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闲散之人 于 2014-2-27 21:07 编辑
怎么扶?如何救?
今天有一则不幸的事件,在深圳,一个外企白领在地铁口晕倒,最终而不治。
这是一起令人惋惜的事件,35岁的生命,猝然离去,为生命叹息,愿逝者一路走好。
在我看来,这应当是一起偶发的不幸事件,现在我们尚不知道罹难的梁女士,到底是被何种疾病夺去生命的。
但是,却有媒体在连续膨化和放大该事件,甚至人民日报官网微博上有这样的题目《35岁外企女经理晕倒无人急救,死在深圳地铁口》。我个人感觉,媒体用这样带有蛊惑或者煽动性的题目去放大一起偶然事件,是很操蛋的。
这题目本身就带着一种强烈的暗示和放大,首先我要说,这个事件和前些年发生的广东的小悦悦被碾压无人伸出援手事件本身没有丝毫的可比性。不要动辄就端着道德谴责的架子,出来点化众生。
站在道德高度说话很容易,站着说话不腰疼。
现在我们回到这起事件的本身,梁女士是如何摔倒又是如何罹难的,需要有关方面给出专业的结论,但是,那些走过的人,该不该扶梁女士,不是某舆论用道德的盾牌来抨击别人的理由。
路过的人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我们不好说,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没有专业的救生救护经验,这种突发的情况,怎么扶?如何救?显然是一个问题。稍微有点专业常识的人都知道,心脑血管这一类的疾病发病如何救治是很需要一点专业知识的。一旦盲目施救,造成的后果会怎么样,这个谁都不好说。
按照人民日报官微的说法,梁女士的意外几乎等同于广东小悦悦遭遇的冷漠,当然不排除可能有这样的因素在其中,但是,那几个路过而没伸手的路人该受到谴责吗?他们也有与地铁保安联系,并进行了报警,从个人的道义上说,人家做了该做的事情,值得你人民日报变着法子谴责吗?
能不能实事求是,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对方?
在纠结扶不扶的时候,我们确实不能排除那些讹人的讹诈者,而且这种事情已经屡见不鲜,但是,扶不扶应当是有前提的,贸然的出手,发生的意外,谁来担责?这其实也是一种大众普遍忧虑的心态。
所以,在面对一起意外事件的时候,有影响力的媒体和舆论,应当有一种令人信服的观点,而不是用一种引导的暗示的语言,让围观者顿时“义愤填膺”继而口诛笔伐那些所谓的“冷漠者”。
良知的向善和道德的力量固然感人,但是,也一定要因人因事而为,我们在为逝去的生命而深深惋惜的同时,更需要理性的去看待这一偶发的事件。
这或许是一个冷漠的时代,但是,请人民日报记住,人心的温度尚在,别用一种试图站在道德阵地的高点,刻画出自己的高大全,而忽略了事实和本来。
我很愿意就这个问题求教人民日报官微的始作俑者,你遇到这样的情况怎么扶?如何救?
说别人很容易,轮到自己试试?! 面对这起悲剧事件,我们其实要从一个反思的角度上去思考,我们到底有多少急救知识或者基本常识,而为何在长达五十分钟的时间里,救援才赶来,这种医疗救援本身是值得商榷的。
而不是作毫无意义的道德谴责诱导。 2014年2月27日星期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