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令箭 于 2013-12-5 15:01 编辑
从这个帖子的评论内容看,我的基本判断是这个评点人几乎没有小说思维
在这种情况下,我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置之不理,一个对这个评点人进行一下小说教育
选择置之不理是最简捷的方法,和不懂小说的人讨论小说,其意义几乎就是和潘金莲讨论贞洁的重要性
但我选择了普及小说基础知识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说,这叫点化,功德很大
鉴于慈悲胸怀,不再就该文章的各种思维进行详尽阐释和演绎,只说两点
一个是这个小说是怎样生成的,一个是对评论歧义的部分纠偏
我在视点看到温暖如春的一个帖子,内容简短,但那个叙述给了我一个灵感
那就是,当情义遭遇规矩,人们是如何做的呢?
几年前我就有这样呼吁,吁请立法机构撤销刑法里的包庇罪,把包庇行为降为治安处罚的调整内容
封建王法里一直有“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法律精神,到了这么开明的现代社会,居然仍然有包庇罪
尤其从各种文献里知道了文革中有太多的夫妻、父子、母女为政治观点反目,这种割裂亲情的政治手段太可恶
相信评论者可能不信奉这一套,仍然会坚持他自己的东西,那么这个冲突就是不可避免的
我的小说史观也是逐步在完善,可能不是太客观,但一直想完善自己
看了这个评论,只是一个匹夫在发泄心中的不满,原因就是六星管理层和很多写手排斥他,这其中包括我
以一种完全失衡的心态来看待一个作品这也是一个自由,
但缺乏必要的小说史观,写出来的评论很浅薄,这很遗憾
东北人喜欢说削,戏谑另说,带入评论就显得那么渺小,厚德君子一般都会一笑而过
小说演绎一个情义遭遇政治利益,本来就是敏感话题,搁以前,西湖兄弟拿着文章去中宣部举报都是可能的
但它只是个小说,它表达了我想说的话,情义大于天,这大概也符合我党以德治国的口号吧
下面来说说该评论者的问题,我总结了三点算是回复质询,也算是普及小说教育
三个焦点是,我的立场是什么,情节真实性问题,小说想说什么
一个枝节问题,为什么是这题目
我是保密局一个三级站站长,少校军衔,这个虚拟身份有我的观点在,这个毫无疑问
我是在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教育里长大的,但网络甫开,我明白有些事远不是那么回事
想象那个著名的论断,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就笑了
演绎一个中层的情治军官,这可能就需要想象了,可能不规范,但意思表达完整了
军统特工形象的颠覆可能会让评论者不适甚至反感,这是意料之中的,因为教育功能太强大了
不株连无辜,不捕风捉影,疑罪从无,这些民国以前的思想和现在的那些丑陋就是反差
一个孕妇如何对待,主观上有母亲的遭遇同情,客观上没有情报支持,性格上演绎都是合理的
有个理论叫偏移理论,对于那些严丝合缝的彰显人性伟大的所有事物都是静态的固定不变的作品是个大冲击
各色人等需要说什么样的话基本符合那个身份,瑶瑶最后投怀送抱其实是明白了我的当年
人民日报当年头版头条说水稻亩产三十万斤,为什么人们都信了?因为那是人民日报。
属下的意见为什么合理却是幼稚的,因为我说那鹿就是马,他们除非不想干了
一些情节的推敲也能看出一个人的文学素养,有些事情说了矫情,不说倒牛逼哄哄起来,反了都
小小说内容承载量小,但那并不是说就可以粗糙,借助一个叙事平台说了自己的话就算圆满
这可能就是小说人常常愿意追求的那声弦外之音,懂不懂另说,
但我写了,想说情义遭遇规矩往往就是悲剧,这悲剧一直在上演
为什么叫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的这首诗,其实亮点在“但使龙城飞将在”,那是从古看到今的一点感慨
但我不能那样直接,只能说这个随意延长退休年龄的国度很美好,人民很幸福,还是这个东方雄鸡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