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范儿”
我曾经不止一次的和我身边的朋友们谈起我对《新周刊》的印象。而在我对所有期刊之类的东西很不屑的时候,这是为数不多的一本能让我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始终关注和阅读的一本杂志。
喜欢一种东西,能爱不释手,这大概就是最高的一种境界了。而对《新周刊》而言,它确实让我有这种感受。所以,尽管每期都嘟囔它的十五元定价偏高,但是,出手的时候从不会犹豫。
买的多了,看得多了,渐渐地就影响了家人。夫人对这本杂志的兴趣也从她关注的美容,珠宝之类的兴趣上转移了。所以,前天把《新周刊》新的一期扔在家里的沙发上的时候,夫人抓过来看了一眼封面就赞叹:“呵,民国范儿,真有范儿。”
吃过晚饭,胡乱的瞅了两眼永远不变路数的新闻联播,关掉电视。专心致志的看完了这期《新周刊》。
作为同样的媒体人,我赞叹这本期刊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它的专注和挖掘。在所谓“新锐”比比皆是的今天,在《新周刊》上能感受到一些很“前卫”的思想,但是,更能感受到它对传统的固守和依恋。这其实并不是一个矛盾的话题,能在长达330期里面,保证着一种风格,一种追求,一种定力,你不高看《新周刊》都不成。
我一直很失望的看着我们这个民族在所谓前行的时候,犹如熊瞎子掰玉米的行为,遇到了新的就蜂拥而至,哪里管旧人曾经的风姿绰约,楚楚动人的往事,革新和传统之间并不矛盾,遗憾的是我们始终没有看到这之间的契合点。所以,脏水泼掉了,孩子也随着一并倒掉了。
所以,面对《新周刊》“民国范儿”的时候,我确实有那么一丝丝的感动。文化是需要传承的,一个不懂得传承文化的民族一定不会走的很远。所以,那些发黄的老照片,那些风干了的紫丁香一般的往事,其实更能让我们去自省,我们在文化传承的路上究竟是如何跑偏的。
和复古无关,和回忆有关。我们再一次面对这些曾经是我们那个时期的文化精粹的时候,难道非要用今人的尺度去比划去衡量么?文化离不开时代,但是,文化之中的精粹却需要继承。而《新周刊》做到了这一切,这是一本有态度的杂志,也是一本有温度的杂志。
在这个文化速食速餐的时代,能坚持自己的一种风格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在琳琅满目的期刊市场上,《新周刊》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我把这种东西也归结为四个字“文化范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