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史学者常说,在1750到1900年之间,「进步」是在欧洲最有势力的观念。这主要是因为科学知识、生产力在当时开始突飞猛进,旧的社会政治秩序开始松动,思想观念也推陈出新,人们觉得世界正在改变,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比较好的状态,并且有能力继续推动这种进步。但从1900年开始,进步这个理想逐渐破灭,到了今天,人们几乎已经放弃它了。有人说,这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毒气与战壕让人们清醒了。无论如何,我们今天谈到进步会觉得尴尬,一个关键的原因在于,「进步」本质上是一个评价性的概念,进步一定代表「更好」,并且在道德意义上更好。可是几乎所有人类的广义「能力」,不管是文明、知识、科技、生产力等等,虽然都确实变得更丰富、更强大、更有效率、或者其他在量上的增加、质的改进,因此在这些意义上变得「更好」,但是由此要得出一个判断说,这些方面变得更好,就代表人类有了进步,表现了人类的道德进步,大家似乎都有点迟疑。毕竟,能力可以为善为恶,其增进可以造福也可以为祸。人类登上月球是进步,但这可以表示人类变得更好吗?人类有能力登月,但人类在地球上也更有能力相残作孽,并且变本加厉。所以在今天,各种能力的进步毫无疑义,可是人类对「进步」这个字眼本身,却感到毫无信心。
因此,要恢复「进步」这个理想,我们要从道德着眼,并且首先要确认道德意义上的「更好」要如何判定。但如果不谈一般的能力,专就道德本身来谈,有没有「道德进步」这回事呢?问题是:所谓的进步,当然就是从一个时间点到另一个时间点的历程,其终结点比出发点「更好」。可是今天流行道德相对论、价值相对论,正好不容许道德作为一套连续的、贯穿历史与社会阶段的标准。如果你相信相对论,你会说每一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道德标准,每一个社会都有它的价值准则。你很难比较明朝人和汉朝人哪个朝代的人更有道德,很难比较美国人和中国人哪个民族的人更高尚,因为比较的标准都是内在于具体社会或历史阶段的。道德进步在今天的另一个挑战,来自价值多元论,即对于甚么叫做好的、值得追求的目标,每一个人不仅事实上会有不同的选择,并且我们必须承认每一个人做不同选择的权利。我们无法用一个共通的标准比较甲跟乙哪一件事在道德上更高尚,所以也无从判断人们在道德上的表现先进还是落后。从道德相对论和价值多元论两个方面来说,好像都无从谈道德进步。
但事实的确如此吗?十九世纪一位爱尔兰的历史学家勒基(William Lecky),提出了「扩张中的圈子」(the expanding circle)的概念。他的意思是人类道德的发展,是一个「自己人」的圈子不断扩大的过程:我们列为「自己人」、受到道德考量的对象,最先限于自己的家族亲人,但随后会逐渐扩张到身边的朋友、自己的族群、阶级,然后扩张到同一个社会里的人、同一个民族的人,最后扩张到整个人类。勒基认为,圈子不断如此扩大,终于开始把动物和自然界也包括进来。「扩张中的圈子」这个概念,很明确地表达了一种「道德进步」:道德关怀的范围在扩大,受到道德考量的对象愈来愈多,就构成了一种道德上的进步。进步在哪里?在于以前受到漠视、歧视的人,以前被视作异己而提防、伤害的人,逐渐成为我们的同类,进入了道德考量的范围,从而其利益必须要受到我们的正视。我们列为同类的对象已经不受性别、宗教、民族和肤色的限制。今天的问题是:接下来,我们能不能再越过物种的限制,将道德考量的范围扩展到动物,让能够感受到痛苦的生命,也成为我们在道德上关怀的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