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答明主
金陵使者渡江來,萬里風煙一道開。
王氣有時還自息,聖恩無處不昭回。
信知海嶽歸明主,亦喜江南有俊才。
歸去誠心煩為說,春風先到鳳凰臺。
這首詩的作者是元朝最後一個皇帝順帝孛兒只斤·妥歡帖睦爾,順帝統治元帝國達三十七年之久,在他繼位之初,朝政被權臣伯顏所把持,順帝幾乎就是一個傀儡,當時伯顏一手遮天,史書上稱他“勢焰薰灼,天下之人惟知有伯顔而已”。順帝在感受到巨大的壓力後,聯合伯顏的侄子脫脫發動政變,將伯顏流放到南恩州,即今天的廣東陽江一帶。并任命脫脫為右丞相,總攬朝政,開始了“與天下更始”的中興舉措,脫脫是個有才幹的治國能才,在順帝的支持下,元朝出現暫時的穩定和繁榮,可以說,這個時候的順帝妥歡帖睦爾怎麼看都不像一個亡國之君,也許是對暫時的繁榮和中興的局面所振奮,順帝有點忘乎所以了,這個時候,他喜歡上了一個叫哈麻的大臣,從此開始了他狗血的下半生,徹底墮落,聲色犬馬,沉溺密宗,一心修煉所謂“男女雙修之術”。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朱元璋崛起於群雄混戰的亂世之中,并最終將他驅逐出了中國,但對失去的政權猶耿耿於心,思量作東山再起的那天,朱元璋及時的洞察到順帝的這個意圖,便派遣使者向他傳達了興亡成敗的關係,意思要他放棄幻想,及早投降。順帝別看他是少數民族,對漢文化卻有著異乎尋常的鐘愛,他在明白了朱元璋的意圖後便寫了上面這首詩向朱元璋表達了自己的心意,詩寫的很好,首先表述了自己對朱元璋派來的使節的歡喜之態,接下來他先抑了一下自己“王氣有時還自息,”然後恰到好處的對新王朝以及新王朝的最高領袖和群臣作了一番不卑不亢的恭維,最後才說出了自己決心歸順的態度,朱元璋的詩也寫的很好,順帝的這首政治表態詩,也算是投其所好吧。“信知海嶽歸明主,”這句順帝是借用,歷史上曾經有過一個叫“長樂老人”的,此人就是歷仕五朝九姓,視王朝更替如脫履的馮道,歷史上對他的評價一邊倒,都說他沒有氣節,而馮道個人的座右銘是“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并寫了一首算是明志的詩“莫勿危時便愴神,前程往往有期因。須知海岳歸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但叫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 馮道的這首詩寫得瀟灑不凡,道德在他的心中是一時一刻都沒有消失的。國家太平了,大家都爭著出來做官,當名臣。形勢不好了,立刻歸隱江湖,當高人雅士去了,社稷由他,生民由他。馮道是參透了人事的變化,如果在那个時候大家都去高隱,或者一死報君王,那天下的百姓就遭殃了,用不著敵人來殺,也早已經在戰亂中死光了。馮道的可貴之處就在於能深用孟子“社稷為重,君為輕”的教言,他幷沒有把那些走馬燈似的皇帝視著主,而是把他們當作了食人的虎狼,在每一个朝代被推翻後,他都能使新王朝立刻穩定下來,使百姓少受流離之苦,這種見識不是一般的講學之儒所能做到的。順帝在回答朱元璋的詩中引用了馮道的詩句,可謂用心良苦,這首詩沒有一般亡國之君作品那樣自責和對往日繁華的回憶,相反,卻詩風明暢,氣格高朗, 在所有亡國之主的作品中算是不拘一格的,也許有人會說順帝全無心肝,想那個劉阿斗一樣“此地樂、不思蜀”,其實不然,順帝是把至痛寓於這種看似明快和豁達的語氣,讀起來愈顯其痛之深而又迫於險惡環境下不能明說其苦的內心痛苦,其表達的方式是頗為含蓄和曲直的。(梅嶺2015/2/26)
|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