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归隐宋朝 于 2015-6-28 08:31 编辑
文/归隐宋朝
张先生在我的拙文《唐翼明:<中华的另一种可能>》跟帖,他提到了两本书:一本是曼德维尔大夫的《蜜蜂的寓言》,另一本是社会心理学家艾略特.阿伦森的《社会性动物》。说实话,这两本书都会使我头大,但还是略微知晓一些。
前一部著作曾被现代经济学之父凯恩斯倍加推崇。凯恩斯认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国民经济却是件坏事。曼德维尔大夫认为:贪婪自私,奢侈挥霍的蜜蜂,社会兴盛繁荣,而节俭朴素的蜜蜂,结果却是商业凋敝,民不聊生。
二者的观点不谋而合。曼德维尔借蜜蜂做比喻,说明了性恶与性善对应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凯恩斯则从人性贪欲的天性中,找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最为基础的本质与规律。这样一来就很好理解了,所谓崇尚德善的社会,一般幸福指数都很高,但也最不发达。相反,尔虞我诈、物欲横流的社会,幸福指数大多偏低,却又极为富足。比如:不丹VS美国。
至于二者善与恶的比较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清的,公平点说,应该是相对的,前者倾向于自觉的平衡,后者则依赖秩序的维护。
再有就是您说的 “大恶即大善”,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是不成立的,二者极致对立。之所以会产生模糊性的认识,无外乎有两点:一是源于佛学度化思想的慈悲;一是善恶多数时不可能始终独立的存在。正如曼德维尔的反对者亚当.斯密曾说:“曼德维尔看上去没有区分恶与善”,但他的“自利促进公众利益”的理论却与曼德维尔的看法是一致的,这本身就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性的体现。
至于《社会性动物》则没有经济学家来的一针见血,但它却心理层面深入浅出地揭示了社会矛盾、冲突和人性自身的本质与症候。即人的社会属性包括了社会性和反社会性两个方面,及其与教育、宗教和国家机器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不得不引用一句话:一个宣扬除恶扬善的社会,一定是自由较少的社会。
呵呵,不能再说下去了,露怯。不过,这倒令我怀念当年主持视点时,也是如此跟末代愚夫、荒漠阳光等诸君一起探讨问题的情景。谢谢张先生!由衷期待您对于这两部书的大力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