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江中牡丹 于 2010-1-30 18:18 编辑
我想我会做的是,我要假装自己是聋哑人。这样的话我就不用跟任何人进行他妈的愚蠢没用的对话了。…
…我会用我赚来的钱给我自己建一个小木屋。我会把它建在树林旁边,不是在树林里面,因为我他妈的也
想阳光灿烂。
———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曾经说自己活到140岁没有问题。1月27日,他在新罕布什尔州小
镇科尼什的家中辞世,享年91岁。
以《麦田里的守望者》成名后,塞林格曾被视为“二战后涌现的美国最重要作家”。发布讣告的塞林
格文学经纪哈罗德·欧博公司称作家是“自然死亡”:“虽然他在去年5月摔伤过臀部,但之后健康恢复
得很好,直到今年元旦以后,他的身体忽然垮了下来。”哈罗德·欧博公司还称,作家去世前并没遭受疼
痛的折磨。此外,声明中还提到,遵照塞林格生前对隐私的重视,将不会举行葬礼。
“文坛隐士”塞林格的去世,触动了全球媒体与书迷。其中,从1941年就开始刊载塞林格短篇小说的
《纽约客》,1月28日在其官网上开辟了“回忆塞林格”的专题,两天时间里不断更新《纽约客》编辑们
对塞林格的评论与怀念的文字。在国内,“豆瓣”网等也已有网友开始“悼念塞林格”的活动。
■ 塞林格生平
1919年,塞林格生于纽约一个犹太富商家庭,当过兵,从事过间谍工作。1951年发表长篇小说《麦田
里的守望者》轰动美国,此后近六十年只发表过三本短篇小说集:《九故事》、《弗兰妮与祖伊》、《抬
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虽然不断有关于作家在隐居岁月中依然坚持写作、并会继续出书的传言
,但半个世纪以来,媒体几乎没有任何新发现。
■ 关键词
1 一代偶像
《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于1951年,几乎一出来就风靡美国,当中叛逆的少年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
德,成了美国受众最广的文学角色。霍尔顿愤世嫉俗、俚语满篇,这位主人公对成人世界的不信任,给当
时正处于冷战时代的美国当头泼了一瓢冷水。《纽约时报》的书评人查尔斯·麦克格雷夫写道,在美国,
曾几何时,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就像毕业要获得导师的首肯一样重要。
直至今天,《麦田里的守望者》继续保持着每年25万册的销量。1974年,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这样
写道:“大学生们对于J.D.塞林格作品的反响,正说明了他从来没有向时代背转身去。”相比于《麦田里
的守望者》的流行,文坛业界则更青睐在1953年出版的《九故事》。菲利普·罗斯、约翰·厄普代克等后
辈作家们都曾表示,自己的写作风格受到过该书的影响。
2隐居生活
塞林格以“文坛隐士”著称。一次他看到自己的照片被印到了《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封面上,马上让
编辑撤了下来,称“觉得作呕”;他还让助手把粉丝们的来信都烧掉。最后,塞林格从曼哈顿繁华大街上
的公寓搬到了小镇科尼什一座小山丘的农场上,彻底把文坛丢到了身后。1965年6月见于《纽约客》的《
哈普沃兹16,1924》,就是作家最后一次发表的作品。
过去的50多年里,塞林格就一直住在这个农场上的木屋子里,直到去世。半个世纪以来,派记者到科
尼什小镇去打探、碰运气,一直是英美各大媒体经常重复的“运动”。1953年,塞林格曾接受过科尼什一
所高中校报的学生记者做访谈,但当他发现后来访谈被刊登在正式的刊物上时很生气,当即在院子四周围
上了一米六高的栅栏。
3抗拒名气
除了1974年塞林格接受了英国《泰晤士报》的独家访问之外,塞林格再也没有与媒体打过交道。在那
次唯一的访谈中,塞林格这么说过:“在不存在出版的世界里,有着极大的平和……出版是对我私生活极
大的侵犯。我喜欢写作,我热爱写作。可我只为自己写,写来自己高兴。”
只是他越是躲开名气,名气却总是自己找来。1961年,塞林格甚至上了《时代》的封面。为抗击名气
,塞林格与外界还有过几次激烈的较劲。1984年,英国的文学评论家伊安·汉密尔顿找上门来,称要为塞
林格写传记,遭受拒绝后,汉密尔顿还是自己把传记出了。塞林格便把传记作家告上了法庭,以阻止汉密
尔顿引用自己未公开的文字和信件。官司一直打到了最高法院,塞林格胜诉。
4与禅宗有染
在塞林格的小说《九故事》的扉页上,印着引自《禅宗公案》里的一句话:“我们知道两只手相拍的
声音,但一只手拍的声音是怎样的呢?”《九故事》中最后一篇中描写的一个有着异秉的孩子特迪,深信
前世和灵魂的升华,坚决摒弃逻辑与理性,并能进行神秘预言,最后的结局却生死不明。或许,塞林格用
此来说明自己对当时出现的神秘主义的禅的态度。
在小说《西摩:小传》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个西方世界中的少年“庄子”形象:眼睛看上去有些
斜视、鼻子大下巴短、耳垂肥厚、皮肤黑却干净、毛发重却过早秃顶、衣服总是不合身领带总是打不到位
的其貌不扬甚至有些丑陋,对万物一视同仁,整日没理由地兴致勃勃神采飞扬,对生活总是充满了由衷的
幸福感。
5中国作家受其影响较深
有观点说,没有《麦田里的守望者》就没有王朔和王小波。中国作家苏童也曾表示,自己也是受塞林
格影响很深的一位作家。“大学时代,塞林格是我最痴迷的作家。我把能觅到的他的所有作品都读了。我
无法解释我对他的这一份钟爱,也许是那种青春启迪和自由舒畅的语感深深地感染了我。我因此把《麦田
守望者》作为一种文学精品的模式,这种模式有悖于学院式的模式类型,它直接渗入我的心灵和精神,而
不是被经典所熏陶。直到现在我还无法完全摆脱塞林格的阴影。我的一些短篇小说中可以看见这种柔弱的
水一样的风格和语言。”
错错在此编辑了几个相关的新闻,纪念一下离去的老塞。
像一个标志性的建筑轰然倒塌,塞林格的离去是否标志“垮掉的一代”从此作别时代。
其实挺汗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在俺书架上摆了多年,看了一半就放在那儿了。如今守望者没了,
俺准备乖乖地走进麦田体味一下守望的滋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