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的专制体制在历史上正确性的探讨
在中国春秋战国的时期,思想界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造成这种原因的情况,是源于当时的历史现状。在当时,中华大地上各路诸侯独霸一方,各国的文人墨客,为了获得君王的赏识,纷纷为君王们出谋划策,以保证政权的巩固、实力的增强、势力的扩张。也由于当时的生产力的低下,难以抗拒天灾。所以,各路诸侯为了更多的储备,而不断的发动战争。连年的战火不断,受伤害最深的,是那些普通的百姓们。生灵涂炭,衣食难以保证。在这种情况下,百姓们希望能有一个强大的、专制的大一统国家来管理。那时候,国家的观念在人们的心中并不重要。这从当时的文人骚客们,在各国游荡,哪国君王愿意采纳其建言,并获得君王的赏识,便留在哪国效力中便可看出。因为在当时,生存权才是最重要的权利。
正是在大众的支持和拥护的情形下,才会有秦王朝大一统专制政权的建立。尽管由于各种原因,秦王朝覆灭了。但这种专制的大一统,却因为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得以在封建社会延续下来。 汉初,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是占据主要地位的。在黄老思想的影响下,刘邦推翻秦王朝后,建立起新的大一统的国家。但初期,并没有建立专制的大一统国家。而是又分封了十多位异性和同性王。期望用各王侯的相互之间的掣肘,达到实现巩固和延续大一统汉王朝的目的。 可是人类私欲的本能,使得自由和民主的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只会造成各王之间或与中央集权政府的争斗,使得战火最终难以彻底平息。 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的政治需要。后来,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被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言而占据了主导地位。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这也是民心所向、民意所归。 所以,我们看待任何事情,如果脱离了当时的历史条件,只以现在或其他国家的经验去思考,那得出的只会是错误的判断。 西方民主的实现,最关键的一点是法制的健康发展。而中国,自从推翻帝制以后,就没有能够建立法制第一的观念。尽管民国初年的民主思想之风迅猛,但缺乏对法治的探讨。给百姓们带来的只是军阀割据的战乱。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大一统的专制,仍是民心所向。而国共两党本质上实行的都是“专制”,可为什么绝对优势的国民党会败北呢?就因为,共产党内部执行的是统一的纪律。(类似于法律)而蒋公却实行的是亲疏有别,厚此薄彼的政策。使得军心、民心都难以归一。失去民心,败亡也就在所难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