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俗称树挂,空气层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却雾滴直接冻结在地物迎风面上的乳白色冰晶。是北方冬季可以见到的一种类似霜降的自然现象,一种冰雪美景,是由于雾中无数零摄氏度以下而尚未结冰的雾滴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粘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粒状结构沉积物,因此雾凇现象在我国北方是很普遍的,在寒冷的天气里泉水、河流、湖泊或池塘附近的蒸雾都可形成雾凇。 雾凇是其学名,“雾凇”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代宋·吕忱(公元420年——479年)所编的《字林》里,其解释为:“寒气结冰如珠见日光乃消,齐鲁谓之雾凇。”这是1500多年前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雾凇”一词。因为它美丽皎洁,晶莹闪烁,象盎然怒放的花儿,被称为“冰花”,“傲霜花”;因为它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精美艺术品,好似“琼楼玉宇”,亦被称为“琼花”,景观壮丽迷人,成为北国风光之最,易激起各界文人骚客的雅兴,吟诗绘画,抒发情怀,所以又被称为“雪柳”。宋曾巩《冬夜即事》诗即有所载:“香消一榻氍毹暖,月澹千门雾凇寒。闻说丰年从此始,更回笼烛卷廉看。”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著名的《湖心亭看雪》一文中亦有曰:“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雾凇是空气的天然清洁工,是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所谓负氧离子,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带负电的离子与中性的原子结合,这种多带负离子的原子,就是负氧离子。负氧离子,也被人们誉为空气中的“维生素”、“环境卫士”、“长寿素”等,它有消尘灭菌、促进新陈代谢和加速血液循环等功能,可调整神经,提高人体免疫力和体质。在出现浓密雾凇时,因不封冻的江面在低温条件下,水滴分裂蒸发大量水汽,形成了“喷电效应”,因而促进了空气离子化,也就是在有雾凇时,负氧离子增多。据测,在有雾凇时,吉林松花江畔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可达上千至数千个,比没有雾凇时的负氧离子可多5倍以上。 比较盛名的雾凇有吉林雾凇和黑龙江伊春库尔滨河流域的雾淞。吉林雾凇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和长江三峡同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却是这四处自然景观中最为特别的一个。吉林雾凇季节一般从每年的11月下旬开始,到次年的3月上旬结束。(以上资料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