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国学堂 禅诗欣赏
查看: 2164|回复: 3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禅诗欣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6-9-9 12:0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第一首 宋.张无尽

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
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


这首诗是描写唐朝赵州从谂禅师悟道的事情。有一次,一位初学佛法的弟子,问赵州禅师一个问题:「末劫时,还有没有『这个人』?」佛教认为这个世界必定要经过成、住、坏、空四大劫。到了末劫的时候,我们这个人会不会坏?还有没有业识?
赵州禅师回答:「会坏。」
弟子听了之后,接着又问:
「如果『这个人』会坏,那怎么办呢?我们就随他去吗?」
赵州禅师不在意的说:「随他去!」
弟子听了禅师的话后,觉得非常怀疑。而赵州禅师自己后来想想,也不敢确定回答的话是否恰当,因此终日惴惴不安,无法安心。于是,为了求得内心的安定,赵州禅师跋涉千山万水,到处去参究正确的答案,而留下了「一句随他语,千山走衲僧」的佳话。
为了心中的一个问题不能明白,无法释然,八十岁的赵州禅师不怕路途颠踬,四处寻找真切的答案。经过许多年以后,倦游归来,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才知道自己过去在外面奔波寻找,只是缘木求鱼,空费了草鞋钱。
这首诗的含意是什么呢?就是说「道」不必向外界追求,无须到心外寻觅,因为「道在迩」,道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如果我们迷糊了心智,像赵州禅师一般,到处参访,即使花了很长久的时间,结果还是一片茫然。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有求真的热忱和放下的勇气。
佛门说一个人悟道有三阶段:「勘破、放下、自在。」的确,一个人必须放下,才能得到自在。古人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对于人生的荣辱毁誉,能够超然物外,对于虚幻的功名富贵,能够淡然不着,凡事提得起,放得下,身心不再为名缰利锁系缚,自然能够得到大自在。
我们不但要有放下的勇气,更须具备求真的热忱。好比赵州禅师为了一句话,不辞千辛万苦地寻找答案;这种求真的精神,正可作为世人的模范。




1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16-9-9 12:06 |只看该作者
第二首 唐.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在寺院里,常常可以看到一尊大腹便便、背着布袋的和尚塑像,我们称他为弥勒佛。实际上,弥勒佛的法像不是如此,这个心宽体胖、笑容迎人的和尚是唐朝的布袋和尚,也是这首诗的作者。据说: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他时常背着袋子在社会各阶层行慈化世。有一天,当他跟农夫一起工作时,忽然心有所感,因而做了这一首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描写农夫拿着秧苗,一株接着一株往下插;「低头便见水中天」,低下头来看到倒映在水田里的天空;「六根清净方为道」,当我们身心不再被外界的物欲染着时,才能与道相契;「退步原来是向前」,农夫插秧,是边插边后退的,正因为他能够退后,所以才能把稻秧全部插好,最后他插秧时的「退步」,正是工作的向前进展。
这首诗告诉我们,从近处可以看到远处,退步也可以当作进步。常人有一种倾向:看高不看低,求远不求近。譬如:某人学问比我渊博,就尊重他;某人钱财比我富足,就巴结他。如果此人条件比我差,就不予理会,而不知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的道理。禅师们观看这个世界与常人有显著不同的看法,「低头便见水中天」,就是要我们虚怀若谷低下头来,才能真正的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日本有一位禅师曾经譬喻:「宇宙有多大多高?宇宙只不过五尺高。我们这具昂昂六尺之躯,想生存于宇宙之间,只有低下头来。」成熟的稻子,其稻穗也是低低的俯垂着,我们想认识真理,也要谦冲自牧,把头低下来。
一般人总以为人生向前走,才是进步风光的,这首诗却告诉我们退步也是向前的,以退为进的人更是向前,更是风光。
古人说:「以退为进。」又说:「万事无如退步好。」在功名富贵之前退让一步,是何等的安然自在;在人我是非之前忍耐三分,是何等的悠然自得。这种谦恭中的忍让,才是真正的进步,这种时时照顾脚下、脚踏实地的向前才是至真至贵。人生不能只是往前直冲,有的时候,若能退一步思量,所谓「回头是岸」,往往能有海阔天空的乐观场面。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6-9-9 12:07 |只看该作者
第三首 唐.龙山禅师

三间茅屋从来住,一道神光万境闲;
莫作是非来辨我,浮生穿凿不相关。


这是潭州龙山禅师的诗偈,描写悟道有得,超然物外的境界。是说人生在世,虽然住的是简陋茅屋,吃的是粗糙食物,但是,如果我们能以智慧去观照世间的功名利禄和人间的是非善恶,了解它们的短暂性、虚妄性,心地明朗,得其所安,那么茅茨土阶也是亭台阁榭,粗衣蔬食也是锦绣珍肴,因为心与道相契合,世界是宽敞无碍的。这个时候,世界万种的纷争纠缠,再也无法扰乱我们悠闲的心境,世人如何钻营巧取,都与我们毫无相干。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龙山禅师对于世间名利置之度外,而过着一种超然绝尘的生活。一般人对人生抱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纵欲的人生」,汲汲追求世间的享乐,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以致纵情任性无法自拔;另外一种是「禁欲的人生」,视欲望如毒蛇,以名养为畏途。佛教认为这两种态度都过于偏激,有失中道。过分的纵欲,一味追逐享受,容易迷失了本性,况且欲海难填,以有限的精力去追求如溪壑般的欲望,好比夸父逐日,到最后只有死于非命。纵欲的快乐是不实在的,跟随而来的是身心的交瘁、人格的堕落,所以说「乐极」必「生悲」;「纵欲的人生」是不究竟的。
「纵欲的人生」虽然不好,「禁欲的人生」也太过狭隘,因为完全禁欲使人形同槁木死灰,毫无生气。好比种花莳草,水分过多,必定腐烂而死,而缺少水分,也会枯干而死。如果恰到好处,花草得到清水的滋润,就能长得茂盛美丽。所以佛教理想中的生活,既不推行禁欲的人生,也不提倡纵欲的人生,而主张过着中道的生活。
我们称众生为「有情」,「情性」与我们如影随形,无法分离,放纵它,固然不可;绝对禁止,也是不可能。若能善加引导,合理节制,好比长江黄河疏导入流,不但无害,反而有益于灌溉、水利。况且欲望有善恶之分,善欲可以给予人生奋进的力量,所以佛教不主张纵欲,也不主张禁欲,而主张节欲。当我们修行至一定境界时,虽然住在欲尘中,也不会被染着的。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6-9-9 12:07 |只看该作者
第四首 唐.无尽藏比丘尼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这首诗是唐朝无尽藏比丘尼到处访道,后来开悟所作的。我们求道好比寻找春天,从清晨找到夜晚,可是仍然看不见春天的踪影,走遍了千山万水,把鞋子都磨破了,但是春天究竟在哪里呢?心灰意懒之下,回到家里,看到庭院中早开的寒梅,清香四溢,忍不住深深的一闻,原来春天早就悄悄地绽开在寒梅枝上了。
这首诗说明我们追寻人生真理,探求智慧,往往本末倒置,向心外去追求,而不知道向心内去寻找。此诗更提示了「心内世界」与「心外世界」的差别。常人总以为心外的世界很宽很大,而不知道心内的世界更宽更大。佛经上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可见我们的心量多宽敞、多广大。
现今世界上正为石油缺乏、能源危机而恐慌。事实上,真正的能源在我们心中,我们内心的宝藏,比世界上盛产石油国家的能源还丰富,但是我们却将这一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油田荒弃不用,愚昧地向心外的世界去挖掘,不晓得把自己这一座灵山中的宝藏开采出来。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不要舍弃灵山,徒然去攀登别的山岭。
如果我们对禅的境界有些体悟,去除了对事相的质碍,只要是东风吹拂的地方,不管红花也好,紫花也好,不都象征着春天的讯息吗?所以说:「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如能契入佛法妙谛,层峦叠翠,无一不是诸佛菩萨的精神法身;声湍鸣涧,都是诸佛菩萨的说法妙音。这就是苏东坡所谓的「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的意思。但是,如果我们不去领会,纵然芒鞋踏遍岭头云,也不过是「一瓶一钵垂垂老,千山千水得得来」,茫然无得而已。道无所不在,处处可以体会,甚至吃饭、睡觉、走路、行进之间都有道的存在。能如此体会,春天就不远了!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6-9-9 12:08 |只看该作者
第五首 宋.草堂禅师

云岩寂寂无窠臼,灿烂宗风是道吾;
深信高禅知此意,闲行闲坐任荣枯。


这是一首描写不同宗风的诗。唐朝药山禅师投石头禅师门下而悟道,他得道之后,门下有两个弟子,一个叫云岩,一个叫道吾。有一天,大家坐在郊外参禅,看到山上有一棵树长得很茂盛,绿荫如盖,而另一棵树却枯死了,于是药山禅师观机逗教,想试探两位弟子的功行,先问道吾:「荣的好呢?还是枯的好?」道吾说:「荣的好。」再问云岩,云岩却回答:「枯的好。」此时正好来了一位沙弥,药山就问他:「树是荣的好呢?还是枯的好?」沙弥说:「荣的任他荣,枯的任他枯。」他们三个人对树的成长衰亡有三种不同的意见,寓意他们对修道所采取的态度,有三种不同的方向。
云岩说「枯的好」,可以知道他所修学的禅道是寂寂中出发的,他的宗风是不落窠臼的寂静无为,所以说「云岩寂寂无窠臼」。而道吾说「荣的好」,显示他后来光芒万丈的灿烂宗风,所以说「灿烂宗风是道吾」。但是,超乎云岩道吾二者之上的沙弥,又如何呢?这就说明了分别的知识与圆通的智慧之间的不同。
云岩和道吾,一个说荣的好,一个说枯的好,显示他们从知识上去分别事相。我们平常所指陈的人间是非、善恶、长短,都是从常识上去认识的,只是停留在分别的知识界,而这位见道的沙弥却能截断两边,从无分别的慧解上去体认道的无差别性,所以说:「荣的任他荣,枯的任他枯。」
无分别而证知的世界,才是实相的世界。我们所认识的千差万别的外相,都是虚假不实,幻化不真的。甚至我们所妄执的善恶也不是绝对的,好比无缘无故用拳头打人一拳,这个拳头就是恶的;好心帮人捶背,这个拳头又变成善的。恶的拳头可以变成善的,可见善恶本身没有自性,拳头本身无所谓善恶,这一切只不过是我们对万法起的一种差别与执着。
禅的世界是要我们超出是非、善恶、有无、好坏、荣枯等等相对待,而到达一种绝对真实和圆融的世界。禅的世界是要我们在生死之外,找寻另一个安身立命的所在。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6-9-9 12:08 |只看该作者
第六首 宋.苏东坡

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向暖北枝寒;
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


这是一首非常有趣的禅诗。有一天,苏东坡和秦少游在一起吃饭,两个人因为才华都很高,往往为了谈学论道,互不相让。这天吃饭的时候,刚好有一个人走过,由于许多天没有洗澡,身上爬满了虱子,苏东坡就说:「那个人真脏,身上的污垢都生出虱子来了。」秦少游坚持异议说:「才不是呢!虱子是从棉絮中长出来的。」两人各持己见,争执不下,便去请佛印禅师作个公道,评判谁输谁赢,并且商议输的人要请一桌宴席。苏东坡求胜心切,私下跑到佛印禅师那里,请他务必要帮自己的忙。秦少游也拜托禅师帮忙,佛印禅师也答应了他。两个人都以为稳操胜算,放心的等待评判的日子来临。揭晓的日子终于到了,禅师正色下评断说:「虱子的头是从污垢中生出来的,而虱子的脚却是从棉絮中长出来的,所以你们两个人都输了,应该请我吃宴席。」苏东坡因此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诗。
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就是「物我合一」。我们的观念中,物是物,我是我,物我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甚至不能相融。那是因为我们把世间的「空有」分开,因此产生种种的矛盾、冲突、差别,但是在禅师心中,物我是一体的,外相的山河大地就是内在的山河大地,大千世界就是心内的世界,物与我之间已没有分别,已完全调合了。好比一棵树,同样接受空气、阳光、水分,每一片树叶却有不同的生机,但彼此又能无碍的共存于同一株树上。泯除物我的对待,才能得到圆融的统一,管它虱子从棉絮或从污垢中长出来,把「自」、「他」的冲突去除,才能见到圆满的实相。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6-9-9 12:09 |只看该作者
第七首 唐.古灵禅师

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
千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这首诗的作者古灵禅师,是在百丈禅师那里开悟的。悟道后的古灵禅师心想:「如果没有过去的剃度恩师引导自己入道,今日如何能悟道呢?」可惜剃度师父仍然未见道,于是古灵禅师回到师父身旁。师父问归来的弟子说:「这几年在外面参学,证悟了什么吗?」明明悟道的古灵禅师却回答:「没有!」因为道是不可言传的。
有一次,年老的师父洗澡,古灵禅师替他擦背,忽然拍拍师父的背说:「好一座佛堂!可惜,有佛不圣。」师父听了便回头看他,古灵禅师赶紧把握机缘又说:「佛虽不圣,还会放光呢!」但是师父仍然不开悟,只觉得徒弟的言行异于常人。
又有一次,师父在窗下读经,有一只苍蝇因为被纸窗挡住了,怎么飞也飞不出去,把窗户撞得嘎嘎响,又触动了古灵禅师的禅思:「世间如许广阔,钻他驴年故纸。」并做了上面那首诗偈,意思是说,苍蝇你不晓得去寻找可以出去的正道,却死命地往窗户钻,即使身首离异也不能出头。暗示师父参禅应该从心地下功夫,而不是「钻故纸」的知解。
师父看到这个参学回来的弟子,言论怪异,行径奇特,于是问他是什么道理,古灵禅师便把他悟道的事告诉了师父,师父内心欢喜感动之余,更请他上台说法。古灵禅师升座,把经本一合,说道:
「心性无染,本自圆成;
 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

意思是说,我们的心性好像一块黄金,即使放在污水里,也不失它的光泽,只是我们没有去发现而已;去除了这些污染,我们的佛性就能展现出来。师父听了徒弟说法,终于开悟了。
这首诗为我们揭示了两个世界--向前的世界和向后的世界,向前的世界虽然积极,向后的世界却更辽阔,我们唯有融和这两个世界,才真正拥有整个世界。这首诗更告诉我们「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道理,迷时固然是师度,悟时也可以度师。禅门这种典故很多,譬如鸠摩罗什学了大乘之后,回去度化他学小乘佛法时的师父,这说明在佛法之前,众生是平等的,没有阶级之分,也没有长幼之别。有的只是迷悟愚圣,平等中的差别。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6-9-9 12:10 |只看该作者
第八首 唐.马祖道一禅师

为道莫还乡,还乡道不成;
溪边老婆子,唤我旧时名。


平常我们称卖艺维生的人为「走江湖」,其实「走江湖」原本是禅门行者云游寻道参访的意思,「江湖」是指江西马祖禅师和湖南石头禅师。
马祖道一禅师家住在江西,石头希迁禅师落借于湖南,两人在中国禅宗的传承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唐朝的时候,据说要学禅,只有这两处最好,因此当时盛行「走江湖」,意思是到江西、湖南去学禅,但是流传到现在,「走江湖」却失去它的原意。
马祖道一禅师成道以后,回到故乡,亲朋故里知道了都跑来看他。有一位浣纱的老婆子也好奇的来看禅师,并说道:「原来是马家的小子回来了!」禅师俗姓马,老婆子看着禅师从幼稚无知的童年长大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6-9-9 12:10 |只看该作者
第九首 宋.柴陵郁禅师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这是柴陵郁禅师摔跤悟道所作的诗。禅师的禅风非常灵巧活泼,不过他座下的弟子白云守端禅师,治学呆板,虽然时常持诵上面这首诗,却始终无法参透其中的禅趣。后来白云禅师因为一个机缘,跟随杨岐方会禅师学道,但是仍然不能开悟。有一天方会禅师问白云禅师说:
「据说你师父在摔跤的时候悟了道,并且作了一首诗偈,你记得吗?」白云禅师赶忙把上面那首诗念给他听,方会禅师听了之后哈哈大笑,不发一语就走开了。
这一笑引出白云禅师的困惑,第二天他问方会禅师,是不是说错了什么?禅师回答说:「你见过庙前玩把戏的小丑吗?他们做出种种动作,无非想博人一笑,观众笑得越大声,他们就越开心。我只不过轻轻笑你,就放不下了,岂不是比不上那些小丑吗?」白云禅师如梦初醒,放下了长久以来的执着而开悟了。
这首偈子告诉我们,学佛要开放、活泼,不要太呆板,太呆板就会失去宇宙奥妙的禅趣。禅是活活泼泼的,一扬眉一瞬目,一投足一言笑,都充满禅的风光,唯有以一颗灵巧的心才能与禅相应。这首诗更告诉我们不要被外境所转,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把握自己的立场,认清自己的价值,世间的毁誉得失都无法影响我们,笑骂由他笑骂,好比去除灰尘的明珠,光照万里,晶莹剔透,无以伦比!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6-9-9 12:11 |只看该作者
第十首 宋.石屋清珙禅师

手携刀尺走诸方,线去针来日日忙;
量尽别人长与短,自家长短几时量。


社会上有些人,眼睛天天看着张家是非、李家长短,说这个好,骂那个不好的批评别人,但是就不知道对自己怎样衡量,真是有嘴说人,没嘴说自己。
「手携刀尺走诸方」,裁缝师手里拿着刀尺,各地奔波丈量,替人穿针引线缝衣裳,真是「线去针来日日忙」。我们虽不是裁缝师,也难免每天为谁辛苦为谁忙?这种忙都是比较上、分别上、自我上的忙,忙来忙去也忙不出一个所以然来。如果我们能如祖师说的「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不分别、不计较、不存爱憎,就比较容易看清自己的面目。一有爱憎的心,就有「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的心态,甚至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偏见,是很可怕的。
「量尽别人长与短,自家长短几时量」,人都好量别人的长短,量别人的贫富,量别人的贵贱,量别人的美丑,量别人的好坏,量别人的是非,量这量那,嫌贫爱富、攀缘巴结,就不知道量量自己。两个眼睛只看到别人,却看不到自己。
我们如果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返照自己,观照自家宝藏有多少价值,就能够避开很多人生的陷阱。
自家长短几时量?不妨常常问自己!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6-9-9 12:14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一首 宋.慈受怀深禅师

莫说他人短与长,说来说去自招殃;
若能闭口深藏舌,便是修行第一方。


「莫说他人短与长」,与人相处,最忌讳蜚短流长,滋生误会,佛法告诫我们闲时常思己过,莫论他人短长。流言蜚语伤害人、动摇人、苦恼人,是非常强烈的。我们要不信是非、不传是非、不听是非、不讲是非、不怕是非,即使对方造谣,说得天花乱坠,也不用怕。为什么?因为「说来说去自招殃」。一个清明的人是毁谤打倒不了的,徒然暴露了说是非者的愚昧与奸诈。
「若能闭口深藏舌」,所谓闭口,是要我们不说是非、不传是非、不听是非、不理是非,而不是如哑吧似地不开口。一般人常犯的毛病是自赞毁他,把我的一分好夸成十分,把他的一分坏毁成十分,炫己抑人,徒然多招反感。少说人家的是非,少论他人的短长,「便是修行第一方」了。
诵经念佛,固然是修行;实行佛法,更是大修持。能真心赞美人,对人说好话,向人行注目礼,给人欢喜。对人恭敬,不记恨,不起瞋心,心口合一,这些都是修行妙法的第一方。
因此,学道者应具有的风仪是:
1.光风霁月的修养。
2.海阔天空的心胸。
3.端庄美妙的行谊。
4.玉振金声的言词。

如此自能断绝是非,去除纷杂的人我烦恼。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6-9-9 12:15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二首 唐.黄檗禅师

心如大海无边际,广植净莲养身心;
自有一双无事手,为作世间慈悲人。


「心如大海无边际」,人的心,如大海一般无边无际,事实上心还不止像大海,心像国王,可以发布命令;心念一动,眼睛就去看,耳朵就去听,手就去做事,脚就去走路,所以说心如国王能行令。
心又像电光,心念一动,东西南北任翱游;想建大楼,念头一转,心头的大楼即刻就建好了,心念之快真如石火电光。
心又像画师,《华严经》上说:「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心如艺术家,可以在心中呈现出美好或丑陋的种种变化。
心又像虚空,可以包罗万象。平常我们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不是说宰相肚子里真能撑着一条船航行,而是形容宰相的心量大得能容纳一切。
所以「心」是无量无边,是变化万端,是容纳万有。我们该如何对待这颗心呢? 「广植净莲养身心」,有这么了不起的一颗心,我们就要好好地爱他。珍馐美味的营养食物入口吃了,可以滋养我们的身体,戒定慧则可以滋养我们的法身慧命,我们要好好地在心田里广植净莲。
「自有一双无事手,为作世间慈悲人」,是说由心的力量能推展我们这一双手,要好好地随时随缘为人积功德。例如:随口说好话,随手替人服务,随时结善缘……,希望我们今天的社会,到处都是行善布施的慈悲人,人间就会很美好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6-9-9 12:17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三首 元.天如惟则禅师

纸上传来说得亲,翻腔易调转尖新;
世人爱听人言语,言语从来赚杀人。


世间语言不可靠。禅不立语言文字,禅要在语言文字以外直指本心,才能悟道。就算「纸上传来说得亲」,尽管纸上文字看得亲切高兴,但是文字「翻腔易调转尖新」,每个人的解释都不一样,歧见与误解难免。
阿难尊者继承了大迦叶尊者的衣钵,为禅门二祖,活到一百二十岁。一天,有个沙弥在路上念偈语:「若人生百岁,不见水潦鹤;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见之。」阿难尊者一听,就叫住沙弥问:「沙弥!沙弥!你的偈语念错了,应该是: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能解了知。」
沙弥一听,回去就把尊者的话告诉老师,老师说:「你不要随便听信老朽的阿难,他已经很老了,不懂什么佛法了。」阿难尊者看到佛法的流传这样坎坷,不胜感慨,真是翻腔易调。
「世人爱听人言语」,世人都喜欢听人家说话,谎言说上百遍,也变成了真理;谣言经过几个人一再传说,就完全牛头不对马嘴了。记得抗战期间,日本有架飞机轰炸重庆,一拉警报,大家问来了多少架飞机? 「是一架飞机」,听的人却听成十一架飞机。后来又有人问到底多少架飞机? 「就是十一架飞机」,听的人也听错,变成九十一架飞机。你看!一架飞机经过三个人传说,竟变成九十一架飞机,多可怕!
所以,「言语从来赚杀人」,语言虚妄不可靠,在佛教里,要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千万不要靠语言文字,要靠自性。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6-9-9 12:18 |只看该作者
第十四首 明.莲池禅师

孤峰千仞立江心,八面洪涛愁杀人;
奈是根深自坚固,几回经古又逢今。


「孤峰千仞立江心」,是形容一座孤峰千仞高,孤立在江心,像江苏的焦山就是立在江心。 「八面洪涛愁杀人」,滔滔江河的波浪汹涌,惊涛骇浪不息,会不会把千仞孤峰慢慢动摇毁坏?真是令人担心! 「奈是根深自坚固」,好在这座千仞孤峰基础很深、很坚固。 「几回经古又逢今」,历经了多少岁月,从古到今千百年,它仍然那样屹立不摇。
这首诗偈开示我们:每一个人的真如佛性,在五趣六道的洪涛波浪里,流转生死,真是愁杀人,好在我们的真如自性根基深厚,虽有生死、有来去,并不因此损减分毫。虽历五趣六道,驴腹马胎,天上人间,几经转折,古今生命是永恒的,生命是不死的。
《法华经》里这样形容:衣里明珠、梓中宝藏。一个富翁害怕家道中落,就在爱儿的衣服里缝了一颗明珠,估量着就算将来家产没有了,也可以变卖这颗明珠维持生活,万万想不到儿子后来竟沦为乞丐,不知道衣服里藏有价值连城的明珠,把衣服贱卖典当了,依然流落街头。
「梓中宝藏」是说:主人在屋里藏了宝藏,以备家道中落时,地窖藏的宝藏可以度日,但是天火一烧,屋毁梁倾,子孙根本不知道灰烬中藏有财宝。
我们的佛性就是梓中宝藏、衣里明珠,自己不知道,好可惜!我们要早一点证悟,要早一点知道自家宝藏,不要等到身坏尸腐了,死亦不瞑目!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6-9-9 12:19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五首 明.憨山德清禅师

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


这是明末憨山大师〈醒世歌〉里的一首偈语。
「红尘白浪两茫茫」,说明一个人生存在娑婆世间,就像红尘白浪似地前途茫茫,真是今日不知明日事,要如何适应错综复杂的社会呢? 「忍辱柔和是妙方」,要想创造一番事业,要想圆满地将人际关系处理好,必须常常赞美人、鼓励人,此外另有妙法,就是忍辱与柔和。
凡事忍让,不与人斤斤计较,即使受到委屈,遇到不如意也得承受下来。 「忍一口气风平浪静,退一步想海阔天空」,要和谐无争,当是自护第一方。有一首〈忍耐歌〉说得好:「忍耐好,忍耐好,忍耐两字当奇宝。一朝之念不能忍,斗胜争强祸不少,身家由此破,性命多难保。休逞财势结怨仇,后来要了不得了,让人一步有何妨,量大福大无烦恼。」
其次就是柔和了。柔能克刚,不管遇到怎么样的艰难挫折险阻,只要柔和泰然地面对它,事情往往就会有转机。除了忍辱柔和,人生观要「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
在佛门行事,好事就随境,善事就随行,好人就随他,好念头就随心,一一随顺因缘才不会妄求。至于如何安分度时光?这安分主要是指积极行善,方法就是佛门所指的四正勤:未作恶,令不做;已做恶,令断除;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如此,遇到好事才会更积极,精进不已。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6-9-9 12:19 |只看该作者
第十六首 唐.赵州从谂禅师

四大由来造化功,有声全贵里头空;
莫嫌不与凡夫说,只为宫商调不同。


「四大由来造化功,有声全贵里头空」,是说宇宙万物所有一切,皆由四大所造,由四大因缘和合而成。四大就是四种元素,合起来成为世间,成为人,任何事事物物都离不开这四大--地、水、火、风。地是坚硬性的,水是潮湿性的,火是温暖性的,风是流动性的。
像花草树木的生长,需要土壤,是地大;要有水分滋润,是水大;要有阳光,是火大;要有空气,是风大。有了土地、水分、阳光、空气,花草树木才能成长。人也一样,人的身体骨头、毛发,是坚硬的地大;人的大小便、汗、痰是潮湿性的水大;人的体温、肝火,是火大;风大,是指人的呼吸,要是一口气不来,人也不能活下去。四大因缘聚就成,四大因缘散则灭。又如盖房屋的建材中,木材是地大;水泥是水大;采光、通风是火大、风大。一间房子的完成,也要有此地、水、火、风的因缘才能完成,世间所有一切,也都是四大会聚而成。
「莫嫌不与凡夫说」,这许多道理,未同凡夫解说,是因一般人很难了解缘起性空。 「只为宫商调不同」,中国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征、羽五个音调。如释迦牟尼佛在金刚座上,菩提树下证道后,第一个念头就是要涅槃。为什么要涅槃?因为佛陀证悟的真理,与世间不同,佛陀所见的苦相,世间人看成乐境;佛陀证悟的法身、菩提,是世人的寂灭、空无。所以有些看法,不容易使大家信服,是因为佛、菩萨与凡夫的认识不同,思想、观念也不一样,往往不易传达。因此,要好沟通、好说话,观念一致是大前提!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6-9-9 12:20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七首 唐.洞山良价禅师

不求名利不求荣,只么随缘度此生;
一个幻躯能几时,为他闲事长无明。


在动乱的世间里,若把人我是非看得太认真、太计较,日子不免纷纷扰扰,所以要能放下一些,随缘一些,像皮箱一样,用时提起,不用就放下。否则一直提着不放,不嫌累赘吗?需要时又提不起,不是很不方便吗?
这首偈语要我们「不求名利不求荣」,不求个人的安逸、荣耀、成就,应该为国家社会求大、求好、求荣耀。如何做到只为大众,不为私己呢?像佛光人的信条「光荣归于佛陀,成就归于大众,利益归于常住,功德归于信徒」,就是一种无私无我的德行。
「只么随缘度此生」,我们不要只顾一己得失,要多为国家社会着想,为大众造福,不辞辛苦努力奉献服务,广结善缘。想想「一个幻躯能几时,为他闲事长无明」,人生不过百年光阴,为什么一定要为过眼云烟勾起无明烦恼,徒然牵肠挂肚?
正如无门慧开禅师的诗: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不要把个人琐碎的事挂在心头,但是对普度众生的事则要积极,对社会福利工作更要护持,如:修桥铺路,功德无量;济危扶困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6-9-9 12:20 |只看该作者
第十八首 唐.龙牙禅师

木食草衣心似月,一生无念复无涯;
时人若问居何处,绿水青山是我家。


这一首诗偈是龙牙禅师修行自在的写照。
「木食草衣心似月」,我虽然以花木水果为食,以树木草皮为衣,但是我心好似天上月,明朗得很。 「一生无念复无涯」,我一生不妄求、不计较、不执着,人到无求品自高,人到无念便安闲。所以龙牙禅师参禅悟道以后,就过着木食草衣逍遥自在的生活。一般人百般计较,又要锦衣美食,又要名闻利养,但对一个修道者而言,木食草衣比锦衣美食更庄严、更美好!
我们住在五欲六尘里,烦恼痴迷;天人居住在庄严的宫殿里,享受欲乐;二乘人居住在清净无为里,佛的法身居住在虚空无住中,正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时人若问居何处,绿水青山是我家」,这是一个比喻,有的人过去住在染污的地方,现在搬到清凉净土;过去住在执着里,现在住在无我里;过去住在烦恼里,现在住在菩提里;过去住在动乱里,现在住在安静里。我们不妨问一问自己,我们究竟住在哪里?
身心若居住在人我里,一旦人我不在了,怎么办?若居住在是非上,是是非非怎能安乐?如果有人问你居住何处,你最好说:我住在菩提里,住在清净里,住在无我里,住在无为里。如《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人住在哪里?居住在无所不住之处。太阳住在虚空中,看似没有依靠,然而虚空就是它的家。时人若问居何处,绿水青山是我家。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6-9-9 12:21 |只看该作者
第十九首 明.于谦禅师

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莫等闲;
粉身碎骨都无怨,留得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是描写石灰的一生,最初「千锤百炼出深山」,采自深山的矿脉,「烈火焚烧莫等闲」,运送到窑里用烈火焚烧,经过强度的熬烧后,变成石灰,才能用来粉刷墙壁。石灰「粉身碎骨都无怨」,只为「留得清白在人间」,它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世间。
人要像石灰一样,经得起千锤百炼的考验,活在社会上,对于人情冷暖、金钱得失、生活的贫富,乃至一切的嘲笑辱骂、歌功颂德,都要以平常心对待,世间如火宅、如怨城,在艰难困苦的红尘里处事,就像在烈火窑中焚烧一样,不妨等闲承受。
为了成就事业,实现一生的理想,何妨以委屈求全、忍辱负重的精神,抱着为人服务奉献的作风,去实践「粉身碎骨都无怨」的志愿。锲而不舍,勇往直前,使一世身家性命都「留得清白在人间」,成就佛教,成就圣法,成就众生,不正是「了生脱死」的极致吗?
活在世间上,难免有职业上的辛苦,心灵上的烦恼,种种的折磨痛苦,真是无日无之。我们要努力超拔,脱出烦恼苦海,进入菩提境界,千万不要因为一念之差铸成大错,不能留得清白在人间,再回头已是梁柱倾、鬼号哭,什么都挽不回了!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6-9-9 12:21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首 宋.无门慧开禅师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一首诗偈,是对如何做人、处世、安身立命做了个很好的开示。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春天的百花开了,秋天的月亮特别皎洁,夏天吹拂着徐徐凉风,冬天飘着皑皑白雪,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更替,就像我们生老病死的过程。在现实生活里,经年累月酸甜苦辣的日子,假如我们能将生老病死的无常、荣辱得失的好坏,都不挂在心上,那就是人间最好的时节了。
人并不是拥有良田千顷、大厦千间就能快乐满足,真正的快乐是:心里有智慧,没有罣礙。一个人即使钱财再多,名位再高,若有人我的罣礙,有人我的是非,有名闻利养的百般计较,家事、国事、心事太多,心理压力就重;钱财愈多,名位愈高,徒然愈放不下,又有什么意义?我们要学习举重若轻的心胸,减少心上的压力,才能轻松自在,真实体会到人生的意义。
所以「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什么是人间好时节?只要我们心好,看一切都好,父母爱我,子女孝顺我,朋友对我好;你感到人好,你自然就会待人好;你感到事好,做起事来就会得心应手;你感到境好,走在路上,躺在椅子上,一切都是那么美好!真是「心中无事一床宽,眼内有沙三界窄!」
一个人光是要求世间好、环境好、朋友好,是没有用的,要先求自己好。要能从心好做起,才能感受到世界一切都美好。事好、人好、话好,无一不好,那便是人间好时节了!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16-9-9 21:31 |只看该作者
这些禅诗很有看头,一首首看下来似有所悟。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6-9-9 21:33 |只看该作者
如今版面人来得少,子版也是相应冷些,这么好的贴子竟然没人看到,可惜。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6-9-10 20:30 |只看该作者
好帖。欣赏学习了。。。。。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6-9-12 18:36 |只看该作者
东北虎 发表于 2016-9-9 21:31
这些禅诗很有看头,一首首看下来似有所悟。

是值得细看的。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6-9-12 18:42 |只看该作者
东北虎 发表于 2016-9-9 21:33
如今版面人来得少,子版也是相应冷些,这么好的贴子竟然没人看到,可惜。

也曾想过是否先发在主版,再移动到子版,最后还是直接发在子版了,有缘者得读吧。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6-9-12 18:42 |只看该作者
翰林探花 发表于 2016-9-10 20:30
好帖。欣赏学习了。。。。。

问好,感谢临帖欣赏。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6-9-12 23:09 |只看该作者
典三 发表于 2016-9-12 18:42
也曾想过是否先发在主版,再移动到子版,最后还是直接发在子版了,有缘者得读吧。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6-9-12 23:10 |只看该作者
典三 发表于 2016-9-12 18:36
是值得细看的。

越品越有味道。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6-9-14 22:23 |只看该作者

虎哥哥中秋快乐!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6-9-15 14:18 |只看该作者
典三 发表于 2016-9-14 22:23
虎哥哥中秋快乐!

典三姑娘中秋快乐。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