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兮兮 于 2014-10-4 10:01 编辑
诗歌审美的时代性
文/徐雨心
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在历史的进程中 对审美客体的认识是随着知识的变化而变化 的,反映到诗歌中来形成了一条清晰的脉络 。从古典的原始图腾到引入神说话,人的认 识终始是感性的,甚至是受到他人的影响,他人成为了一个感觉环境,对他物表现为服从和崇拜 。象征体系的建构为诗歌找到了一块安息之 地。到浪漫主义时期,诗歌的语言符号基本 形成了它对应的意义关系。浪漫主义的诗学 视野在自然的灵性与人的灵魂之间建立了神秘 的联系,它是古老泛灵论的变形记。作为一个诗歌图景,它时刻在我们头脑中显现。
中国古典诗歌的显现,自然作为一种可 见的精神在人的内部起作用。而作为主体的 人的精神一直掺杂在事物的活动之中,人的 精神活动的场所既是世界也是人自己本身。 长久以来形成的审美经验一直支持我们对世 界和自我的认识,这也是诗歌随世界变化的内 驱力。诗歌的惯性为我们的美学系统建立一 道体制,所以李白的诗至今仍然为我们所崇 尚。通过事象、物象、意象的触合,创造出 情、理、形、神四者统一的诗歌意境。
工业革命解构了世界的关系与存在,尤 其是近代的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从宏观到微 观对经验的四维空间作出了扭曲,我认为这 极大地丰富了诗歌认识。形象在我们身上变成了动词"想象的主语,"存在"触手可及。自然知识与诗歌的 通融为诗歌找到了一条秘密小径,科学把隐 喻的修辞关系拆解了。我的诗歌中始终渗透 着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个人经验。我的个人经验的主要部分就是"我"是宗教的、存在的主体,我把时光切片 、压缩或放大,遥远可以近在咫尺。审美主 体的无所不在增加了在场感。"我"在话语中穿梭,建立它的联系。没有话语在不 同的经验层面所建构的关联,就没有从诗歌 话语中得快乐的可能。 宽容的社会为主体意识的自由提供了可 能性,感受的多样性意味着经验本身具有游 戏性和娱乐性。文学所赖以存在的文字本身 所具有的智性特征,由于文学的感受性与思 想传统的关系、其自身的文化功能,它又与 一般化的感受方式存在差异。我们不必教条 地认识。
文学的感受力既是现代感受性的主 要塑造者,是感受力解放的一个先锋,又是 感受力粗俗化的批评者。 文化水平和认识水平的不统一为诗歌审 美意识和表现提供了任意可能性,但这不是 诗歌低级化存在的理由。我相信价值的体现毕竟要经过 时间来检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