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秉礼 于 2014-7-4 06:00 编辑
七律 游寒山寺
夜泊秋江在盛唐,千年古刹美名扬。
枫桥依旧跨灵水,宝塔重新闪佛光。
壁上诗文观者晕,佛前香烛老僧忙。
钟声感化东瀛客,只带鲜花不带枪。
首联:夜泊秋江在盛唐,千年古刹美名扬。 寒山寺在江苏枫桥古镇旁。写枫桥的诗很多,以张继为上。枫桥,旧称封桥。位于苏州西北七里小镇枫桥镇,横跨于运河支流之上。而夜泊,是指【枫桥夜泊】这首诗呢,还是指枫桥,交代的很含糊。把运河称为河也好,江也罢,可灵水,还是不多。诗中的【在盛唐】,【美名扬】,作为顺口溜还可以,如是用在七律诗上,就有点真太乏味了! 额联 ;枫桥依旧跨灵水,宝塔重新闪佛光。 【枫桥依旧跨灵水】,跨字失律了,此处应平声,却用了仄声。依旧,在此,没有【桃花依旧笑春风】那种沧桑,深沉之感,反而觉得很牵强,僵死生硬。【宝塔重新闪佛光】,这个闪字用的太不准 确。 颈联:壁上诗文观者晕,佛前香烛老僧忙。 【观者晕】,很不恰当,所表达的意思也不清晰,晕何解?是璧上诗文不肖一顾,不齿而晕呢,还是壁上诗文杂乱无章,使游客头昏眼晕呢?再说,【老僧忙】,也不是诗的语言,也过于大白话了,用来描写寒山寺的景色,给人以语言贫乏,拼凑感觉。 这两联本来是是的核心,应表现出寒山寺的历史的沧桑和凝重感,概括寒山寺的景色幽美。可此诗给人的感觉,缺少生气,过于平淡,少历史的凝重感,缺少千年古迹的内涵。 尾联:钟声感化东瀛客,只带鲜花不带枪。 此联,应是全诗的最后升华,概括全诗的主题意境,是精华所在。可就是这一联更是不可思议,令人惊诧!【钟声感化东瀛客】。东瀛,指的是日本。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南京大屠杀我们不会忘记吧。现在,日本军国主义正在复活,霸占中国钓鱼岛,伙同美国围堵中国,亡我之心不死,其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甚嚣尘上。寒山寺的钟声怎么可能就会感化了日本呢?这里是否有美化日本之举,亲日,媚日之嫌,行麻痹我们对日本侵略的警惕之举呢?你会狡辩说,我说的是客人,也好,既然说他们是客人,那还说什么他们没有带枪呢?有带枪来的客人吗?只带鲜花不带枪,难道说,你希望日本带着枪再来一次卢沟桥事变呢,还是再来一次南京大屠杀不成?抗日战争时期就有一些汉奸文人,汉奸文化,今天我们也不能不警惕呀! 可能我的理解有误,此解析可能有偏颇,您可以争论,深感歉意,得罪得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