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三味书屋 一点文学鉴赏常识
查看: 7425|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点文学鉴赏常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4-5-16 03:0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闲过信陵饮 于 2014-5-16 07:47 编辑


蔷薇的一篇文章引发大家各种辩论探讨,经过我的大概浏览,多数不着重点,普遍缺乏文学鉴赏的理论基础。

说起文学鉴赏,有个概念叫“作者形象”。无论谁的文学作品,表面呈现的是文字特色,叙事技巧等等,在其背里显示的(或给读者展现的)是作者的性格、情怀、思想等形象。作品的风格应与作品所体现的“作者形象”相得益彰。作品中的“作者形象”并不一定是作者真实的形象。比如,你想写一封虚与委蛇吹溜拍马之作,首先要设定“作者形象”为其崇拜者、追随者,方能写出较好的文章;或者说,才能让读者有更好的观感。

蔷薇那篇文章,纯粹从文学角度观察,内容真实感人而技巧薄弱缺乏。纵观而言,优点和缺点都极其突出,大褒大贬毁誉参半也在所难免。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写作之初,对文章所体现的“作者形象”缺乏慎重构建。在以第一人称叙述时,这点尤为重要。因为读者并不了解作者其人,会通过文字的直观感受,塑造、感知作者形象,而这种形象给人带来的感受,自然不自然都会加入到文章整体的阅读感受当中。所以,文章虽好,故事蛮好,“作者形象”塑造的不好,会给文章的整体感知带来负面影响。

这就是为什么,有版友问:说别人的父亲如此可以,说自己的父亲就不行?因为讲述别人的父亲,文中人物与“作者形象”有较大剥离,以“我”(第一人称,不管叙述真实与否)的角度叙述则关系至紧,文中人物成为“作者形象”的重要支撑。故此,很多网友对文字的批判也转移到了对蔷薇(作者)本人的批判,甚至从技术层面上升到了道德层面。试想,读者对作者都心生反感,会对作品产生愉悦么?

那篇文章,可以以第三人称进行讲述,作为一个故事(无论是否真实),完全不妨碍读者的情感接受。但如果这样,作者的倾诉感将大大降低,甚或可能失去创作动力。如仍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应在其“作者形象”中增加元素,对父亲再表现出可怜、同情、关爱、无奈等相关感情,使“作者形象”更加饱满、更加平衡,读者也更乐于接受,实际上,这样也可能更加真实些。

所以,文字风格固然重要,但“作者形象”不可或缺。下笔之前,一定要构建相应的“作者形象”(多数人有意无意的都在构建),使之与文章和谐而不能倾轧。

读者也应理解,你在作品中所感受到的“作者形象”,并不见得是作者的真实形象。那只是作品的一种内在基调、一种技巧体现、以及读者自己的想象。司马迁说张良: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如果所张良把自己的一生创作成一部传奇文学,那么,司马迁在其中看到的“作者形象”是“魁梧奇伟”,而实际上,他“如妇人好女”。


8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14-5-16 03:31 |只看该作者
这文字,便宜大脸猫了
K
睡觉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5-16 06:30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字老牛了!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5-16 09:58 |只看该作者
兄弟说的有些道理,但兄弟忽略了一个问题:非虚构文体的相对真实性。
我和莫愁的观点有点类似,假若蔷薇采用小说这类虚构文体写出对父亲的怨尤,那么兄弟说的作者形象就可破茧。既表达了对人物的情绪,也体现了自己对伴随一生的那种恨的无奈,在更高的层面上也能读出一些感慨。
现在的问题是,心情随笔和散文的特征没法回避感情倾诉极强的主观性,这篇文章“可怜、同情、无奈、关爱等相关感情”之类的情绪被绝对的“恶毒”“魔鬼”“变态”遮蔽,这类极端情绪表达是以践踏一个人为基础的写作样本,这早就是被阅读者摒弃的手法。进一步说,阅读者的普遍情感包括欣喜、感恩、可怜、同情、无奈和忿恨都不是绝对的,却要读者以绝对的眼光来阅读文章,那就是文章的失败。没有办法用辩证思维来印证自己复杂的情感,只管以极端笔法来演绎父亲,尤其在非虚构文体写作中,那不仅仅作者形象的缺憾了,而是一种恶的表达了。尤其是被某些大妖们论证其妙,尤为可恶。
个人看法,对错自便吧兄弟
{:soso_e160:}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5-16 11:58 |只看该作者
令箭 发表于 2014-5-16 09:58
兄弟说的有些道理,但兄弟忽略了一个问题:非虚构文体的相对真实性。
我和莫愁的观点有点类似,假若蔷薇采 ...

强烈的心情文字或情感倾诉等文章,是日记,是私信,是悄悄话。是不适宜公开发表的,也没几个人愿意公开发表。实际上,凡有阅读或倾听对象的文字,基本上都会有自觉不自觉的构造的成分。

但凡要公开发表的文字,作者总是要进行“作者形象”塑造,潜意识中对“我”进行小小调整,因为没有人不会在意社会或别人的评价及看法;况且有些文字一旦抛出,读者的评价及看法完全不可控制。为什么说很多自传都不可信,为什么说很多心情文字都在装逼?《罗生门》中最诚实善良的老农,在最后也撒了个小小的谎言。如果说其余人的谎言证明了人性的丑恶,那么老农则证明了谎言或虚伪是一种人性通病。

若从所谓的“真实性”角度去评判,那么绝大多数读者缺乏这种资格。你不是蔷薇本人,怎知真假?即便蔷薇本人对所谓“真实性”的了解也不见得立体与深刻,她也只是站在她自己的某种角度,一时情绪去表述。

我从以往蔷薇的文字中,也可以感受到她父亲的一些爱意。蔷薇以前说过,他父亲酒后常发飙,辱骂家人。某次父亲喝酒回来,又倒了一碗白酒,然后进屋找东西,蔷薇当时十来岁,讨厌父亲喝酒,就把那碗酒一口喝下。父亲出来,发现酒没了,女儿醉倒了,震惊恍惚,以后就很少再喝醉。我看了后,对父亲的醒悟,作者的野性,也很震惊恍惚。






3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5-16 14:15 |只看该作者
{:soso_e163:}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5-16 15:29 |只看该作者
仔细看了,我第一次知道“作者形象”这个词。
一篇文章挨批,挨这样的批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角度比较站的高。
而一些批,真的让我很无语。
谢过逍逍,这么久都消声匿迹了,一出场,各种闪亮啊。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5-16 20:10 |只看该作者

逍逍同学对“作者形象”概念的理解有误。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4-5-16 21:4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令箭 于 2014-5-16 21:44 编辑
杨逍逍 发表于 2014-5-16 11:58
强烈的心情文字或情感倾诉等文章,是日记,是私信,是悄悄话。是不适宜公开发表的,也没几个人愿意公开发 ...


作者形象的设定和虚拟完成,这是每一个写作者都自觉不自觉的一个环节,哪怕是一个粗劣的写手,也少不了这个临时的虚拟身份。关于这个,无非是高明的写手比较讲究一点,一般写手比较懵懂一点。作者形象其实是大多数写手自己潜意识里的感觉自我审美强烈的那种情绪喷发,当然,也不排除有意的自扮清爽高尚,但在一般情况下,没人愿意以道德沦丧者自我贬斥。除非确有自信,王朔以流氓自居,王小波以色狼自居。从这个角度看,蔷薇选择这个作者形象是她自己的无意识设定,是情有可原的。
真实性从来都是相对的,但读者认为的相对真实性和作品的真实性默契程度的高低或有无,可能也是一个作品好与不好的原因。没人要求作品一定要真实,或真实到什么程度。比如说郭沫若写了一首诗歌,说斯大林是他亲爷爷,这个可信度低了点,但当时没人出面质疑,似乎有一定真实性。但我看郭老的照片,似乎没有格鲁吉亚人的形象,略略怀疑,只是这样。

{:soso_e160:}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4-5-16 21:58 |只看该作者
令箭 发表于 2014-5-16 21:41
作者形象的设定和虚拟完成,这是每一个写作者都自觉不自觉的一个环节,哪怕是一个粗劣的写手,也少不了 ...

是的。

据闻郭沫若乃某种超级变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4-5-16 23:32 |只看该作者
悲剧!南辕北辙了都。
维诺格拉多夫所创造的“作者形象”理论是要找到一个能将作品聚合为一个主体意识控制之下的东西。认为是这个统一的整体组织起语言意识和其它的一切。他定义的“作者形象” 作品所有言语结构的最高形式的联结,是联结由作者派生出的诸多讲述人形象的思想和修辞核心。
还可以有其他提法:“面具”、“声音”、“言语结构”。巴赫金称之为“对话”。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4-5-16 23:45 |只看该作者

“作者形象”这个概念对写作屁用没有,还讨论的不亦乐乎。

杨逍逍,你是在哪个农贸市场进的货?{:soso_e128:}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