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1日午夜上海发生的踩踏惨剧,震惊了国人,也给元旦这个特殊的节目蒙上了一层阴影,成为举世欢庆的节日氛围中一个极不和谐的章节。毫无疑问,这次事故是人祸,与有关部门无作为或者说无有效作为有很大关系。事故已经发生,追究责任之类的工作当然是预料之中的环节,对事故中亡者的哀悼和伤者的慰问也是必要的程序,法律责任和人文关怀之外,痛定思痛,对事故形成的原因进行深刻反思,以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这才是最需要做好的工作。
对于一些所谓的“头脑活络”的人来说,这世界上发生的任何事情都蕴含着对自己有利的机遇,哪怕是再悲痛的事件,他们都能从中发掘出商机,在一片断壁残垣中构建起形象宣传的高台,在累累尸体上卖弄自己长袖善舞的风姿。他们只管自顾自地表演,全然不顾及公众的感情和社会观感,真不知道,什么样的麻木心态才能支撑起这副无耻的嘴脸。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对于我来说,是个极为陌生的名字,主要也是因为我孤陋寡闻的缘故,而这次,他们却成功地进入了我的视线。引起底层草根的关注,对于他们来说是件不值一提的事情,我想这也不是他们努力表演的最终目的。正像他们官网首页的标题所写的那样“上海节日踩踏惨剧不幸证明我院对节日管理无比正确”,他们试图对政府决策圈施加影响,引导舆论导向,进而全面提升自己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这大概才是他们最终的目标。很理解他们的心态,只是用上海惨剧作为切入点,疯狂地对能触及到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攻击,拿着摧毁一切的心态来标榜自己的优异,这种做法,实在不见得高明。
他们在文中对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生惨剧的外部条件是一样的几十年来在全盘西化大潮的席卷下,青年人已对西方洋节形成了毫无理性的迷恋,过节的方式也是毫无目的的游荡与无厘头的狂欢(阳历的1月1日本来是记时用的科学天文节令,但将耶稣诞辰年与这个天文节令相结合,搞出个“公元元旦节”,就又成了西方洋节)”。作为一所大学院校,能得出这样的研究结论,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自辛亥革命起,元旦便已成为了一个全国性的节日,民间俗称“阳历年”,在这一天,普天同庆万众共欢,政府部门会集体放假,民间百姓们也会全家团聚,用自己的方式来进行庆祝。西北大学的“砖家”们却将这样一个沿续了近百年的、已经传统化的节日扣上了“全盘西化”的帽子,并提高到了一个“中或西、左或右”的高度来进行批判,并进而将惨剧发生的原因推到了民间对“洋节”的所谓“推崇”上,而对有关部门对大规模集会缺乏有效管理措施的情况视而不见只字不提。面对这种避实就虚本末倒置的作法,这种文革式的激烈言辞,这种莽夫式的武断论调,不由得令人产生疑惑——那些学院的管理者们身上缺的到底是“钙”、是“脑”,还是作为学者应该有的客观公正的态度呢?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所谓的“被万民盛赞”的“平安夜的管理方式”,无非是将学生圈禁起来看“孔子形象宣传片”。他们的这种作为,算不算是一种强迫式的“洗脑”呢?诚然,对于网络盛行的“中国节流行开饭,外国节流行开房”的个别现象,这种圈禁的管理方式表面上看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阻止了平安夜的开房,就能彻底锁住小情侣们冲动的腰带?就实现了指标性的意义?通过这一夜的教育就能彻底改变学生的思想抑制他们的激情吗?实际效果实在是可疑。学院的领导们不从丰富内涵上下功夫,只在表面现象上做文章,归根结底,这不是一种成功的管理方式,而只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拙劣的作秀表演。
西方的洋节,尽管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国人、尤其是年轻群体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但究其根源,是源于长期以来中国在传统文化教育上的缺失,这种境况不是单纯地控制洋节就能改善的,西北大学现代学院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管理思维,实在不是一种高明的策略,从这件事上,我看不出学院领导们高屋建瓴的智慧,倒是看出了他们自以为是的肤浅、急功近利的虚浮心态,以及他们皮袍下面的“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