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豆高粱 于 2013-5-13 08:14 编辑
【论语赝读】前途珍重 题记:我当然不具备评读《论语》的水平与资格,但是我稀罕。难免读着读着就有些感想。我知道,论语是一部一以贯之的著作,自有其精妙的衔接,似散实凝的内在关联,原本不该也不可以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分开来感想的,但是我是侃大山的,做不到宏观的阐释,好在大家也都知道我是文盲,就拿我这些赝品感想当个乐子吧,或者,当个下午茶时段的休闲,亦可,更好。 正文: 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出自《论语.微子第十八》。 几个玩音乐的人走了,有什么特别的么?需要在惜墨如金的一本《论语》中,这样浓墨重彩的交代他们的详细情形么? 一位俺嗷嗷敬仰的前辈学人说过:读书,需要顶门上带一只眼睛(传说中的智慧之眼?还是慧根?),还要配合历史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还要经历人生体悟的研磨才行----传说中的:经史合参。 原来,他们不只是玩音乐的,他们是礼乐的操作者,同时也是比较高层次的哲学体悟者,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可以说,他们,承担着文明的解读、演示和延续的重任。 那,他们的离开,就不那么简单了。 不是他们要走的,“历史伤害了哪一个层次的的诗人,那个层次的诗人就再也不会出现了---(引用)”,如果把诗,泛化成文明,其实也一样说得通的。文明,在他的巅峰层面上从来不是川流不息源源不断的,总是如惊雷,一刹那地裂天崩,然后沉寂,大多数时候,是身边的世界逼迫着他们沉寂的。欢快的平凡世界,可以偶尔稍微仰望杰出,但是,无法容忍远超过自己理解能力的事物长期存在,而且还是耳鬓厮磨般的近距离存在。 于是,巅峰的诗人是孤独的,尽管他们心怀天下至纯至高诗情,尽管那诗情原本是为众生而生;巅峰的思考者也是孤独的,尽管他们的思悟原本就是为了给碌碌世人找到真正的路。 历史,只给了他们不到500年的机会,那就是以公元前4.5世纪为分野,前后各不到200年的轴心时代,东西方的智者不约而同的进入了集体性的迸发,并一次性的奠定了各个文明的基础性的性格,然后,这种奔涌的巅峰的集体性思考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百家是幸福的,他们的学说可以堂而皇之的相互砥砺,可以畅通无阻的传扬。正确与否,全扔给历史去选择。然而…..省略1000字. 守护者和传承者是苦难的,因为大潮退去之后,容纳大潮的整体气氛也不见了,兴盛的是术,寂寞了的是道。大道天伦,开始让位于琐碎的细节性枝叶性的争执,让位于先贤们早就抛弃了的那个看似智慧其实无聊的功利性的低层面。 守护者们还在,他们与时代格格不入。不是他们落后了,是因为他们抱残守阙的跑到了时代的前面。 君王在甚至低于霸道的级别上纠结着,执国者在五斗米中纠结着,百姓在自己的“器”中纠结着。他们,无话可说,只有离开。 去哪儿?那里不纠结么?不是,那里不是家,面对纠结,可以选择沉默的忽略,可以选择卸去了责任的沉默,可以喝酒,也可以睡觉。 但是,父母家邦抛却了,历尽了漠漠平林磊磊高山滚滚长江的旅途中,他们,有没有泪?有没有恨?有没有无可奈何欲罢不能的不甘? 这种出走,不是一次,而是循环的,一代一代,一世一世。 无声无息,脚步声刚刚消失,立即忘却。 祝你们一路平安吧,文明的守护者,前途珍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