许多人都已明白山东人在东北很多的原因了吧。说到山东人被迁往东北境内,一个原因是关内耕地面积小、人口过于稠密;另外,或许也是因为山东人性情暴烈,好聚集、易反抗,是以被清政府加意迁移。由于大批关内人涌入东北,不但减轻了关内人口密度带来的压力,也降低了反清力量;同时,对扩大耕地面积,充实边疆、扩大疆域起到了更多重要的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文革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来自全国各地的知青们最多被派往人口密度稀少的地区,象蒙古、新疆、西藏、东北等地进行垦荒扩地,一方面可以增大耕地面积,一方面充实边疆人口。而大批涌入的知识青年与当地少数民族地区人民逐渐融合在一起,形成短时期或长期的生活和文化的共融同化,甚至一部分人留在当地生儿育男女、落地生根。
说到同化,或许毛泽东敏锐的认识到了民族同化的潜在威力,对于马寅初计划生育的人口论即持否定认识,更多的需要增加人口对边疆地区产生促进同化根本的影响,以便于更好的维护边疆的稳定性。
通过中国历史,我们不难看到在多个历史时期,中国都有被外族侵略的记载。但无论是鲜卑族还是蒙古族、满族,最终的结局都是被汉族同化兼并,而版图不但重归中国,就连入侵民族地域也一起被收入中国版图,鲜卑族更因同化永远消失了它的民族。从这里,我们亦可看到中国传统的中庸文化内在底蕴中强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一种可怕的民族兼融力。
前苏联解体虽然是由于多种原因,但它的各民族之间共融性并不强,或许它的解体也与非同化有些关系。不过,毛泽东还是轻视了人口倍增概率这个影响深远的数学概念,导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口剧增,而对边疆建设不合理破坏性的开发也造成了草原面积缩减、土地流失、沙化面积增大等负面作用。不可否认,毛泽东的确是个战略眼光远大的伟人,但他的认识似乎只局限在疆域,忽视了人口对经济增长的副作用。开个玩笑说,也许他数学成绩没有文科好吧。
对于民族和人口问题,我想这自有专业人士来协调办好它,对于在东北境内的山东人为什么这么多,我想我们就写到这里吧。而无论是早已成为东北人的山东人,还是原本的东北人,或者是依旧在山东的山东人,全国各地的人,我们都是中国人。同在一个大中国的版图下,我们不能因于民族、地域、文化的不同就相互歧视、分优酌劣;而应该更加团结、和睦,更加亲密、友爱,为维护我们这个多民族大家庭的祖国完整统一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问声好,握握手。
2007年12月2日晚22:56分中国北方文学网/注册名:明亮的眼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