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情感休闲 抗战军魂 [媒体报道]駐馬店「老兵街」:一條街的傳奇,一段抗戰之 ...
查看: 1976|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体报道]駐馬店「老兵街」:一條街的傳奇,一段抗戰之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5-9-10 10:4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70多年前他們風華正茂,走上戰場奮勇抗擊日本侵略者;如今他們步入耄耋之年,無情的歲月在他們臉上雕出一道道溝壑,有的已經駕鶴西去。他們,就是戰爭的親歷者——抗戰老兵,像散落在地球上的活化石一般見證着那段不朽的歷史。河南省駐馬店西平縣合水街原是一條平凡的街道,但它卻因擁有13位幾乎歷經七七事變、淞滬會戰、台兒莊戰役等抗日戰爭重要戰役的老兵而不平凡。這些老兵從未覺得自己是了不起的英雄,但他們卻用血肉之軀鑄
成了一座永久的豐碑。 ■香港文匯報記者金月展河南報道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15-9-10 10:53 |只看该作者
■四位老兵介紹自己的名字和年齡。 記者金月展 攝
70多年前他們風華正茂,走上戰場奮勇抗擊日本侵略者;如今他們步入耄耋之年,無情的歲月在他們臉上雕出一道道溝壑,有的已經駕鶴西去。他們,就是戰爭的親歷者--抗戰老兵,像散落在地球上的活化石一般見證那段不朽的歷史。河南省駐馬店西平縣合水街原是一條平凡的街道,但它卻因擁有13位幾乎歷經七七事變、淞滬會戰、台兒莊戰役等抗日戰爭重要戰役的老兵而不平凡。這些老兵從未覺得自己是了不起的英雄,但他們卻用血肉之軀鑄成了一座永久的豐碑。 ■香港文匯報記者 金月展 河南報道
現年37歲的李磊是河南省洛陽市紅山石老兵志願者協會會長。2003年因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心中忿忿不平。他決定尋找散落在民間的抗戰老兵,傳播他們的抗戰事跡,也讓日軍的殘暴行為見諸報端。他不曾想到這條尋找老兵之路走了十餘載。讓他自豪的是,在全國找到的一萬多名老兵中,僅他一人就找到了四百多位,這其中就包括合水街上的13位老兵,他們當中有上校團長、一等兵、黃埔軍校畢業兵、抗戰女兵,幾乎涵蓋了8年抗戰。
「由於年代久遠,抗戰老兵都居住得比較分散,找起來特別困難,但是像這樣在一條街上找到13位是個傳奇,從2010年開始4年裡,也算是『踏破鐵鞋』了。」在一個破舊的掛滿老兵照片和資料的地下室內,李磊向記者介紹道,這些老人幾乎都是90歲以上的高齡,有的對以前的事情記得不清楚,有的在文革時候受到很大的衝擊而不想讓人知道。在他來回幾次奔波求證中,才最後確定了這13位。
經歷可編書 辭世留遺憾
「13位老兵的故事幾乎都能編成一本書,找到的第一位就是揮大刀與日軍血戰台兒莊的孫殿修老人,當時身體還算硬朗的孫老還能展示一下打鬼子時候用的刀法,第二位是會寫書法的胡富經,張志被日軍俘虜過,李少卿是女護士,抗戰勝利回家後基本都是務農,沒有任何生活來源,生活特別清貧」,說到這些老兵,李磊侃侃而談,「但是找到的速度並沒有他們離去得快,有的是前幾天還聯繫,後來就突然去世了。比如孫殿修老人特別愛喝酒,每次過去看他,都要拉上我喝上幾杯,但是不幸的是去年他突然離世,我很遺憾沒給他辦百歲生日宴」。
李磊稱,每次去看這些老兵的時候,他們就會聚在一個牆角聊他們當年打仗的事情,角落裡壓一張皺巴巴的黃紙,上面寫「老兵活動中心」。
也是緣於對這些老兵的尊敬,2010年冬天,李磊組織了一些志願者前往合水街給老兵捐款捐物,並且在合水街上租個房子,正式成立了「抗戰老兵活動中心」,給了老兵們一個無論颳風下雨都能聚在一起「嘮嗑」的屋。但歲月無情,目前尚健在的老兵只剩下5位,94歲的胡富經、93歲的張本元、92歲的張志以及90歲的張清元,和一位已不能說話的抗戰女兵李少卿。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5-9-10 10:55 |只看该作者
■大刀隊員孫殿修。本報河南傳真
「我父親如果活的話,現在已經百歲了,曾經在台兒莊戰役中拿大刀殺鬼子。」在合水街上的抗戰老兵活動中心內,記者見到了孫殿修的兒子孫移法,穿軍綠色上衣的他向記者講述了父親的抗戰故事。
孫殿修生於1917年,17歲時參加了馮玉祥的西北軍,在26軍孫連仲部31師185團2營當兵。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後,孫殿修參加了第一場戰鬥。當時,他所在的部隊在北京房山區的良鄉、竇店、琉璃河一帶與日軍河邊旅團展開激戰,但傷亡慘重,一個營600多人只剩下84人,其所在的連隊3個排長,2個負傷、1個陣亡。
夜襲日軍活擒敵
由於西北軍當時裝備差,沒有足夠的槍支,孫殿修和戰士每人只配發了1把大刀。每天練習四式刀、三式拳和中國功夫掃堂腿與日軍拚刺刀。 1938年3月下旬,孫殿修所在的部隊接到命令向台兒莊進發,全營戰士每人配發6顆手榴彈、1把大刀夜襲日軍,正在熟睡中的日軍有的被當場炸死。待日軍亂成一鍋粥,孫殿修和戰友們手揮大刀衝了上去,見日軍就猛砍,最後還活捉了3名日軍。台兒莊戰役殲敵萬名以上,孫殿修所在的西北軍孫連仲部以巨大犧牲牽制了日軍主力,在與敵人的白刃戰中,中國軍隊發揮了大刀的威力。
抗戰勝利後,孫殿修回到家鄉務農,但是其軍人本色沒有變,依然保持耿直豪爽的性格,也時常向人展示自己的西北軍刀法。晚年和兩個兒子生活在一起,雖不富裕但他知足樂觀,喜歡吃肉和辣椒,尤其喜歡喝酒,每天都要喝上二。孫殿修也時常告訴別人他已經很滿足了,和在戰場上犧牲的戰友相比,能活下來就是最幸運的。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5-9-10 10:58 |只看该作者
■92歲張志需借助小推車走路。記者金月展 攝
「我是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入伍,在12軍81師241團2營4連。軍長叫孫桐宣,師長叫單于峰。」92歲的張志老人,一見到記者就滔滔不絕似情景再現般講述那段抗戰歲月,生怕落下任何一個細節。而之所以記得這般清晰是因為他曾受過苦難,那段日子就如同刻印於腦中般無法忘記。
親見日軍滅村
出生於1924年的張志16歲時被抽丁入伍。1941年正在河南鄭州東新城訓練的張志接到命令要去接河防,不料是一場激烈的戰鬥。當時天未亮,只見日軍飛機漫天轟炸,河道裡除了屍體就是傷兵撕心裂肺的慘叫。「最後一個班就我一人活了下來,我們團團長以下軍官全在這一仗中陣亡。」張志痛心地說道。
張志後來隨部隊退下來,在鄭州黃崗寨防守時,有情報說日軍要來進攻,上面就秘密增調一個團來協防。「我們部隊實行逆襲,兩隊一舉把日軍擊潰,當時消滅了3,000多人,後來日軍把怨氣撒在無辜百姓身上,有個村莊幾乎被鬼子殺光。我當時聽到有個井裡有響聲,一看有個小孩靠站在漂浮的屍體上才活了下來,後來我們把老百姓的屍體都給埋了。」張志激動地說道。
日軍一直往西撤退後被包圍,由於要活捉日軍一少將,張志所在的部隊放棄了炮擊。但日軍用3架飛機扔照明彈,那個少將趁亂逃走了,張志稱他最遺憾的就是沒能活捉日軍少將。
抗戰勝利後,張志就回家務農至今。年齡漸老的張志去年中風得了偏癱,需要靠小推車才能行走,但這些都擋不住他身上軍人的風姿。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9-10 11:07 |只看该作者


■胡富經在水寫本上練字。記者金月展 攝
94歲的胡富經是4位老人中年齡最長的,也是最具文化氣質的,脊樑筆挺,白鬚飄然,提起筆來揮灑自如,抗戰老兵活動中心裡的字皆出自他手,但由於年齡原因,有些耳聾。由於沒有專業的宣紙,胡富經平常只是在用過的廢紙上一遍遍練習。志願者送來水寫紙,成了胡老的最愛,蘸完水寫字後可以速乾,也不浪費紙張。
1939年,17歲的胡富經投筆從戎,在河南舞陽參加了國民革命軍陸軍第30軍工兵營通信排,由於是通信兵,老人並沒有參與戰鬥,但卻肩負整個軍隊的信息連接。1944年冬天,因為父親病逝,作為家中長子的他離開部隊回到老家。由於他能識文斷字並寫得一手好字,曾在西平縣當文書,後日本投降,部隊大裁軍,老人就務農至今。
「我那時候想,國難當頭,沒有國哪有家呀,就報名參軍打日本鬼子去了。」胡富經說道。當記者詢問他能否將他們4個人的名字和年齡記於紙上時,他二話不說提筆寫字。「我的生活來源就是種地,沒有其他收入,幾個在外地的閨女會給俺湊點生活費。別看我九十多了,身體除了有點瘦之外還算硬朗,自己做飯一點問題都沒有」,胡富經樂觀地說道,他現在最大的樂趣就是在老兵活動中心寫字、看書。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5-9-10 11:11 |只看该作者
在去駐馬店合水街的路上,傾盆大雨一直不斷,近一個小時的車程後,記者在合水街的「抗戰老兵活動中心」見到了13位老兵中僅剩下5位的其中4位。雖然歷經歲月的磨礪,他們有的已彎腰駝背,走起路來需要枴杖的幫忙,但或許是因為曾經參軍打仗的緣故,從他們飽經滄桑的臉上依稀可見舊日的軍人風采。
採訪結束後,已臨近中午,4位老人分別和記者握手,那是一雙雙飽經槍林彈雨的手,雖乾枯無澤,但依然厚實有力。4位耄耋老人,拄枴杖顫巍巍地離開,記者望他們堅毅又孤獨的背影,倍感唏噓。想當年他們在戰場上浴血奮戰好不英勇,如今的他們卻只能坐在角落裡給不同的人講那段傳奇,抑或是練練書法,記下那段抗戰之殤。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5-9-10 11:12 |只看该作者
在去駐馬店合水街的路上,傾盆大雨一直不斷,近一個小時的車程後,記者在合水街的「抗戰老兵活動中心」見到了13位老兵中僅剩下5位的其中4位。雖然歷經歲月的磨礪,他們有的已彎腰駝背,走起路來需要枴杖的幫忙,但或許是因為曾經參軍打仗的緣故,從他們飽經滄桑的臉上依稀可見舊日的軍人風采。
採訪結束後,已臨近中午,4位老人分別和記者握手,那是一雙雙飽經槍林彈雨的手,雖乾枯無澤,但依然厚實有力。4位耄耋老人,拄枴杖顫巍巍地離開,記者望他們堅毅又孤獨的背影,倍感唏噓。想當年他們在戰場上浴血奮戰好不英勇,如今的他們卻只能坐在角落裡給不同的人講那段傳奇,抑或是練練書法,記下那段抗戰之殤。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