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般若山人 于 2014-1-30 07:39 编辑
我愿用我一切换您岁月长留
——写在继父六十冥寿当日
亲爱的老爸,今天是农历2013年腊月二十七,您六十大寿的日子,您在天堂还好吗?
您还健在时,我曾无数次构想给您过六十岁生日的场景,我们兄妹五个也一再商量着相关细节。因为我们知道,这对久病不愈的您有着特殊的意义——战胜病魔,走过一个甲子的艰难旅程,并以此为驿站,期冀生命之舟走得更久更远。
怎奈上苍无情,在您儿孙为您过完五十八岁生日的十天之后,在您与尘肺这个恶魔抗争十四年之后,在重庆开县那个乡镇医院的病房里,在您小儿和小儿媳的陪伴下,在那个安静的清晨,您无声无息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您无比眷恋的家人
那是个让我终生铭记的悲伤时刻:2012年1月29日,农历正月初七,7时45分。这一刻,您长眠不醒,走向永恒。
想来是在医院亲眼目睹了您与病魔抗争的艰辛与不易,您走的那一刻,我并没有感到太多的悲伤,甚至没有流过一滴眼泪。我出奇地平静,平静地向家人通报您去世的消息,平静地向单位领导续假,平静地安排您的后事。
事后才明白,其实我没那么坚强,当时只是来不及悲伤而已。我一直是您的骄傲,是您最为牵挂最为倚重的小儿,我必须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必须让您体面地告别这个艰辛的尘世,尽我所能让您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段旅程。
在料理完您的丧事,在您去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爱好音乐的我不敢轻易去听与父亲有关的任何歌曲,一听就想到您的不易,一听就无语凝噎。那种撕心裂肺的感觉,我真的不敢轻易触碰。
我能做的,就是在您孙子的QQ音乐播放器里加入筷子兄弟的《父亲》,让他在音乐中体会父亲这个角色的丰富涵义。我还和他讲起您的经历,讲起您为我们这个家付出的一切,让他记住爷爷,让他珍视亲情,让他学会感恩。
作为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您的这个孙子可能暂时无法完全理解您当年的选择,无法理解爷爷奶奶十三岁的年龄差距和三十年的默默相守。但我努力让他理解一个朴素的人间真理:亲情,可以与血缘无关;只要彼此真心付出,陌路能够同归,真爱可以永存。
老爸,有些问题,我一直想问您:三十二年前的那年秋天,当您顶住巨大的世俗压力,当您把丧夫两年、带着五个孩子、比您年长十三年的四十二岁女人娶进家门,您想过自己从此将面临多大的责任吗?您想过自己从此将背负多重的压力吗?您想过自己从此将付出多少汗水和艰辛吗?
这些问题,我没问过,您也不曾在我面前提起。不过我知道,您用山一样的背脊托起了山一样的责任,用双手为我们这些孩子撑起一片爱的天宇。
真不敢想象,如果没有您的付出和担当,瘦小的母亲能不能撑起一个家;如果没有您的抚育和呵护,我们这些孩子能不能健康成长。
从三十二年前的那个秋天开始,接下来的数年,因为一下子增加了好几口人,家里又没其他经济来源,原本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您,不得不和我们一起过着缺吃少穿的苦日子。
那些年,每每开春以后,家里就会青黄不接。为了让我们这些孩子不饿肚子,您不顾别人说闲话,不怕遭白眼,不怕被人拒绝,想尽办法四处借粮,无论如何也要保证家里不断炊,保证孩子们一日三餐都有饭吃。
在那样清贫的岁月里,您不仅想方设法让我们这些孩子吃饱穿暖,还坚持送我们读书,并且承诺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只要自个儿努力,考到哪读到哪,哪怕砸锅卖铁,也要保证孩子顺利完成学业。
可是,在那个刚刚改革开放的年代,在相当堵塞落后的川东农村,要兑现这个承诺,谈何容易?但您从没说个不字,也没说一个苦字,而是用尽您的全部力气和所有农闲时间,通过在小煤窑挖煤的方式,拼命赚取孩子们的学费和家里的其它开支,直到尘肺发作并逐步丧失劳动力为止。
在那个年代的农村,像我们这样与改嫁母亲随迁的孩子,有时难免会受到其他孩子言行上的冷落、讥讽或是嘲弄。每每此时,您总会挺身而出,要么直接警告那些孩子,要么和那些孩子的父母交涉,甚至不惜拉下脸皮和他们争吵。
您的精心呵护,让痛失父亲的我们重拾父爱,也让我们这些孩子敏感而自卑的心变得强大和自信起来,从此坦然面对生活的艰辛,从容接受命运的挑战。
或许只能说,遇到您,母亲和我们这些孩子都是幸运的。您给了我们一个完整的家,给了我们一份完整的爱,并努力让这个家始终凝聚在一起,让这份爱不断延续下去。
即便是在与病魔抗争的十四年里,您考虑最多的还是我们这些您视为己出的儿女,很少为自己着想。
在并不频繁的电话里,我明明清晰听到您急促的喘息声,您却说自己感觉很好,或是说比以前好了许多,让远在他乡的我别为您担心。每次打电话,您都忘不了叮嘱我好好工作,好好表现,不要把到手的饭碗搞丢了。
每每此时,除了愧疚,我还能说什么?除了力所能及地四处寻医问药,我还能做什么?除了寄钱给您买药治病,我只能无助地任由病魔日复一日地吞噬您的健康和生命。
我知道,我一直是您眼中的孝子,可我只是做了该做却没做好的事情。扪心自问,在您生命的最后十四年里,我回过多少次家?陪您吃过多少顿饭?少到无法进行统计,少到可以忽略不计。
由于工作的原因,我回老家探望您和母亲的机会很少,最长的一次,间隔超过六年。而那些屈指可数的探亲经历,多则二十来天,少则十来天,最短的一次,只有三天。如此有限的时间里,我除去走亲访友,陪在您身边的时间少之又少。直到您离开我们,我才真正懂得“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古训的真正涵义。
只可惜,我懂得太迟。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一定是那个时刻黏着父母总想亲近父母的乖孩子,一定尽可能多地挤出时间陪在您的身边,听您讲讲您苦难的过去,和您说说我工作上的事情。
在您生命旅程的最后四个月里,我做了两件早就该做的事情:不再喊您二叔,而是改口叫您老爸;和兄长姐妹及其他家人亲朋一起,为您过了一个热闹而体面的五十八岁生日。
与您付出的一切相比,我们做的这些那么微不足道,可您却非常满足。五十八岁生日那天,您发自内心的微笑,您幸福的表情,至今还留在我的记忆深处,温暖而又让人心疼。
亲爱的老爸,我知道您最放心不下的是您年过七旬的妻子,怕她孤单,怕她的晚年生活不够顺心如意。这一点,您尽可放心,我们定会照顾好母亲,让她开心,让她安宁,让她幸福。
老爸,在您六十岁生日这天,请允许我送一首歌给您。这是我的心声,您一定能听到,对吗?
“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每次离开总是,装作轻松的样子/微笑着说回去吧,转身泪湿眼底/多想和从前一样,牵你温暖手掌/可是你不在我身旁,托清风捎去安康/时光时光慢些吧,不想让你再变老啦/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一生要强的爸爸,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微不足道的关心,收下吧/谢谢你做的一切,双手撑起我们的家/总是竭尽所有,把最好的给我/我是你的骄傲吗,还在为我而担心吗/你牵挂的孩子啊,长大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