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塔希提 于 2016-1-4 19:17 编辑
难得连续两天的晴朗天气,虽然温度并不高。冬季里的风,多少有些寒冷,却喜于空气质量优良,没有雾霾的困扰。这样的好天气,去户外活动肯定比宅在家里好。于是心中萌生出一个念头——去野外挖荠菜!
说走就走,带上刀铲和马夹袋,顺着林荫道一路往北。蓝天上,归于航道的飞机,每隔一两分钟,便有一架飞过头顶,机翼和机身在阳光下,反射出耀眼的银光。
说起来在大上海,比比皆是高楼大厦水泥森林,岂知郊外的原野和马路边绿化带,却是挖荠菜的好场所呢。前几天,路过此地,曾看见草丛边有星星点点的白花,那是很袖珍很矮小的荠菜花,甚至带着青涩的三角形种子外壳,在微风中摇弋着;却也有些许小小的荠菜嫩苗,一撮撮地聚集生长着。恰好刚下过一场小雨,湿漉漉的土地上,嫩嫩绿绿的荠菜,应该又长大了些吧。所以,此刻挖荠菜的念头,并非突发奇想。
既然是挖荠菜,就要边走边寻找了。和煦的阳光,晒得后背暖洋洋的,刚出门时那种缩手缩脚的感觉,随之释然。而发现第一棵大荠菜时的惊喜,更让人心情激动。只要看见一棵后,差不多旁边都会有第二、第三棵,甚至还有大大小小的一窝子。那就慢慢地顺着挖,一棵都不能错过。
荠菜的生长,真的很奇妙,有时踪影全无,有时离离而生。究竟是谁播撒了荠菜的种子,让它们随意地发芽生长呢?是风,还是鸟儿?假如不去遐想,一定不会注意到这个问题。而眼前的荠菜,却生动活泼地贴着地皮,与杂草混生着,争相吸取大地的营养,一点点地长大,舒展开臂膀似的菜叶,最后从菜心一鼓作气生发出花茎,开出我们熟悉的小白花。
荠菜的模样,对于熟悉它的人,非常好认;但对于不熟悉的人,它又好像较难识别。有些野草,也酷似荠菜,仔细看时,却完全不同于荠菜。荠菜的叶子表面,有种说不出的特征,除了叶子很薄外,既不毛白,也不光亮。此外,典型的荠菜叶子,呈现着花边。那是种非常特别的花边,很艺术很美观的花边,让人一眼就能识别出;但也另有一些荠菜,叶子根本没有那种花边,可它确实也是荠菜哦。
那么,怎样才能鉴别荠菜的真伪呢?可以有多种方法,比如,看根:荠菜的根,总是白白细细长长的,带着更细的须,它的生长,就是靠这种细长的根,钻入泥土的深层,吸收养分;再比如,看花,因为在这种荠菜的边上,总会有早期开花的老株,那种一眼就能看出的小白花和很独特的种子,没法让你不相信这就是荠菜,于是将其叶子做比较,便能确定到底是不是荠菜了;还有一种方法,对于嗅觉灵敏的人,很灵,那就是,直接闻出荠菜特有的香味来。当然,实在无法确定时,千万别把疑似野菜带回家哦。
挖荠菜,多少要讲究一点方法。每当看见荠菜后,一定不能急于挖起,更不能揪住叶子硬拽,因为叶子都很嫩,一揪就会把荠菜揪个粉碎。比较科学的方法,应该是先拨开荠菜上覆盖着的落叶杂草,让它全部或大部显露出,再拎起一边的几片叶子,将刀铲顺着根部斜插进泥土,割断荠菜的根后,再轻轻将荠菜整棵拎起,抖落沾在根部的泥土,放进袋中。
随着马夹袋里的荠菜一点点积累起来,那种收获的激情便更加奔放了。于是,忘记了寒冷,忘记了弯腰的疲劳,眼光“扫雷”般地顺着草皮溜过去,直到挖完所有看见的荠菜,才不舍地直起腰。正待“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却又会见到大柳树下或池塘边岸的“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那种“窝生”的特点,无疑给我们寻找荠菜带来便利,却也为不忍挖去很多更小的荠菜而感到可惜。大多数的荠菜,都属于很嫩很小的那种,真正经典的大荠菜,实在不多。一经发现,便眉飞色舞,连声音都跟着变了调。更有甚者,在开挖前,把它拍照下,留作纪念。这或许就是我们自己才能感受到的乐趣吧!所以,挖荠菜,意义颇多,已经不仅是“寓挖于乐”或“寓吃于乐”了,而且有益于心身健康:既有户外活动锻炼身体的意义,又有寻找到荠菜的喜悦,还有郊游游玩的乐趣,更有吃荠菜的好营养好胃口。
说到这里,朋友一定会问,到底挖了多少荠菜呀,够吃了吗?呵呵,应该说,还行吧!两次外出挖荠菜的战果,还算“辉煌”,大大小小的荠菜,加在一起,不下两斤呢。至少,一顿荠菜饺子是跑不掉了。果然,回家后,经过一阵折腾,再买一斤肉糜,哈哈,五十个荠菜饺子终于问世了。饱餐后的感觉,让我终于可以带着荠菜饺子的余香,写下这篇馋人的文字,以及与朋友们分享挖荠菜、吃荠菜的喜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