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是国人最主要的通讯工具。如今互联网时代通讯手段高度发达,花样繁多,QQ聊天,电子邮件,手机电话是应有尽有,人们尽情地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便利。而我在感受其快速便捷的同时,却时常怀念书信的那个年代带给我们的乐趣。书信的魅力对我来说不但毫厘不减,反而有愈演愈浓郁之态势。
书信按内容来分,常用的大致可以分为家书,情书,朋友间相互问候以及电报。
李春波的一封家书唱遍大江南北。“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现在工作很忙吧,身体好吗……”简单的问候,寥寥数语,便激起我们无尽的思念。“此致敬礼,此致那个敬礼”一遍一遍的重复祝愿语,使我联想到了在父母床前请安退下的孝子贤孙,无限依恋,依依不舍。这首以说唱形式演绎的一封家书,不知勾起多少他乡异客的思乡病,也不知催快多少游子回家的步伐。
我曾给爸爸妈妈写过无数的家书,但有一次在我印象中是久久不能磨灭。那是在高考成绩公布后,得知自己榜上有名,我马上给家里发了封电报,电报的内容只有一个字“中”。爸爸收到后高兴坏了,忙买了好烟发给办公室里同事,逢人便说儿子考上了大学,眼睛笑的眯成一条缝。其实那年我也就只考了个专科,却让父亲为我一阵狂喜,这事如今想起仍觉得汗颜。想来多亏当时有电报这种通信工具,要是搁到现在,一通电话下来什么都说的明明白白,就怕爸爸连这次短暂的兴奋也不会有了。这也许就是书信的含蓄美吧,留白,以无胜有,恐怕只有书信做得到了。
热恋中的青年男女互诉情愫,倾诉衷情的书信称之为情书。思念中的可人儿,终日为伊消的人憔悴,却又不能揽美人入怀,耳鬓厮磨,只好求助一只笔,一枚信笺,把对心上人的浓情蜜意洋洋洒洒地了挥发的淋漓尽致。很多中外名人都是写情书高手,马克思向燕妮倾诉“我不能以唇吻你,只得求助于文字,以文字来传达亲吻......”可见书信是个很有用的东西。
靠写情书求爱成功的还有沈从文。当年他在胡适主持的中国公学任国文教授,看上了英语系的女学生张兆和。不善言辞的他鼓足勇气给女学生写去了这样一封情书:“我不仅爱你的灵魂,我也要你的肉体。”气得张同学大哭着去找胡适校长告状。胡适皱着眉头板着面孔听完她的哭诉后,竟对女学生说:我劝你嫁给他!后来张兆和果真就嫁给了沈从文,从而成就了一段文坛好姻缘。
依靠情书揽得美人归的成功案例固然不胜枚举,但因写情书而与美人失之交臂,错掉一段好姻缘的遗憾也时有发生。大学英语泛读里讲过一个故事:一位美国青年男子和一位英国女子建立了好感,他在信中约好和女子见面的时间。我们知道美国表示时间的方式是月日年,而欧洲表示时间则是日月年,比如他如果约好的日期是3/5/1980,要表达的意思是1980年3月5日,而这位英国女子理解的一定是1980年5月3日,就是因为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使得这两位有情人错过的见面的时间,终于没能结成连理。等到数年后这位男子携其爱子再次到英国旅游竟与那位女子不期而遇,他指着那位女郎对他的儿子说“她才是爸爸最初为你选定的妈妈呀……”我读到这里的时候,刚才还沉浸在那风景旖旎的湖光山色里的描写,进而转为对两位佳人的悲情结局唏嘘不已。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对书信的爱与恨也便使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欲罢不能了。
朋友之间畅谈理想,互诉友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更是少不了书信。每到圣诞、元旦、春节这些节日,要数最忙活的非邮局的邮递员叔叔了。我曾在到邮局寄信,一位邮递员使劲往邮包里塞进那雪片般的贺卡,终了还不忘在上面猛踹上几脚,嘴里咕哝着:“这些穷学生……”便没有了下文。他的牢骚可以理解,学生时代的我们通过信件传达友情的孜孜以求也可见一斑了吧。我会经常把节日前后收到和贺卡信件数了又数,盘算着还有哪位朋友的信件没有寄出,也期待着还能收到多少意外的惊喜。发出一封信件,我心中就种下了一个希望;收到一封来信,我便产生了强烈的迫不及待。有煎熬,有惊喜,狂热不减,嗜信如痴,这就是当年的书信带给我们的苦与乐。
作者 赵前程 通联: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沭新东街14号 邮编:276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