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豆豆 于 2015-10-18 05:03 编辑
影片看完,静默半晌,一个词浮上:颠覆。
大圣的荧屏形象,我先入为主接受了六小龄童演绎的,身披金毛透着一股子机灵劲儿的灵猴,动画片里则是《大闹天宫》版,眉眼间红色桃心,黄帽黄衫虎皮裙的活泼猴王。在我看来,它们是大圣的绝版,长期被模仿却永不能够被超越。
故而,观看《大圣归来》,我内心极其矛盾,似乎有所期盼,又有所担忧。影片之初也确实令人惊愕、呆怔,冲动之下差点大骂一声垃圾,以愤愤然之姿转身就走。所幸,对国产动画片的长期绝望,令我勉为其难坚持了下来,竟于不知不觉间接纳,并进而钦佩剧组勇于探索,敢于大手笔颠覆的魄力,这是怎样一种心理过程?
悟空的初印象是其貌不扬的毛猴,身形硕大偏勾腰塌背,尽显老态龙钟,整个屌丝男发型, 哪有半点英雄气概,更别说活泼、灵气之类,这也是我几乎不能接受的缘由。随着情节深入推进,情绪跟随着跌宕起伏,才忽而惊觉,悟空本就落魄、潦倒,英雄末路,它的力量、它的神通被封印,早已沦落,威风不在,不正该是如此形象么,颓废、沮丧且无奈。
是江流儿,那个饶舌的小和尚,以全心的信任、依赖和崇拜,将悟空被需要的责任感、正义感激发出来,终究冲破了封印的禁锢,重披金甲站成大圣之姿。那火红的披风真长啊,在半空中恣肆汪洋,震撼、感动,直击人心。荧屏大变身完成,也成功慰藉了观众,这才是酷毙了的孙悟空,那个大闹天宫,降妖除魔的齐天大圣。
毫不避讳地说,对《西游记》的后面部分,我有排斥之心,我喜欢的仅仅是那只妖猴,敢上天入地,敢跟玉帝正面叫板,将野性和抗争发挥到淋漓尽致,而不是西天路上豢养的奴性,亦步亦趋追随唐僧,毫无个人的兴趣和脾性,只惟师父马首是瞻,殚精竭虑、流泪流汗,还时不时伏地求饶,哀声求告说:不要赶我走。
《大圣归来》恰好弥补了缺憾。悟空从出场伊始,便满是人情味儿,对饶舌娃的烦躁,对未来的迷惘,对现实的无奈,试图逃遁的落寞,都在表情和肢体里,一览无余。江流儿身陷困境时,它抱着头哀嚎:管不了,管不了。此刻,它是真实的,那种痛苦,深入骨髓,切入灵魂,也被观众所感知。
被封印的悟空,是普通的猴子,有挣扎,会疼痛,重情义,它是挺直了脊背,去担负起责任。于是,观众感同身受,它不是神,而是人,有七情六欲,会喜怒哀乐。而在《西游记》里,它是绝不退缩,勇往直前,永不言败,近乎神化的。
或许有人质疑,颠覆到如此,从外相到性情,它还是孙悟空吗?答案是肯定的,当然是。换句话说,《大圣归来》丰富并完善了悟空的形象。《西游记》里,西天取经路上,对肉眼凡胎的师父(江流儿),悟空能够誓死捍卫,无怨无悔,也就顺理成章:十世轮回的情缘,于那一时、那一刻,臻于圆满。
此外,是剧本的不走寻常路。《大圣归来》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却又摆脱困囿自成风格,是对经典名篇的另类演绎。如果说周星驰的《大话西游》也是颠覆的话,我只苦笑说仅供娱乐,从最初我就抗拒恶搞名篇,我以为那是对前辈的不尊重。而《大圣归来》却是很接地气的,它承接了原著唐僧是“金蝉子十世转世”,与悟空提前相遇就说得去,它也迎合了当下流行色,穿越、轮回、神魔、英雄,包括临危受命、自我救赎等。从内容情节而言,它似乎与《西游记》相关,却又是对原著的旁逸斜出,给了观众完全不同的视角。
至此,大圣形象塑造成功,被观众所普遍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