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六星杂谈 我之婚姻观
查看: 7852|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之婚姻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5-10-27 16:0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清风剑客 于 2015-10-27 16:03 编辑

                     我之婚姻观
   



                   (一)




    在沉寂了一段时间之后,我终于又一次地拿起了这支笔,在这个自比是弥足珍贵的本子上写着字,所幸一点的是,我还没有放弃我写作的爱好!

    在决定写作这个题目以前,我首先得要郑重声明一点:我的年龄也不是太大,差不多刚刚三十出头,进入婚姻的围城也时间不长,约摸三年左右,一般的,在人生道路之中所必须要经历的,也可以是不必要经历的婚姻,一切因人而异,如果非要是强求的话,也没有人会拿着刀架在你的脖子上,让你非要结婚不可的,所以说,对于婚姻这桩事情,我根本就是没有太多发表见解的余地,但我也绝对不是一无所的,在这里,我也只是妄自评论,类似于痴人说梦而已,我也无非只是随意地说说自己的感觉罢了,其他的,我也只能用所谓的“无可奉告”来搪塞了事!

    说到“婚姻”,东汉班固等编撰的《白虎通》说:“婚者谓昏时行礼,故曰婚,姻者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先秦的礼仪选集《礼记》则说:“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因上而观之,婚姻是联系家庭和社会的纽带,是子女成长、成才的基石,婚姻亦会涉及到经济、人事等多种问题,婚后会涉及到计划生育、抚养子女成人的主体责任,好的婚姻需要精心设计,从实际出发,根据个人的身份做出调整,也要防止婚姻因为经济和机遇问题,丧失理智,退化自己的社会功能,导致子女遗传人格变质。

    好的婚姻可使家庭和谐,事业顺利,因为婚姻是牵扯多方面而又长远需要考验的问题,不是单单的两个人的生理或生活上的结合,而配偶之间的相互结合,追溯到原始时代,就有了所谓的婚姻,这是一种群居高等生命的本能属性,自然法则会用异性相吸的力量,使哺乳类生命繁衍生息。科学的意义上看,如果没有婚姻,很多血统就会出现混乱,不利于人们的优良繁衍。

    在鄙人看来,婚姻,可能是某个女人因为一时的头昏脑胀而带来的产物吧,单观“婚姻”二字,女旁有昏,这其实也是很有讲究的,传云在古代,女子出嫁之时,皆在日落黄昏,如果可以这样解释的话,那么再稍微地说得晦涩一点,南宋著名女诗人朱淑真在她的《生查子· 元夕》中写道:“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便是对于婚姻的真实写照了,作者在诗中对于男女主人公之间欢会时的环境描绘可谓是淋漓尽致:明月皎皎,垂柳依依,富于诗情画意,作者通过这首诗,也含蓄地表达出一对彼此倾心的恋人,在黄昏相约时唯美而伤感的情感。

    朱淑真的诗词多抒写个人爱情生活,早期笔调明快,文词清婉,情致缠绵,后期则忧愁郁闷,颇多幽怨之音,流于感伤,后世人称之曰“红艳诗人”。作品艺术上成就颇高,后世常与李清照相提并论。但是,她的作品还是存有大胆露骨的香艳镜头,譬如说:“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缠绵于情爱连时间也不管了,“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犹如今人当街亲吻一般大胆。

    对于《生查子》词,作者究竟是欧阳修还是朱淑真,一直都存有争议。词的含义浅白易懂,写的就是一个少女与情人的约会,作者是谁,却历来都惹来无数争议,闺阁妇女自称:“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按那时的说法,无疑就是邀人私奔之词,要比李清照被后人指责:“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来得更为严重。所以明代的杨慎在《词品》里一本正经地斥责朱淑真为“不贞”。

    朱淑真到底是在和丈夫离异后才另觅爱人,还是在无爱的婚姻中出轨,并无明确记载。但根据她实在娘家的情况来看,她最后应该已经跟丈夫分居,纵使没有得到正式的休弃,不算“大归”,事实上已经离异。后考证其因与情人分手而“悒悒抱恨而终”,“其死也,不能葬骨于地下,如青冢之可吊。”有人据此猜测她又可能是投水自尽,死于湖中,尸骨都不能安葬。

    南宋淳熙九年(1182)有一个名叫魏仲恭的人,将朱淑真的残存作品辑录出版,并为之作序。序文开头说:“比在武陵,见旅邸中好事者往往传颂朱淑真词,每茄听之,清新婉丽,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岂泛泛所能及?未尝不一唱而三叹也!”

    算了,关于才女朱淑真的事情,清风就暂且不扯这么多了,只是有一点我还不太明白,后来缘何由“昏姻”转变成了“婚姻”,恐怕也真的是哪个女人昏头转向了吧!也曾有不少人都站在大男子主义的台阶之上,如此大言不惭地宣称道:其余不必多说,但从“婚”“嫁”二字观之,“婚”者,乃一女子头晕脑热之际,想找一个男人安慰一番而已,等到女人头也不晕了,眼也不花了,一切安然无恙,清醒过来了之后,便会一走了之,谁叫那个男人当时也会昏了头呢?

    这也是有史籍可查的,著名诗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锦瑟》,意思是说: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怅惘迷茫了,虽然说是的“岂待回忆”,但其意正在今朝追忆,其为怅恨,又当如何?诗人用两句话表出了几层曲折,只是为了说明那种失去爱人之后难免的苦痛心情。
  
    再有,“嫁”这个字,拆开来看,女旁有家,意思也十分明显,便是女人想要有个家了,从此之后再也不愿意如流水落花一般暗自飘零了!这里女人所谓的那个家,且不去管它华丽不华丽,但最起码也得是一个温馨的,有家庭气息的小窝,那么这样说来,我亦要怀疑若干年前红遍大江南北的那一首潘美辰的《我想有个家》,基幕后的深切背景涵义了!

    那位发表独特见解的高台于是大发言论道:以小见大,窥一斑而知全豹,睹一虱而晓全牛,故而,由“婚嫁”二字,可是轻易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男人就是女人的附庸品,这样的结论无疑不是一颗重磅炸弹,造成的结果和影响也是骇人听闻的!那位高台还怕自己的观点为能够很好地说服我们,于是又一次引经据典,生搬硬套地,把存在于中国,甚至是世界各地的母系氏族里,儿识其母而不识其父之况,及西方国家迄今为止大量出土的,已经被人类学家清晰证明了的女性生殖器官的崇拜都摆了出来,我见了,也早已经无力反驳,除了佩服这人博学广识之外,也只能是私下里骂他一句:“亏你他妈的还是个男人,鸟骨气也没有,还从婚姻二字,去调侃男人是女人的附庸物,这难道不是在到处宣扬男人的失败吗?你不感到耻辱,我还觉得害臊呢!”

4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15-10-27 16:0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清风剑客 于 2015-10-28 11:49 编辑



                 我之婚姻观


                  (二)






    当然了,这个世间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被同情的事物,对于任何的事情,既不可能太认真,也没有必要太过苛刻,如果你非要紧紧地抓住牛鼻子死命不放的话,那么我也是没有折的了,好吧,废话少叙,入题要紧!

    曾经有历史学家,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竟然惊异地发现,洋洋洒洒的一部《周易》,其内涵不可不谓是博大精深,在其六十四卦中,亦分为“上经”和“下经”两大部分。其上经三十卦,是论述“天道”的;而后下经的三十四卦,则纯粹是属于描述“人事”的!何谓“人事”?这里并非是指要把某个人打得个“人事不知”的“人事”,说白了,“人事”,就是指人之常情的事情,换句更加通俗易懂的话来说,人事,就是指男女之间的那一些剪不断,理还乱的各类事情。


    《周易》下经三十四卦依次为:咸、恒、循  、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这四十二个字,竟然言简意赅地写出了一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的远古时代“纪实文学”。

    当然了,对于这个问题,我本人也没有刻意地去探讨过,反正这些做了大量考究的历史学家说得似乎很有道理,于是我便也“兼听则明”了,人类泱泱数千载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凡是“偏信”的人,得到的结果往往都是一片灰暗的,所以且不去理会这样的论断是否属实,我随便说说,你也随便听听就好,切勿锱铢必较,那样也没有什么意思了!
 
    这些历史学家们把《周易》后三十四卦,从“咸”到“未济”,附会成了一个男人和三个女人之间的故事,毕竟人的世界,有男、女之分,而普天之下的人,也全都是男女交合而生的。

  男女交合,引申为夫妻,而在远古时期,并没有“夫妻”一词,“咸”示其意。男女交合,才可子嗣不绝;生生息息,人类才会永远延续下去。可是有一天,男人从女人的居住地不辞而别了。在母系社会的中、晚期,原始的群婚制向一夫一妻制过渡中的婚配形式为“对偶婚”。起初,对偶婚实行男子在晚上拜访女子;后来实行“从妻居”,即男子迁到女方的居住地。“对偶婚”没有独立的“家庭经济”,夫妻间也没有独占的同居生活。“遁”的卦象表明,一男一女在一起生活了一段日子后,男人“逃走”隐去了,即不辞而别。说得不好听一点,也就是在远古的时候,一个男人和他妻子在家人和亲戚朋友的见证之下,幸福美满地结了婚,然而,不久之后,这个男人便厌倦了婚姻围城式的囹圄生活,于是这个不负责任的男人选择一个月黑风高之夜,不辞而别了!

     男人为什么不辞而别呢?因为他自以为很强壮,可以单独去闯荡世界了。此外,他还认为屈居女人之家,有点委屈、不自在。离开了女人家,男人向前边走去,他要见一见更加广大的世界。但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男人在外边闯荡世界的时候,负了很重的、明显的创伤。这里没有说男人为什么受伤,受了什么伤。估计是遭到猛兽的伤害,或者是他人的伤害,也可能是得了重病。当时还没有城镇,男人离“家”出走,只能在森林、原野上流浪。男人负了伤,需要休养、调养。还在荒野上流浪是不行的。躺倒在那里更不行,男人只能回“家”,回到从前与其同居过的女人的身边。

    这一段,说得意思也是十分地浅显,不幸运的是,由于男人的“明夷”,他不得不返回家里,去见那个“黄脸婆”,但是由于男人不辞而别,女人很伤心、生气;如今,负了伤的男人又回来了。女人意想不到,所以有些惊奇,转而又余怒未消,瞪起眼睛,甚至还会说:“你还回来干嘛!”
  
  面对女人的惊奇和余怒,男人很尴尬,他跛着腿走进“屋”,说话结结巴巴的,一副落魄的样子。女人终于可怜起男人,特别是发现男人受了重伤以后。她原谅了他。两人之间的芥蒂解除了,和解了。女人和男人和解了,但毕竟发生过男人不辞而别的事情,所以女人和男人之间的关系已恢复不到原先那种两情相依、互无猜忌的状态。由此,两人的情感也受到了损害。说得也是呀,经过了些许的挫折,夫妻两个人之间虽然有一些和好,但是感情终究变淡了!
  
  然而感情是一个奇妙的东西,特别是男女之情;虽然有所损失,但也有所增益。如果说刚一天始男、女二人相好同居并不相互了解,只是一时生情的话,那么,如今彼此之间就看得更清楚了。这当然也是有好处的。彼此看清楚了,男女之间的那种特殊的神秘感或“光环”也就消失了。时间一长,彼此都产生了失望感、厌倦感,再一闹矛盾,两人之间的关系便彻底完结了。一切都不可挽回了,男人再次出走。

  男人出走以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半途之中,又杀出了一个“”,于是男人又与另外的一个女人不期而遇。在这女人的“家”中,男人受到了款待。男有心,女有意。于是,男人便在这一女人的“家”中留下来,和“第二个女人”开始了同居生活。男欢女爱,两情相洽,男、女之间的关系一天比一天密切。“新婚”虽好,但时间一长便会令人感到疲乏。毕竟是“从女居”,男人产生了一种被困住了的感觉,不免有些苦恼。男人的苦恼越来越强烈。在女人这里“客居”,当家做不了主,进退不得自由,他产生了一种好像在井中一般的限制和包围。为天地的窄小,他感到困惑。

  女人察觉到男人的心绪不佳,便询问男人倒底怎么了。男人说没什么,只是感觉生活太单调、太乏味了。女人得知男人并没有心变情移的意向,便放心了;但她明白,这种状况必须要有所改变。怎么改变这单调的生活、创造出新鲜的生活气息呢?女人和男人商定好,将周围的邻居和亲朋好友请过来。他们用陶鼎煮兽肉和禽肉。众人围着火堆,边吃边喝,且歌且舞,载欣载奔。
  
  唉,对于男人而言,包二奶,养情妇的日子不好过呀,咋办?“革”旧“鼎”新呗,一大堆人,围着一个大火堆,架着食物炙烤,然后众人尽情开怀,欢聚歌舞,情绪高涨。酒足饭饱,两情欢洽。呜呼,欢娱复几时呀,正所谓“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可能是没有采取什么措施吧,但不管怎么样,男人的那个情妇很快就有了“娠”,就这样,女人有了身孕。当他们的孩子降生以后,男人和女人都很激动。在孩子降生后的一段时间里,其他的活动,如男人外出打猎,女人收集果实等,也都暂时停止了。男人在家中照顾女人和孩子,感到天地窄小的苦恼也随之忘却。激情止息,欢愉不止。男人对女人对孩子的情感,化作了涓涓细流。男人的心一时之间也就“渐”了下来,这到也使得两个人的小日子慢慢地“丰”了起来。
  
  男人终于有了“归宿感”。他的身心归附了这个家、这个女人及他和女人的孩子。从此,他便安心而居,再也不想不辞而别了。男人在女人这里安下心来以后,便一心一意地协助女人营造他们的“家园”。二人齐心协力,便有了丰富的收获,生活开始安稳、富足起来。生活富足了,不愁吃喝,但是男人又开始感到不满足。不过这一次他没有不辞而别,而是和女人讲好了,他只是到外边去走一走,过些日子就会回来。男人到外边去旅行,于旅途中又遇见一个女子。他再次进入新相识的女子的“家”门,并在那里居住下来。男人再遇新欢,喜悦异常。

    正所谓“饱暖思淫欲”,谁又愿意在四角像“井”一般的天空之下徘徊呢?在男人的一次“”行之中,又一个女人如风一般,“巽”地一声闪入了男人的生活,男人虽然心“悦”不止,但想想自己早已经被“家人”所牵绊,所以,他与女人的这一段偶然邂逅,也就最终不得已而“涣”了,一切如此而已!
  
  然而男人并没有忘记原先的“家”中还有女人和孩子,也没有忘记临外出前所说的话。所以,虽然欢悦,他还是离开了这个新遇的女人。一个讲信用、有责任感的男人,就必须能够节制自身的欲望。男人本来就说“出去走一走”,结果他果真又回到女人和孩子身边。这叫说话算话,讲信用。他的回归,叫女人信服。讲信用,有责任感,并且能够节制自己欲望,实际上是一种超越。
  
  一个能够有所超越的人,可以度过人生的险滩,能够成就较大的事业。既济,为已经过河。然而生活是没有止境的,过了一关又一关。旧的去了,新的又来。宇宙万物,人生诸事,无穷无尽。一个人,只要活着,他就不可能达到那个“完成式”的彼岸。

    破译《周易》下经三十四卦,可见这四十二个字,实际上是写于远古时代的我国第一篇“纪实文学”。这篇“纪实文学”,是我国母系氏族社会末期的一个男人的生活写照。同时,这也是一个很有“典型意义”的男人的生活经历及其心态描述,并且包含着对他的评价。这一篇极其有意义的“纪实文学”,隐含着一个重大的历史、社会信息——从这个男人的经历和心态来看,男人已不安于过“从妻居”,或是“从女居”的生活。他已经困惑,厌倦,已经感觉到了自身的力量,并且向往着更加广阔的世界。他的行为和心态表明并预示着:一个以男人为中心的父系氏族社会即将走上历史的舞台!

    易学中的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并非神妙莫测、扑朔迷离。两仪中的阴爻和阳爻,最早应是象征女阴和男根的符号。由这对基本符号组成的八卦,则系示意天象和大自然状态的符号;甚至可以说,八卦是最原始的文字,或者是原始文字的前身。八卦曾力图包罗宇宙万物,但却力不从心,不足以象征或表现宇宙万物的千变万化。于是,处心积虑的人们将八卦重叠,进而推演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的卦象,也是用来描述和象征天象及大自然的,后来才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发生联系,从而记述了母系氏族社会末期的“一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5-10-27 16:0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清风剑客 于 2015-10-28 17:34 编辑

                我之婚姻观
   


                   (三)






    说实话,我也十分佩服那些历史学家们如此辛苦的考证,不过,看到对于《周易》后三十四卦这样附会而来的猜测,我在隐约之中,竟然会有一种醋酸的感觉,我一直以来都引以为傲,甚至是因为自己才疏学浅而不敢触碰的《周易》,背后藏匿的,也仅仅只有这么一丁点的故事,如此想来,不亦扰人乎?

    我也曾经把那本见解独到的专著继续翻阅了下去,我看到那些历史学家们居然把两仪之中的阴爻和阳爻,也就是“一横”和“两断”,象征性地定义为男根和女阴,这一点,我个人真的是不敢苟同呀,至少我也只不过是一介书生,而并不是专门从事着某种研究工作的XX学家,所以,我也只能是在这里妄自菲薄地胡乱评论一番,说说自己心中的感受罢了。

    在我的印象之中,古藉我也确实是翻阅了不少,然而对于《周易》这样的六艺之首,我却从来都是敬而远之的,为什么呢?实不相瞒,因为我根本就看得不甚至明白,回过来,再简单地说一下《周易》这本奇书,目前流传下来的《周易》古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三十卦,下篇三十四卦,共六十四卦,每一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周易》每一卦有六爻,即六个符号组成,六个符号由两部分组成,即上卦和下卦,上卦和下卦又分别取八卦中的某一卦。

    何为八卦?八卦指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为了记住这八卦的符号,古人总结了顺口溜:乾三连,坤三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八卦最基本的象是八种自然物: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艮为山、兑为泽、坎为水、离为火。

    《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有着内在的根据,按照古人说法,这种排列反映了世界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以乾坤为首,象征着世界万物开始于天地阴阳,乾为阳,为天;坤为阴,为地。乾坤之后为屯、蒙,意味着事物刚刚开始,处于蒙味时期。上经终于坎、离,坎为月,离为日,有光明之义,象征万物万事活生生地呈现出来。

    下经以咸恒为始,象征天地生成万物之后,出现人、家庭、社会,咸为交感之义。指男女交感,进行婚配。恒,恒久,指夫妇白头到老。社会形成以后,充满矛盾,一直到最后为既济、未济。既济,指成功,完成。未济表示事物发展无穷无尽,没有终止。

    而在《易传·系辞上传》之中,又有着这样的描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唐代的经学家孔颖达注疏曰:“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关于“两仪”,综合历代易学家的理论,计有七说:一说为阴阳,一说为天地,一说为奇偶,一说为刚柔,一说为玄黄,一说为乾坤,一说为春秋,通常情况下,两仪就是指阴阳。

    说了这么多,我也无非就是想表达出古人对于“阴阳”调和至关重要性,谁都确切地知道,《易经》之中开宗明义地前两句就这样写道:“乾为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也一直都是清华大学的校训,两句意谓也很容易理解:天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事,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可以这样译为:君子应该像天体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话说到这里,清风就又有一些不明白了,通观《周易》全篇,乾天坤地,白纸黑字地满幅书写,但是到了同一时期的《诗经》上面,“乾坤”二字,又似乎变换了许多的味道,有诗句“乾坤定矣,钟鼓乐之”为证,在这里,很明显地,“乾坤”二字,已然是转会成了“男女”之意了,而且,这两句经典名篇,还一万万零一次地,被请上了农村里结婚人家的大门之上作为光耀门楣的对联,其后便是“鱼水千年和,芝兰百世荣”之类的话语,清风在结婚的时候,正门和后门上粘贴着的,便依然是这样的两句。

    最最让我感到心理不平衡的是,若干年前,清风大约还只是不到二十岁的样子,有一次又到年末时分,每家每户照例是需要贴对联的,那个时候,我家的对联,一般都是我自己研墨自己书写,这一年我也依旧自己挥毫写意,说实话,我写了那么多年的对联,一本破旧的对联大全,也早已是被我翻烂了,我也实在是想不到要写什么对联了,我正好在无意之中瞥见了这样一句“乾坤定矣,钟鼓乐之”,于是我便欣然将其写下!

    我正怡然自得地欣赏之间,一位乡村里的大儒恰好来我家溜达,他见我竟然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韪地写下这样的联句,便质问我青春几何?我如实告之,不想大儒竟然被我气得吹胡子瞪眼睛,大儒遂又问我此句为何意,我笑而谦之,说不明何意,乃是我一时兴起,莫过于信手拈来,写着玩儿而已,大儒气极,怒而厉曰:“小儿好不晓事,愚昧至极,不可教也,婚姻大事乃始用此联,竖子无知,胆敢乱用,实在气煞我也!”

    我一时之间,也不知道是哪里来的气,于是我且笑而答曰:“先生此言差矣,斯乾坤二字,在古文之中, 明指天地,何时以男女谓之?况天地既定,能不钟鼓乐之乎?”大儒闻听我言,咳咳不止,终遽然而去,后来,我因为避嫌,也只得将此对联张贴在楼上最不起眼的房门之上,以免再惹非议!

    一日,吾复又翻阅《易经》,偶然看到“咸”卦的注释:《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象》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

    这是咸卦的卦辞,综合地说明当前主客双方关系的形势。“亨”,通达,顺利;如,万事亨通。通达和顺利都可以表示事物发展和变化的状态。“贞”,坚持,如,坚贞不屈。意思也再明显不过了:亨通顺利,有利于坚守正道;娶妻可以获得吉祥。“取女”虽然是形象比喻,但也只有在婚姻关系中才可以直接作“娶妻”解释,在主客双方关系中,可以理解为吸取客方资源以壮大自己。

    从卦的结构图可以看出,六条爻中有三条爻当位,并且,六条爻全部有应,形势对主方有利,有利于坚持下去,爻辞说“亨,利贞”。第一爻和第二爻的有应都是主方的阴适应客方的阳,表示主方被动,客方主动,在客方主动的时候,抓住机遇,利用客方资源丰富自己,如果这样,就吉利,爻辞说“取女吉”。如果不是采用“取女”战术,而是与客方完全对抗,那就不一定吉利。

    至于后面的《系辞》之中首句云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为天为父为阳,是构成男性的象征,坤为地为母为阴,是构成女性的象征。乾为天,代表时间,故知天地之大始;坤为地代表空间,故能作成万物。此处“乾坤”二字,又似乎又被意会成为“男女”了!

    不云也罢,古人也是有趣呀,在给我们创造无尽文明的时候,在也无形之中,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让人费解的弊端来了,别的不说,单就这“乾坤”二字,清风就已经被折磨得晕晕乎乎,头脑沉昏了,但我也确切地明白了,婚字为什么是女字旁,而不是男字旁,再加一个“昏”字了,毕竟,男人若是昏了头,也只能一切如此而已,女的昏了头,就会想着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这也就是为什么当今社会单身的男士越来越多,而好女总是不愁嫁的缘故吧,除非那些眼光十分清高的“剩女”了,对此,清风也只能是唏嘘一声了,真是异哉!!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5-10-27 16:0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清风剑客 于 2015-11-24 16:12 编辑

              我之婚姻观
   



                   (四)




    古人也着实有趣,“男女”似乎很是平常不过,普天之下,处处皆是,有谚语云:“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男女到处都是”,其意也很是容易理解,男女在这个世间,真可谓是一抓一大把,然而,说起男女,可是,如果非要说男女平常,其实也并不尽然,男女之间,情事繁杂,说不平常,却又难断,唉,不说也罢,我也是越说越糊涂了,所谓“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

    也许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醉后才能真正地感受到情事之真吧,我也在一刹那间,深切地明白了圣西门的苦恼所在了,他说的那一句经典语录: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这不亦是我之真实写照么?对于古人,我也不想再过多地深究一些什么,只是觉得,有的时候,这些古人也是幼稚得可爱,这也可能就是我的幼稚之处了!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明月万古依旧,而人类却一直都在世代更替,今人只能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了” ,世事斯须变幻,如白云苍狗一般倏忽即逝,而令我感到颇为费解的是,“乾坤”,“阴阳”,“雌雄”,“鸳鸯”,“凤凰”等等,仿佛都是成双成对出现的样子,那么问题来了,这以上所列的五个词语之中,前四个我都能够理解得来,唯独这“凤凰”二字,仔细地推敲起来,却也十分有趣!

    昔时,我又听有人云“凤凰”者,亦作“凤皇”,在古代传说之中,凤凰被称作是百鸟之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总称为凤凰,亦称为丹鸟、火鸟、威凤等,凤凰在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化中,常用来象征祥瑞,比如说凤凰齐飞,就是吉祥和谐的象征,自古以来,凤凰也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

    《禽经》云∶雄凤雌凰,亦曰瑞 。凤凰 者,百鸟偃伏也。羽虫三百六十,凤为之长,故从鸟从凡。凡,总也。凰者,美也,大也。《说文》又云:“凤,神鸟也。凤之象也,鸿前、鳞后、蛇颈、鱼尾、鹳嗓鸳思,龙纹、龟背、燕颌、鸡喙。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风穴,见则天下大安宁。凤从鸟,凡声。凤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 凤凰和龙的形象一样,愈往后愈复杂,据《尔雅•释鸟》所记载,中国的凤凰形体为鸿头、麟背、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龟躯、燕子下巴、鸡嘴,身如鸳鸯,翅似大鹏,腿如仙鹤,高六尺许,是多种鸟禽集合而成的一种神物。

    “凤”和“凰”在神话中原指两种不同的神鸟,凤是风鸟,凰则是光鸟,后世人通常将凤和凰解释为雌雄不同的同一种鸟。凤和凰不是任何现实中存在的鸟类的别称或化身,是因为有了“凤凰”这个概念以后,人们才试图从现实中找到一些鸟的形象,去附和、实体化这种并不存在于现实之中的凤凰。凤凰和龙一样,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是古人幻想的神鸟,与龙同为汉族民族的图腾,类似的传说也见于其他东亚国家的历史中。自秦汉以来,龙逐渐成为帝王的象征,帝后妃嫔们开始称凤比凤,凤凰的形象逐渐雌雄不分,整体被“雌”化。

    汉代还流传一个凤求凰的故事:西汉辞赋作家文学家司马相如,少年家贫。有一次到四川临邛寻访好友县令王吉,时有当地首富卓王孙邀去饮酒,无意中发现卓王孙家发现其寡居的年轻女儿,名叫卓文君。司马相如对卓文君一见钟情,在卓王孙的宴会上当众弹奏琴曲《凤求凰》,唱起“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表示爱慕之情。卓文君听了十分感动,卓文君在宴会厅窗外觑见司马相如容貌英俊,才华洋溢,于是连夜便随司马相如私奔,后结成夫妇。

    “凤求凰”一词,比喻男女相爱男子追求女子,也象征对美满幸福的姻缘向往和歌颂。从此用来喻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大概是由于这些优美动人的故事传说,在装饰纹样上便出现了“吹笙舞凤”、“吹箫引凤”、“鸾凤和鸣”、“鹤飞凤舞”、“百鸟朝凤”“龙凤呈祥”等一系列寓意吉祥的图案。凤纹形象已不再那么神秘朦胧和似是而非了,凤鸟图案已成为一种清新、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逐渐发展为民族装饰艺术的代表和象征之一。

    由上观之,凤与凰才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因为“凤为雄,凰为雌”,而我对于这样的解释一直都是耿耿于怀的,甚至,在看到这样的结论之后,我都傻不拉饥的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也总是能够听到“龙凤呈祥”,“人中龙凤”等词汇, 南朝梁代的刘勰在其《文心雕龙•原道》中也描述道:“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龙凤也可指古代帝王的相貌,如《新唐书》中关于唐太宗的相貌描写,就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两句。

    龙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为百鳞之长。常用来象征祥瑞,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龙的形象最基本的特点是“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说文解字》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与凤凰一样,龙也是多种动物集合而成的一种神物。龙作为中国古人对多种动物和天象融合创造的一种神物,实质是祖先对自然力的神化和升华。人们普遍认为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具有强大能力的精神象征,是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标志,是信仰载体和民族团结的情感纽带。

    我们也都知道“龙凤戏珠”所为何物,君不见殿堂之上,香气氤氲,黼鮁光生,檐上被人们附会而成的龙凤,正对着一颗宛若是玳瑁砗磲的珍珠怒目圆睁么?哦,我知道了,龙十分地霸道,是管是否异类,反正龙一定是爱上了凰,然而凰妹妹却怎么也无法忘却旧情人凤,又割舍不了龙,所以凰妹妹出了一个下策,让龙和凤去争抢一颗可能是能够让其成仙得道一般奉为至宝的珍珠,谁抢到了,凰就与谁成个家,您也可以看出,那檐上的龙凤不都是干瞪着眼睛,一副欲罢不能的样子么?

    凤凰和龙一样,在历史上、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存在的,它是人类想象出来的,是人与神之间的一座桥梁。人类借助于龙、凤,沟通和大自然的联系。凤凰是原始社会的人类对神灵的虔诚、崇仰、顶礼膜拜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神性的动物。但是现在呢?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凤就是凤凰,这个连三岁的小衙子都晓得,但是我就不知所云了,这也是我需要在此有意探讨的一个节点:在中国古代,九王至尊,皇权至上的天子为龙,贞敏贤淑,端庄典雅的皇后为凤,我就奇了怪了,这龙与凤是八杆子都打不到一起的两个物种,怎么就成了一对呢?

    君不见,龙为渊底之物,遍身鳞片,好吞云吐雾,兴风作浪,翻云覆雨,在中国古代各大神魔小说之中,一般都会有四海龙王一说,甚至还有其特定的名字,只是我也不明白,为何这久居深海龙宫的百鳞之长,为何都是“敖”姓,譬如在中国四大名著《西游记》中,四海龙王是奉玉帝之命管理海洋的四个神仙,弟兄四个中东海龙王敖广为大,其次是南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西海龙王敖闰。龙王为道教神祇之一,源于古代龙神崇拜和海神信仰。因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四海龙王的职责是管理海洋中的生灵,在人间司风管雨,统帅无数虾兵蟹将,因此在水旱灾多的地区常被崇拜。大海龙王共有四位,掌管四方之海,称四海龙王。小的龙王可以存在于一切水域中,龙王形像多是龙头人身。

    而凤又为何物?说得粗俗一点,凤不过人类想像之中一鸟而已,而且还不是什么高尚尊贵的鸟,只是一只凡鸟,凤通常都是遍身羽毛,其彩翎尤为漂亮,光耀夺目,还有着像鹰一样的喙,民间就有一道广为流传的名菜,唤作“凤爪”,与泡椒在一起腌着吃,味道最是美妙。还有流行于中国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的民间乐曲《百鸟朝凤》,以唢呐独奏为引题,兼以其他民族乐器配之,模仿各类鸟儿的啼鸣之声,以热情欢快的旋律与百鸟和鸣之声,表现了生气勃勃的大自然景象,闻听此曲,真是如同走进了大自然一般,怎一个清爽了得!

但是我所不明白的,也许是许多人也不能够真正地弄明白的,这一鳞一羽两类动物,如何能够般配呢?倘若真是如此和话,那么宇宙之间的五虫“蠃鳞毛羽昆”,可以正大光明地相互通婚了,岂有此理,简直就是一派胡言,若果然如此,那么天下之间,岂不是又是一番大乱的了?在中国的古籍《大戴礼记·易本命》里记载道:“故曰: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 有蠃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此乾坤之美类,禽兽万物之数也。”

这里所说的五虫,也就是蠃、鳞、毛、羽、昆,蠃虫指的是裸虫,也即是无毛无甲等类,例如螺、蚯蚓、蛙等,毋庸置疑,人为蠃虫之长,鳞虫指的是水族、蛇等有鳞动物,还包括有翅的昆虫,龙为鳞虫之长,毛虫指的是走兽,而麒麟为毛虫之首,羽虫指的是飞禽,凤凰为飞禽之首,还有昆虫,也就是介虫或者甲虫,指有甲壳的虫类及水族,如贝类、螃蟹、龟等,灵龟为介虫之长,话又说回来,这鳞虫之长的龙,与飞禽之首的凤凰,如何又能够突破这世俗的一切观念,最终走到一起的?
    凤的拆字,即为“凡鸟”,借指庸才。 南朝时期宋代的刘义庆在其 《世说新语·简傲》一章里,就描述了这样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 嵇康与吕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驾。 安后来,值康 不在, 喜出户延之,不入。题门上作“凤”字而去。 喜不觉,犹以为忻。故作“凤”字,凡鸟也。”按《说文解字》析:“凤,神鸟也,从鸟,凡声。”拆开来就是“凡鸟”,这是吕安对嵇喜的讽刺。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在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一诗中写道:“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

三国时,当时号称为“竹林七贤”的其中一位,也是魏国的文学家嵇康同吕安是好朋友。有一次吕安特意来拜访嵇康,准备两个人叙酒畅谈,恰巧嵇康又不在家,嵇康的哥哥嵇喜便出来迎接了他,吕安不愿意进去,斯人也是不言不语,不声不响地挥毫而就,便在门上题写了一个“凤”字就转身走了,嵇喜见到这样的题字,心下很是高兴,以为吕安是夸奖他,竟从此便自作鸟中之王,人中之凤,后来嵇康回来,见其兄依然沾沾自喜不已,遂问嵇喜何故如此开怀,嵇喜如实告之,嵇康一语道破天机, “凤”者,莫过于“凡鸟”也,吕安意思是说嵇喜只是个平庸的人,又有何喜之为,嵇喜闻此羞赧万分,一时之间竟不能自已,唉,没文化真是可怕呀!

    诸位见否,都云凤为百鸟之王,也莫过于凡鸟一只,可能连一个小小的,如黑泥鳅一般的蝙蝠,也不见得就能够把凤凰放在眼里。明末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笑府》里,就曾经记载过这样一篇短小精悍的故事:“凤凰寿,百鸟朝贺。唯蝙蝠不至。凤凰责之曰:“汝居吾下,何如此倨傲?”蝙蝠曰:“吾有足,属兽,何为贺汝?”一日,麒麟生诞,蝙蝠亦不至。麒亦责之。蝙曰:“吾有翼,能飞,属禽,何为贺欤?”继而,凤凰与麒麟相会,语及蝙蝠之事,相与慨叹曰:“今世风恶薄,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徒,实无奈他何!”

而龙的命运也其实是好不了哪儿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只有贵为九五至尊的皇帝佬儿,才敢自称是龙子,其余人等,若是在家中私藏与龙有关的信物,除非不被查处,否则,必定会“斩立决”,在金镛先生的《鹿鼎记》中,便有着这样的事例:康熙八岁登基,而朝廷内鳌拜专权,今日杀文,明日杀武,吓得索尼告老还乡,遏必隆胆小怕事,俯首听令,四个辅政大臣中,只有苏克萨哈是个大大的忠臣,见鳌拜专横独断,欺侮皇上,常常据理力争,被鳌拜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发誓要杀死苏克萨哈,再谋皇位。后来鳌拜终于借故杀了苏克萨哈,他见康熙不但无所表示,而且还亲自邀自己入宫下棋,更不把他看在眼里。他毫无戒备,连侍从也没带,就直奔后宫。

后宫门前,康熙正和韦小宝等一帮小太监训练,他看见鳌拜远远走来,就暗地里和小太监们吩咐道:“一会那个老鳌拜到此,我一声令下,你们就拉胳膊拽腿地一上,把他捆倒在地,此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韦小宝等十几个小太监见鳌拜一到跟前,便不等康熙下令,一阵地蜂拥而上,就将鳌拜捆起来,撩倒在地上了。后来韦小宝奉命给鳌拜抄家,竟然在其府邸发现了绣有龙纹图案的黄袍,看来这逆贼鳌拜果有谋反之心!

    说了这么多,我无非就是想要证明一件事,那就是只有古代的皇帝,才有权利使用“龙”的称号,而如今,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骄傲地向世界宣布,说自己是“龙的传人”,这真的赶上了一个辉煌美好的新时代呀,而在我的印象之中,关于龙的谜语,好像也就是“一棍子打弯狗腿”,这个其实也是很容易的,狗即“犬”也,一棍子把“犬”腿给打弯了,不是“龙”字,还是什么?

    我又想起一个笑话,出自于《笑林广记·僧道部·问秃》原文如下:一秀才问僧人曰:“秃字如何写?”僧曰: “不过秀才的尾巴弯过来就是了。”有个秀才想取笑和尚,就问其秃字怎么写,和尚心下大怒,却又不动声色地回敬道:“只不过是把秀才的屁股扭翻过来就是了。”大妙!

    我所以这般地妄自菲薄,狷狂自大,并非是有意地要去反对这数千年以来中华民族传统的图腾崇拜,只不过总体而言,我未免感到有一些失望罢了,我也不知道究竟是何痴人,竟然会如此地“乱点鸳鸯谱”,将龙与凤都般配在了一起,且在中华传播扩散了四五千年,甚至贯穿于整个的封建社会。不过,也许只是我误解了,人们不也是常说的一句:“龙配龙凤配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在我的理解意思里,门当户对也是十分重要的,什么样身份地位的人,就和什么样身份地位的人交往,这是一种门第观念吧!

    一日,吾又乱翻野史,偶然看到这样的一段文字,明代的徐应秋在其《玉芝堂谈荟》中所云:“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 这里所描述的“九”,可能为民间流传的虚数,个别流传的名称也有差异,但是龙生九子,各不相同的古代传说,却总是能够被我们听到:一龙所生的九条小龙,往往形状性格各异,龙生九子后来也多用来比喻同胞兄弟的良莠不齐。

    传说明孝宗因弄不清九子的名字,就令中管去问内阁。当时的内阁大学士李东阳,接到皇帝的“御书小帖”,下问“龙生九子名目”,仿佛记得少年时曾在“杂书中”见过,但仓促之间又答不上来,就问编修罗玘,罗玘说曾听老师说过,只记得其中五六个名目;于是又问吏部刘绩。刘绩说家中有一本旧册子,“册面上备录此语”,取来一看上面果然记有“九子”之名,但却未记出自何书,无从查考。皇帝的垂询不能拖延太久,李东阳无奈,只得凑合“据以复命”地回答。

    李东阳的门生杨慎曾听他老师谈过“龙生九子”的事情,很钦佩老师“不蔽下臣之美”的“贤相之节”,便根据自己的印象记下了九子的名目说,并在其《升庵集》第八十一卷中这样记载道:“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二曰螭吻,形似兽,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叫吼,今钟上纽是也。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五曰饕餮,好饮食,故立于鼎盖。六曰趴蝮,性好水,故立于桥柱。七曰睚眦,性好杀,故立于刀环。八曰金猊,形似狮,性好烟火,故立于香炉。九曰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铺首。又有金吾,形似美人,首尾似鱼有两翼,其性通灵不寐,故用巡警。”

    杨慎所记的“九子名目”与李东阳有很大不同:一是在名目上,他去掉了囚牛和嘲风,增加了饕餮和椒图,并改“性好坐”的狻猊为“性好烟火”的金猊;二是在排列次序上,他把位列第八、九的螭吻提为第一、二;三是在龙子的形状上,增加、蒲牢、螭吻等的形体特征。杨慎是明代著名的学者,《明史》说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为明代第一,在当时知识界影响很大,因而后人论及“龙生九子”,多引述杨慎之说,而早于杨慎的李东阳之说反倒不为人知了。

    受皇帝和李东阳、杨慎的影响,“龙生九子”的故事便不胫而走,盛传一时。而且添枝加叶、愈传愈奇。如《五杂俎》卷九记言:“龙性淫,无所不交,故种独多耳”。龙“遇牝必交,如得牛则生麟,得豕则生象,得马则生龙驹,得雉则结卵成蛟”,“不特九种已也”; 《万历野获编》卷七中的一段文字更是离谱:且云其中一子名“吉,盖与鹿交,遗精而成,能壮阳治阴痿”等等。至此我们可以知道“龙生九子”原无其说,只是因明孝宗提问“九子名目”,由大臣们拼凑出来的“假货”,但因出自名人之手,其后又经许多名人传播,名人效应使它弄假成真,逐步为人们所接受,最终成为一说了!

    确实,根据明代杨慎的《升庵集》中记载所云:龙生九子,皆不成龙,各有所好,其中从赑屃到狴犴,从饕餮到椒图,好像没有哪一个龙子身上是长着羽毛的,而从其外观上面,九个龙子,也无非就是似狮似虎似兽似兔的,甚至最后那个龙王的第九子椒图,长得模样俊俏,还似一个美人,而在性格方面,这些龙子也是或好水,好香火,好杀,好负重,好观望的,也好像是没有哪一个是能够展翅翱翔的,唉,说了这么多,也可以看出,此九子也并非是龙凤所生,再说了,凤也是雄性的动物,龙与凤在一起,也根本就连蛋都无法生出一个来,但是,龙的九子,也绝对不是龙与凰所生,虽然龙性很是淫邪,无所不交的,但杂交就有研究的意思了!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10-27 16:09 |只看该作者
我之婚姻观
   



                   (五)

补充内容 (2016-1-7 13:01):
我之婚姻观


                 (五)



    作为中国古典神魔小说的集大成者,吴承恩在他的《西游记》中,塑造了大量的龙王形象。《西游记》全书共计一百回,其中集中出现了龙王形象描写的就多达十七回,其他关涉龙王的章节就更多了。《西游记》中所描写的龙王形象丰满生动、品类各异且分布广泛。按照其所处的地域划分,有海龙王、河龙王、潭龙王、井龙王等不一而足。

    举凡《西游记》一书,“四海五湖,八河四渎,三江九派”皆有龙王,,真可谓有水泊处便有龙王。这大量的龙王形象,从总体上看乃是以“善”的面貌出现,在其与人和神的关系上也是和谐可亲的。这些龙王形象对《西游记》的情节主线,即取经事业而言,往往起到了辅助作用,不断地推动着唐僧师徒取经脚步的前进。

    以《西游记》中频频出现的东南西北四海龙王为例。小说中的四海龙王往往充当了唐僧师徒的协助者和护卫者。取经路上磨难重重,每当孙悟空无力应付时,便会向各路神祗求救,而经常的求助对象有两个:一个是观音,一个便是四海龙王。尽管在孙悟空未加入取经班子之前,曾经因强索兵器披挂与龙王有过过节,然而当成为取经骨干的孙悟空需要他们帮助的时候,四海龙王则不念旧恶,随传随到,尽心竭力,十分友好。

    若以为四海龙王是惧于取经事业有如来这个大后台而不得不屡屡帮忙,未免流于偏颇肤浅。实际上,龙王们对孙悟空的帮忙的确是诚心诚意的,这一点从书中第14回的“龙王解图”可见一斑。孙悟空在刚拜唐僧为师后因打死了几个剪径的毛贼被唐僧训斥,便使性子离唐僧而去。当他将此事告诉了东海龙王后,东海龙王对其做了一番高明的思想工作,倘若龙王为了自己的私利,他大可不必费此唇舌,而孙悟空若不加入取经队伍,龙王也许会少了许多奔波劳碌之苦。由此可见,龙王对孙悟空的相劝相助,的确是出于一片赤诚之心。

    另外,由于“解画相劝”这类事例的出现,使得《西游记》中的龙王形象不仅停留于乐于助困的侠者形象,更提升为一种有胆有识、智慧明达、积极进取的儒者形象,这样的龙王形象在过去乃至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都是不多见的。当然,在《西游记》所描写的众多龙王形象中,也有两个“特例”。一个是大唐长安城外的泾河龙王,一个是祭赛国乱石山碧波潭的万圣龙王。但总体看来,《西游记》中的龙王形象与人神的关系都是比较和谐的,这种大量出现的良善而友好的龙王形象在明清小说之中亦是颇有代表性的。究其内涵与成因,除了其他方面的影响,更在于明清时期的龙信仰与龙王崇拜的空前兴盛。

   《西游记》中良善而友好的龙王形象的大量出现集中体现了明清时期的龙文化与龙崇拜。“龙”是中国人最为熟稔的概念之一。它是华夏先民幻想的产物。究其原型,或以为是“蛇”,或以为是“鳄”,……说法种种,莫衷一是。这种身份的变化莫测恰恰反映了龙在中国人心目中神秘而高贵的形象。从远古社会中对某些爬行类动物的物灵崇拜,中国社会逐渐形成了根基深厚的龙崇拜。那能够上天入地且与水关系密切的龙也就成为了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中国社会普遍尊崇的吉祥物与保护神。虽然自上古以来,中国文化典籍中便不乏关于“龙”的记载,然而将龙称之为“龙王”,却是佛教传入中土以后才逐渐流行起来的。

    魏晋以来,佛教经典大量输入我国。在这些佛经之中便记载着许多龙王及其家族、处所等事迹,而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便是龙王可以祈雨求雨的说法。而关于僧人向龙王祈雨灵验的事迹以及龙王司雨的记载亦不鲜见。如梁代《高僧传》中就载有庐山慧远在旱年“诣池侧读《海龙王经》,忽有巨蛇从池上空,须臾大雨。”

    事实上,唐宋时虽不乏统治者将龙封敕、祭祀的记载,但龙王信仰在当时只是中国人复杂的水神(雨神)崇拜中的一种,还没有取得压倒其他信仰的绝对的优势地位。除了信奉龙王,当时所崇拜的水神还包括江河湖泊、雷电、虹霓、风伯雨师等。

    明清两代,一直将河工、水运看作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对以龙王为代表的河神、海神的祭祀与崇奉也被认为是水运畅通、防御灾患的必要保障。加之“龙”与帝王之间本就存在着由来已久的渊源关系,统治者封龙、祭龙也就含有神化君权、巩固统治的用意。因此,明清以来,高度的中央集权也促使龙王信仰因帝王皇权的加强而不断强化。这样一来,经过魏晋唐宋的长期酝酿,龙王信仰终于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官方大加封诰,民间淫祀不绝,龙王信仰蔚为大观。大江南北,河海湖泊,溪泉潭井,处处皆有理水司雨的龙王驻守,这正如《西游记》中所描写的一样。而正是由于明清时期龙王信仰的空前兴盛,因而在《西游记》等明清小说之中才出现了大量的龙王形象。

   中国人对于“龙”的崇拜,根植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它与农耕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有着密切关系,并与中国封建等级社会的皇权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佛教传入中土之后,龙崇拜又藉着龙王信仰的不断本土化而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在官方和民间都达到鼎盛。官方的龙崇拜隆重而肃穆,并形成了一整套规范的祭祀礼制,体现出封建等级制度的威严;民间的龙崇拜则充满人间烟火气息,在形式活泼多样的同时亦不失虔诚。龙与龙王家族不断衍化,其谱系亦显得杂乱而庞大,反映出神灵世俗化的倾向。

   《西游记》中的龙王形态各异且有着种种联系,在和蔼可亲之中亦不失庄重,严肃之中又不乏明达通脱,体现了官方龙崇拜与民间龙崇拜的有机结合。总之,《西游记》中大量出现的龙王群像,集中反映了明清时期龙崇拜的兴盛,而与此同时,作为流布广泛、妇孺皆知的小说名著,《西游记》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中国的龙王信仰与龙崇拜。中华民族的龙崇拜与龙文化正如长江、黄河,虽然内涵丰富,斑斓多端,泥沙俱下,但却永远奔腾不息,代代承传。
   遍阅《西游记》一书,虽然“龙母”这个角色着墨并非太多,但仔细观之,或有几分人的模样,这不禁让我也感到有一些疑问,难道龙生九子之中,也有几个是龙王与人交配之后所生?若果然如此的话,那么这也很容易就解释了一桩事情,怪不得从古至今,凡我华夏子孙后辈,众人皆大呼自己为龙的传人咧!

   广东《德庆州志·卷五》有:"龙母神生于周秦之世,载《南汉春秋》志乘庙原碑,斑斑可考。"的记述。德庆县悦城龙母庙的《孝通祖庙旧志》写得更加具体:" 敕封护国通天惠济显德龙母娘娘,温氏,晋康郡程溪人也。其先广西藤县人,父天瑞,宦游南海,娶悦城程溪梁氏,遂家焉。生三女,龙母,其仲也,生于楚怀王辛末之五月初八。"

   目前,国内最为其名的龙母神庙,莫过于肇庆市德庆县悦城龙母祖庙,龙母祖庙位于悦城镇五龙山下,悦城河与西江交汇处,秦汉期间兴建。历代相传悦城龙母乐善好施,能 消灾解难,一千多年来香火不断,尤其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一到初八的龙母诞期,来朝拜的人更是人山人海,数 以万计,香港来的人也不在少数,成为一大奇观。
   
    所以,这就更加地证实了,龙母其实原本就是脱胎于民间的凡人,当然了,在中国的传统故事中,龙母一定是由于某种缘由,而成了龙的抚养者,广西梧州的地方志《藤县志·卷六》,亦对龙母的出生之地、生活之地等作出了更精确的考证:“按龙母赢秦祖龙时之神也。温姓或曰蒲姓,今考粤东肇庆府旧志及悦城孝通祖庙旧志……父天瑞娶悦城梁氏,生三女,龙母其仲也……随其母至悦城,心喜其地,欲以为安厝所。因熟记之,及归于溪也,得石卵,剖之出五物,如守宫状,喜水,母豢渐长,放之江遂去,越数年,鳞甲辉煌,复来见母,母知龙子之远迎也。别其父母曰:儿当乘龙至悦城,遂跨龙,薄暮抵江口……”龙母仙逝后,"立庙祀,极显应,故至今香火独盛云。"

    昔时读明清古典小说,及至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四十回《旌阳宫铁树镇妖》中,孽龙被许真君一路追赶,最后逃跑无计,先是赘入一富家当中,这富家老翁也是爱才之人,便聘其做了授书的先生,没想到不久之后,却又偏教真君识破,后孽龙精砚池变去,又化为美少男子,取名慎郎,逃往长沙府。闻知刺史贾玉家生有一女,极有姿色。孽龙具明珠数斛,遂来结拜刺史贾玉,贾玉再三推拒,慎郎献之甚切,使君不得已而受之。

    留住数日,使君见慎郎礼貌谦恭,丰姿美丽。琴棋书画,件件皆能;弓矢干戈,般般惯熟。遂欲以女妻之。慎郎鞠躬致谢,复将珍宝厚贿使君亲信之人,悉皆称赞慎郎之德。使君乃择吉日,将其女与慎郎成亲,不在话下。贾玉将自家的千金小姐下嫁于他,两人如期婚配,然而却生下了几个不成人样的怪胎来,这一点,想必众人也是知晓的,若龙母真个是良家女子,那情理上倒也还说得通的,

    但是,随后不久,我又偶然翻阅了另一本清代无垢道人撰写的《八仙得道传》,这其中分明就记载着:“火龙”,“缥缈”两位得道的高人,还十分巧意地将两只龙配在一起,这两龙本为雌雄,一在四川的灌口,一在江浙一带的钱塘江,上面也说过龙生九子,各不成龙的事情,这就真的是教人为难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两龙原本都是孝子贤女所变,所以做了民众的典范,其实也是无可厚非的,都说龙是威严勇猛的,可能是这龙母不愿意总是装作一副威风凛凛的样子,而是想要一副母仪天下的尊容,于是又幻化成了人的模样了吧,抑或是龙母头上也根本就没有犄角,譬如母鸡之额没有凤冠一样的吧,这些不谈也罢,要怪就怪那些老朽总是在那里空口枉自陈,净在一旁胡说八道了吧,总是不断地在说一些龙凤呈祥,一派和美的话,可能也只是为了让那些总是沾沾自喜地以为自己是龙的传人的“龙子”们开心而已,历史也总是惊人地相似,然而,这些人却又将十分简单的问题给复杂化了,于是,便有了许多让我们也感到十分困惑与不解的东西!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5-10-27 16:10 |只看该作者

我之婚姻观
   



                   (六)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5-10-27 16:18 |只看该作者
这原是一昏,变成婚,就成女昏了.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5-10-27 17:00 |只看该作者
貌似感慨很多呢,坐等更新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5-10-27 17:01 |只看该作者
就第一部分来看,旁征博引滴,感觉对诗词很熟悉呢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5-10-27 20:25 |只看该作者
静待下文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5-10-27 22:22 |只看该作者
三十岁就开始整六十岁才能整明白的事,楼主是大明白人啊。
佩服佩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5-10-27 23:27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飞梅弄晚 发表于 2015-10-27 22:22
三十岁就开始整六十岁才能整明白的事,楼主是大明白人啊。
佩服佩服。

整不明白六十岁接着整呗。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5-10-27 23:40 |只看该作者
我是来打酱油的 发表于 2015-10-27 23:27
整不明白六十岁接着整呗。

活到老学到老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5-10-28 14:31 |只看该作者
子曰,婚姻嘛就是想开想通的问题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5-10-28 17:35 |只看该作者
飞梅弄晚 发表于 2015-10-27 22:22
三十岁就开始整六十岁才能整明白的事,楼主是大明白人啊。
佩服佩服。

岂敢,岂敢,不过一些牢骚之辞~~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5-10-30 21:15 |只看该作者
顶!

看来剑客对杂谈的待客之道有点不适应,怎么没有下文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5-10-31 11:23 |只看该作者
清风剑客 发表于 2015-10-27 16:05
我之婚姻观

                  (二)

一(雌雄同体无性繁殖)生二(雌雄交媾有性繁殖),二(男女同枕共欢造人)生三(哇,无数娃),三(娃们再欢)生万物也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5-10-31 11:26 |只看该作者

女不昏,男难娶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5-11-24 16:16 |只看该作者
最近看《琅琊榜》,好像在第二十几集的时候,我听到里面的般若对王爷说“龙生九子,各不相同”。拜托,这样的说法,其实到了明代才有的哦~~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6-1-6 21:1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清风剑客 于 2016-1-6 21:18 编辑

               我之婚姻观


                 (五)




    作为中国古典神魔小说的集大成者,吴承恩在他的《西游记》中,塑造了大量的龙王形象。《西游记》全书共计一百回,其中集中出现了龙王形象描写的就多达十七回,其他关涉龙王的章节就更多了。《西游记》中所描写的龙王形象丰满生动、品类各异且分布广泛。按照其所处的地域划分,有海龙王、河龙王、潭龙王、井龙王等不一而足。

    举凡《西游记》一书,“四海五湖,八河四渎,三江九派”皆有龙王,,真可谓有水泊处便有龙王。这大量的龙王形象,从总体上看乃是以“善”的面貌出现,在其与人和神的关系上也是和谐可亲的。这些龙王形象对《西游记》的情节主线,即取经事业而言,往往起到了辅助作用,不断地推动着唐僧师徒取经脚步的前进。

    以《西游记》中频频出现的东南西北四海龙王为例。小说中的四海龙王往往充当了唐僧师徒的协助者和护卫者。取经路上磨难重重,每当孙悟空无力应付时,便会向各路神祗求救,而经常的求助对象有两个:一个是观音,一个便是四海龙王。尽管在孙悟空未加入取经班子之前,曾经因强索兵器披挂与龙王有过过节,然而当成为取经骨干的孙悟空需要他们帮助的时候,四海龙王则不念旧恶,随传随到,尽心竭力,十分友好。

    若以为四海龙王是惧于取经事业有如来这个大后台而不得不屡屡帮忙,未免流于偏颇肤浅。实际上,龙王们对孙悟空的帮忙的确是诚心诚意的,这一点从书中第14回的“龙王解图”可见一斑。孙悟空在刚拜唐僧为师后因打死了几个剪径的毛贼被唐僧训斥,便使性子离唐僧而去。当他将此事告诉了东海龙王后,东海龙王对其做了一番高明的思想工作,倘若龙王为了自己的私利,他大可不必费此唇舌,而孙悟空若不加入取经队伍,龙王也许会少了许多奔波劳碌之苦。由此可见,龙王对孙悟空的相劝相助,的确是出于一片赤诚之心。

    另外,由于“解画相劝”这类事例的出现,使得《西游记》中的龙王形象不仅停留于乐于助困的侠者形象,更提升为一种有胆有识、智慧明达、积极进取的儒者形象,这样的龙王形象在过去乃至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都是不多见的。当然,在《西游记》所描写的众多龙王形象中,也有两个“特例”。一个是大唐长安城外的泾河龙王,一个是祭赛国乱石山碧波潭的万圣龙王。但总体看来,《西游记》中的龙王形象与人神的关系都是比较和谐的,这种大量出现的良善而友好的龙王形象在明清小说之中亦是颇有代表性的。究其内涵与成因,除了其他方面的影响,更在于明清时期的龙信仰与龙王崇拜的空前兴盛。

   《西游记》中良善而友好的龙王形象的大量出现集中体现了明清时期的龙文化与龙崇拜。“龙”是中国人最为熟稔的概念之一。它是华夏先民幻想的产物。究其原型,或以为是“蛇”,或以为是“鳄”,……说法种种,莫衷一是。这种身份的变化莫测恰恰反映了龙在中国人心目中神秘而高贵的形象。从远古社会中对某些爬行类动物的物灵崇拜,中国社会逐渐形成了根基深厚的龙崇拜。那能够上天入地且与水关系密切的龙也就成为了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中国社会普遍尊崇的吉祥物与保护神。虽然自上古以来,中国文化典籍中便不乏关于“龙”的记载,然而将龙称之为“龙王”,却是佛教传入中土以后才逐渐流行起来的。

    魏晋以来,佛教经典大量输入我国。在这些佛经之中便记载着许多龙王及其家族、处所等事迹,而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便是龙王可以祈雨求雨的说法。而关于僧人向龙王祈雨灵验的事迹以及龙王司雨的记载亦不鲜见。如梁代《高僧传》中就载有庐山慧远在旱年“诣池侧读《海龙王经》,忽有巨蛇从池上空,须臾大雨。”

    事实上,唐宋时虽不乏统治者将龙封敕、祭祀的记载,但龙王信仰在当时只是中国人复杂的水神(雨神)崇拜中的一种,还没有取得压倒其他信仰的绝对的优势地位。除了信奉龙王,当时所崇拜的水神还包括江河湖泊、雷电、虹霓、风伯雨师等。

    明清两代,一直将河工、水运看作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对以龙王为代表的河神、海神的祭祀与崇奉也被认为是水运畅通、防御灾患的必要保障。加之“龙”与帝王之间本就存在着由来已久的渊源关系,统治者封龙、祭龙也就含有神化君权、巩固统治的用意。因此,明清以来,高度的中央集权也促使龙王信仰因帝王皇权的加强而不断强化。这样一来,经过魏晋唐宋的长期酝酿,龙王信仰终于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官方大加封诰,民间淫祀不绝,龙王信仰蔚为大观。大江南北,河海湖泊,溪泉潭井,处处皆有理水司雨的龙王驻守,这正如《西游记》中所描写的一样。而正是由于明清时期龙王信仰的空前兴盛,因而在《西游记》等明清小说之中才出现了大量的龙王形象。

   中国人对于“龙”的崇拜,根植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它与农耕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有着密切关系,并与中国封建等级社会的皇权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佛教传入中土之后,龙崇拜又藉着龙王信仰的不断本土化而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在官方和民间都达到鼎盛。官方的龙崇拜隆重而肃穆,并形成了一整套规范的祭祀礼制,体现出封建等级制度的威严;民间的龙崇拜则充满人间烟火气息,在形式活泼多样的同时亦不失虔诚。龙与龙王家族不断衍化,其谱系亦显得杂乱而庞大,反映出神灵世俗化的倾向。

   《西游记》中的龙王形态各异且有着种种联系,在和蔼可亲之中亦不失庄重,严肃之中又不乏明达通脱,体现了官方龙崇拜与民间龙崇拜的有机结合。总之,《西游记》中大量出现的龙王群像,集中反映了明清时期龙崇拜的兴盛,而与此同时,作为流布广泛、妇孺皆知的小说名著,《西游记》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中国的龙王信仰与龙崇拜。中华民族的龙崇拜与龙文化正如长江、黄河,虽然内涵丰富,斑斓多端,泥沙俱下,但却永远奔腾不息,代代承传。

   遍阅《西游记》一书,虽然“龙母”这个角色着墨并非太多,但仔细观之,或有几分人的模样,这不禁让我也感到有一些疑问,难道龙生九子之中,也有几个是龙王与人交配之后所生?若果然如此的话,那么这也很容易就解释了一桩事情,怪不得从古至今,凡我华夏子孙后辈,众人皆大呼自己为龙的传人咧!


   广东《德庆州志·卷五》有:"龙母神生于周秦之世,载《南汉春秋》志乘庙原碑,斑斑可考。"的记述。德庆县悦城龙母庙的《孝通祖庙旧志》写得更加具体:" 敕封护国通天惠济显德龙母娘娘,温氏,晋康郡程溪人也。其先广西藤县人,父天瑞,宦游南海,娶悦城程溪梁氏,遂家焉。生三女,龙母,其仲也,生于楚怀王辛末之五月初八。"

   目前,国内最为其名的龙母神庙,莫过于肇庆市德庆县悦城龙母祖庙,龙母祖庙位于悦城镇五龙山下,悦城河与西江交汇处,秦汉期间兴建。历代相传悦城龙母乐善好施,能 消灾解难,一千多年来香火不断,尤其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一到初八的龙母诞期,来朝拜的人更是人山人海,数 以万计,香港来的人也不在少数,成为一大奇观。
   

    所以,这就更加地证实了,龙母其实原本就是脱胎于民间的凡人,当然了,在中国的传统故事中,龙母一定是由于某种缘由,而成了龙的抚养者,广西梧州的地方志《藤县志·卷六》,亦对龙母的出生之地、生活之地等作出了更精确的考证:“按龙母赢秦祖龙时之神也。温姓或曰蒲姓,今考粤东肇庆府旧志及悦城孝通祖庙旧志……父天瑞娶悦城梁氏,生三女,龙母其仲也……随其母至悦城,心喜其地,欲以为安厝所。因熟记之,及归于溪也,得石卵,剖之出五物,如守宫状,喜水,母豢渐长,放之江遂去,越数年,鳞甲辉煌,复来见母,母知龙子之远迎也。别其父母曰:儿当乘龙至悦城,遂跨龙,薄暮抵江口……”龙母仙逝后,"立庙祀,极显应,故至今香火独盛云。"

    昔时读明清古典小说,及至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四十回《旌阳宫铁树镇妖》中,孽龙被许真君一路追赶,最后逃跑无计,先是赘入一富家当中,这富家老翁也是爱才之人,便聘其做了授书的先生,没想到不久之后,却又偏教真君识破,后孽龙精砚池变去,又化为美少男子,取名慎郎,逃往长沙府。闻知刺史贾玉家生有一女,极有姿色。孽龙具明珠数斛,遂来结拜刺史贾玉,贾玉再三推拒,慎郎献之甚切,使君不得已而受之。

    留住数日,使君见慎郎礼貌谦恭,丰姿美丽。琴棋书画,件件皆能;弓矢干戈,般般惯熟。遂欲以女妻之。慎郎鞠躬致谢,复将珍宝厚贿使君亲信之人,悉皆称赞慎郎之德。使君乃择吉日,将其女与慎郎成亲,不在话下。贾玉将自家的千金小姐下嫁于他,两人如期婚配,然而却生下了几个不成人样的怪胎来,这一点,想必众人也是知晓的,若龙母真个是良家女子,那情理上倒也还说得通的,

    但是,随后不久,我又偶然翻阅了另一本清代无垢道人撰写的《八仙得道传》,这其中分明就记载着:“火龙”,“缥缈”两位得道的高人,还十分巧意地将两只龙配在一起,这两龙本为雌雄,一在四川的灌口,一在江浙一带的钱塘江,上面也说过龙生九子,各不成龙的事情,这就真的是教人为难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两龙原本都是孝子贤女所变,所以做了民众的典范,其实也是无可厚非的,都说龙是威严勇猛的,可能是这龙母不愿意总是装作一副威风凛凛的样子,而是想要一副母仪天下的尊容,于是又幻化成了人的模样了吧,抑或是龙母头上也根本就没有犄角,譬如母鸡之额没有凤冠一样的吧,这些不谈也罢,要怪就怪那些老朽总是在那里空口枉自陈,净在一旁胡说八道了吧,总是不断地在说一些龙凤呈祥,一派和美的话,可能也只是为了让那些总是沾沾自喜地以为自己是龙的传人的“龙子”们开心而已,历史也总是惊人地相似,然而,这些人却又将十分简单的问题给复杂化了,于是,便有了许多让我们也感到十分困惑与不解的东西!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16-1-7 14:0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清风剑客 于 2016-1-8 13:46 编辑

                我之婚姻观


               (六)






   又有一些无聊的历史学家引经据典,不辞千辛万苦,最后终于考证出一些古体字,譬如“幸”,“干”、甚至是“千”等字的甲骨文、楔形文,竟然会得出这些字体无一例外,最后的那一竖,实际是指代男子的生殖器,我隐忍不住好奇之心,观摩许久,也妄自地揣测了一番,发现竟也有两分相似,怪不得我常常在反映古代宫廷争宠上位的影视剧里,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一节,就是君王今天晚上要去翻哪一个王妃的牌子,某天子又要宠幸于哪一位嫔妃贵人呢。

   先来看一下这个“幸”字,这里面可就大有文章了呀,昔日我在高中读书,学习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中间有这么两句,让我心有感触:“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这里的意思用今天的普通话翻译出来,也是再怎么也浅显不过的了:“每一片肌肤,每一种容颜,都美丽娇媚得无以复加。宫妃们久久地站着,远远地探视,盼望着皇帝来临。有的宫女竟整整三十六年没能见到皇帝。”

   然而,让我们感到大跌眼镜的是,当然教授我的老先生非要曲解人意,强行让我们把这里“望而幸焉”之中的“幸”字,转承为“喜爱”的意思咧,但我就不明白了,若真个翻译成“喜爱”了,似乎总感觉有什么地方不对劲,朗读起来,也总是有那么一点拗口,这些宫里的妃子们,站在那里,等待着皇帝的“喜爱”,试问,这皇帝佬儿还能够用什么方式去喜爱呢?

   说白了,还不是那个啥的,当皇帝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还有后宫三千多佳丽的相互争风吃醋要去平息,哪个做皇帝的不是整天都忙得焦头烂额的,哪里有那么多闲情雅致的,与一些嫔妃们诗词曲赋地琴棋书画呢,好不容易翻了牌子见了面,那还啰嗦什么,抓紧时间,“临幸”一番,做一些“翻云覆雨”的快活事情再说,然而胳膊始终都是拧不过大腿的,教我的老先生非要这样差强人意地将“幸”字曲解为“喜爱”,便随他去吧!

   “幸”这个字的意思很多,原本是指颇为意外地得到成功或免去灾害,比如说幸运,侥幸,幸存或幸免于难,幸未成灾等,然而在古语中,这个字的本身意思就不怎么干净,古代帝王对身边人的宠爱叫做幸私;过分亲近的宠爱中做幸昵;宠爱得优待优待的叫做幸;而宠爱到了狎昵的地步,只能叫做幸嬖了。在汉代文学家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里有这么一句,看起来就让人感到霸气:“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这里的“幸”字,应该解释为“临幸”,就是古代帝王与嫔妃同宿的意思。

   曾经,有一个调查研究十分闹腾,某记者在街头随意采访路过群众,问人家什么是“幸福”,一位大爷调侃式地回答道:“老汉我姓曾,不姓福”,哈哈,还有一们大妈更搞笑,说是某记者一日无趣,便拿着话筒,扛起摄像机,又去街头采访去也,偶然路遇一位捡破烂的大妈,于是便笑容可掬地上前,语气十分亲切的问道:“大妈,您幸福吗?”

   老人装做听不懂的样子:啥?于是记者只好提又高了声音:您老人家幸福吗?大妈答道:我耳聋听不见,你大点声!记者只好对着大妈的耳朵声嘶力竭地吼道:您幸福吗?大妈还是若无所事地摇着头:听不清,再大声点!记者只能十分尴尬地无奈离去。老人抬起头,望着记者渐渐远去的背景,喃喃自语道:我去你姥爷个腿的,拎个破话筒满大街问俺什么是幸福? 我都快九十岁了,还在这里捡破烂,能他妈幸福吗?

    话又说回来,那么,什么叫做“幸福“呢?按照官方解释,幸福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那么问题来了,当今社会里,有几个人是真正幸福的?举个爪子给我看看好吧!还有一个词,也与“幸”有关,叫做“幸运”,是指有好的运气,也可指遇到了意外的好机会,但这样的机会,又岂能是人人可得呢?

   再简单地说一下这个“干”字,这本来只是一个普通的象形文字,本义为盾牌,依据甲骨文字形解释,“干”字象叉子一类的猎具、武器,本是用于进攻的,后来用于防御,晋代的诗人陶渊明在其《读山海经•其十》之中也曾经这样地描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可见,这个干字,与男人那玩艺儿也没有多大的关联呀,但是话又说回来,在中国式的骂人语录之中,“干”其实也并不是什么好字,更多类似于“操”这样低级晦涩的字眼,在《说文解字里》就十分明确地描述道:“干,犯也。”,噢,原来如此!

    一日百无聊赖,偶然翻阅象形会意字谱,得一“奸”字,其意也真是不言而喻了,中国方块字中,有许多的字体,一旦加了一个女字旁,其意思仿佛一瞬间就被无情地贬低了不少似的,比如“奴、婢、娼、妓、妖、妒、婊……”等,这难道真的是中国古代那些掌握权势的男性大人物们,对女性赤裸裸的歧视吗?毕竟在中国古代,人们把世界上所有的主要事物通过阴阳、五行和八卦区分开来,在这种区分中,男性为阳、为乾,女性为阴、为坤。无论是阳还是乾的含义都是力量、刚正和光明等的,而与阳相对的阴、坤的含义则相反的是柔弱、虚伪和阴暗等,这成为影响后来如何造字的重要因素,就连那个十分中性的“娘”字,到了今天,也有了新的涵意,比如说某个男子是什么“小娘泡”什么的!

    当然了,在中国汉字之中,带女字旁的字,也并不完全都是坏的意思,很多中国古典神话中的人物,比如“女娲、嫦娥”等,不都是以女字旁作为衬托的么?还有一些字,比如“嫣、娴、妙、婉、姝、媛……”等,其意思也是阳光明媚的,说起来,这还真是多亏当年有一位妙龄少女,历史上有一次著名的陈蔡绝粮事件,想必大多数的看官也曾听说过,话说孔子被困住走不动,而外面被兵给围住了,兵手上都拿着刀枪,随时只要一有闪失就要出人命的,官兵困住不让孔子他们走,他们可以吃的都吃完了,然后饿了七日,叫绝粮七日,恰巧这个时候,一位少女捧了一碗用鲍鱼和羊肉煨成的汤给老夫子喝,老夫子彼时肚中正是饥肠漉漉的,好不容易喝得如此美味的一碗汤,自然是立马就竖起了大拇指,对着姑娘交口称赞不已:“斯女子真好,此汤果然鲜美非常!”

    又云女子好,又云女子差的,这到底是何意呢?这也不是我之所言,无非是一些虚伪的学士与道学侍郎什么的故意编造的吧?有人说中国的汉字是先秦时期,一位叫做仓颉的人创作的,据《旬子·解蔽》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吕氏春秋》又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个代表人。众多史学家都认为,文字的出现,应与仓颉有关。那时制定历法需要文字记载,制定神谕也需要行文,因此,造字之势不可逆挡。

    至于为什么关于女字旁的字会有这样的两极分化,清风私下认为,可能是古时候造字的那些人都是“妻管严”,宦官,痛恨女性的人,或者造字的人群里,压根儿就没有女性呢,说起来也很正常,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女性一般都是处于受压迫的从属地位,造字这样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活,哪里又能够轮得上女性去打理的呢?

   也有人说孔夫子本人也是造过字的,比如说上文提到的“好”字、“鲜”字,但孔夫子也曾经大发言论,在《论语·阳货》之中,子曾经曰道:“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明摆着的话,我也就不必在此断章取义了,但是话又迂回过来,因 《论语》中“女”多同于“汝”,译为你或你们,而“子”译为学生或弟子,为了彰显我中华民族的礼仪风范,这段话应该解译为:只有你们几个学生和小人一样难以教养,教给你们浅近的知识就不谦逊,教给你们深远的知识就埋怨。

    其实我们的孔老先生也是十分不容易的,虽然他此后几千年里,都是作为“万世师表”,受人景仰的,然而孔子也是命运多舛的,相传孔子本身乃是其父亲叔梁纥在秋社日那天,因为一时纵兴与一个平民少女颜氏在尼山之丘的穴洞中野合而孕的一个私生子。但在这次野合之后,叔梁纥似乎就再没有与颜氏见过面。《史记·正义》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故孔子少时只知母不知父,直到母死后方知其父是谁。及至成人,孔子的夫人很早就去世,没有了爱情的滋润也就罢了,后来长子鲤又先行一步离他而去,所以孔子经受了人生境地之中如此非人的遭遇与劫难,自然也是心下愤愤不平的了!

    到了近代,不知道怎么回事,也许是毛主席看不惯他吧,一场声势浩大的“批林批孔,打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又一次轰轰烈烈地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损失自然也是无比之惨重,当然啦,神马“打倒林彪孔老二”的运动,这些都是当年国家的重大时事,清风一介书生,自然也就不便多说一些什么了,还是“两眼不观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为大妙!


    不过话又说回来,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做下祸国殃民之事的女人也确实不在少数,古代学者在剖析我国历史时,曾列举"商惑妲己"、"周爱褒姒"、"汉嬖飞燕"、"唐溺杨妃"四大美女倾国案例。他们用商纣王、周幽王、汉成帝、唐玄宗四位君主分别被苏妲己、褒姒、赵飞燕、杨玉环美色迷惑,不爱江山爱美人,骄奢淫逸,最后导致国家灭亡的历史事件,来说明"女人是祸水",她们足以"倾国倾城"。


    在我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中,《大雅》和《小雅》篇分别有"哲夫成城,哲妇倾城";"赫赫宗周,褒姒灭之"的诗句。这就是讥讽周幽王宠幸绝代佳人褒姒,朝政荒废而亡国的真实故事。哲夫、哲妇,即明达、才智者。倾城,是指城邦覆灭。"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意思是"智慧的丈夫为城,智慧的妇人坏城",区区几个字,真让人细思恐极,正是应验了那一句话:“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征服男人”,看来,看江山容易,爱美人难呀!

    怪不得古代有一个词语专门用来形容相貌风姿绰约的美女,叫做“倾国倾城”, 此语的升华意义出自汉代时期乐府诗人李延年敬献给汉武帝的诗:"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这位佳人就是李延年的亲妹妹,只因 “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外,其表达的情感又是十分真挚,汉武帝闻此曲后,颇为心动,遂纳纳其妹为妃,即史上所称的"李夫人",李夫人进宫以后,因为其貌美如花,通音律,善歌舞,很受武帝宠爱,后因病重,武帝时常前往探望,而李夫人始终背对武帝,不以正面侍君,说是病颜憔悴,怕有损在武帝心中的美好形象,李夫人死后,武帝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对她怀念不已。


    这是多么难得的“红颜知己”,但是话又多说两句,成语里还有另一个词,叫做“红颜祸水”,这里的“红颜”,到底是“祸水”还是“知己”,清风也实在说不好,也许又是某些人的忌妒之辞吧,唉,管他那么多呢?美女谁人不爱呢?然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是没有过硬的资本,美女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求得的,再者,美女也确实不是你我高攀得起的,谁知道那一张张美丽娇柔的外表之下,隐藏的又是一颗怎样的内心呢?如此说来,清风我为了明哲保身,还是尽量与那些红颜们保持一定的距离为好。


    历史上“倾国倾城”的案例也确实不少,这首屈一指的,便是周朝的褒姒,那个荒淫无度的周幽王耍了一个“烽火戏诸侯”的玩笑,博得了美人的一笑,但这一笑的代价也太大了,最后国家灭亡,美人自身也下落不明了。历史也总是惊人的相似,周幽王也绝对不是“倾国倾城”的第一人,更早时期的商纣时期,纣王因为过份地宠幸妲己,而亲手断送了商朝六百余年的成汤基业,谁叫这个纣王太过放肆,如如此大逆不道,明代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一回有载:


    三月十五日,女娲娘娘圣诞之辰,宰相商容请陛下驾临女娲宫降香,纣王准奏,进香期间,纣王正看此宫殿宇齐整,楼阁丰隆,忽一阵狂风,卷起幔帐,现出女娲圣像,容貌端丽,瑞彩翩跹,国色天姿,婉然如生;真是蕊宫仙子临凡,月殿嫦娥下世。古语云:“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国之将亡,必有妖孽。”纣王一见,神魂飘荡,陡起淫心。自思:朕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纵有六院三宫,并无有此艳色。王曰:“取文房四宝。”侍驾官忙取将来,献与纣王。天子深润紫毫,在行宫粉壁之上作诗一首:“凤鸾宝帐景非常,尽是泥金巧样妆。曲曲远山飞翠色;翩翩舞袖映霞裳。梨花带雨争娇艳;芍药笼烟骋媚妆。但得妖娆能举动,取回长乐侍君王。”说起这位美女妲已,用蛇蝎心肠、恶毒妇人心来形容此女子也一点也不为过,进谄言、害忠臣。后来商朝灭亡、纣王自焚,自己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千古骂名,这是何必呢?


    还有唐代白居易笔下“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杨贵妃,这位爱吃荔枝的小美女,把我们的李隆基同志竟然搞得神魂颠倒、晕头转向,最终“安史之乱”暴发了,自己也落得个马巍坡香消玉殒,嘘,真个令闻者伤心,听者流泪,说起来,杨玉环原本还是唐玄宗的儿媳妇呢!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美人,此人素以美貌著称,所谓“环肥燕瘦”讲的便是她和杨玉环,而燕瘦也通常用以比喻体态轻盈瘦弱的美女,同时她也因美貌而成为淫惑皇帝的一个代表性人物,此人便是汉代的赵飞燕。传言“赵后腰骨纤细,善踽步而行,若人手持花枝,颤颤然,他人莫可学也”。“踽步”是赵飞燕独创,其手如拈花颤动,身形似风轻移,可见其舞蹈功底深厚。她还能控制呼吸,传说她能站在人的手掌之上扬袖飘舞,宛若飞燕,而其真正的名字,却早已被世人忘却,赵飞燕与其始建赵合德晦乱宫闱的事情,自然也不必清风在些一一赘述了!


    还有一些重要人物,在这里也顺便提一下,有些言论,可能会颠覆您的三观了,比如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从吴国的角度来说,西施也算一个,越王勾践用美人计害得吴王夫差不理朝政、远贤臣、亲小人,而勾践自己却“卧薪尝胆”,最终,吴国灭亡了,越国称霸了,而西施也与范蠡厮守终身了。是功是过,历史自有公认。其次是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废唐建周,立庙建佛,数万人惨死于大兴土木中,“长生不老非易事,一代女皇也骂名”。有人说她对历史有功,有人说她说祸国殃民,功与过自有后人与于无字碑中。


    其余人物诸如慈禧太后,虽然其自比武则天第二,权倾朝野,签和约、诛贤臣、灭义和、剿太平,本想名垂青史,怎料留下千古骂名。还有汉代的吕后,单名一个“雉”字,也就是“野鸡”的意思,若说此人祸国那是过了点,但要说到殃民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进谄言、害贤臣、搞离间、后宫专权、使人民生灵涂炭,可怜一代英雄豪杰韩信将军亦命丧其手。还有名妓陈圆圆,这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女,陈圆圆生于明末,卒于清代,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影响过中国历史面貌的一个女人。为了她,吴三桂不惜“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数百年受到历史唾骂,而陈圆圆也成了被人不齿的“祸水”,一个女也就这样祸害了一个国家,虽这不是她的本意,但这却摆脱不了她历史的罪责。到了近代,中国又出了一位鼎鼎大名的艺星蓝萍。


    呜呼,历史还真是教人一言难尽呀,这也难怪,以上这些随意列举的女子们也确实太叫历史学家和造字学家伤心了,所以一旦遇到意义不太好的字,管它个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的,大笔一挥,旁边加上一个女字,于是,这也是成了当今我们眼里所看到的这些了!


    你要问这历史上不也有一些好女子么?我说是呀,比如说写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宋代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还有那位咏雪的谢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因其比喻精妙而受到众人的称许。也因为这个著名的故事,她与汉代的班昭、蔡琰等人成为中国古代才女的代表人,而“咏絮之才”也成为后来人称许有文才的女性的常用的词语,譬如《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便有这个才华。这段事迹亦为《三字经》“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所提及。东晋女诗人苏蕙,是众多美女之中具有兰心蕙性美质者的代言人,“织锦回文”典故的主角,前秦安南将军窦滔妻。《晋书•列女传》载:“……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凡八百四十字,文多不录。”就是在五彩丝线的织锦上织有八百四十个字,名曰“璇玑图”,纵横反复,可以读出若干诗作,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还有许多其他美女,也许其事迹也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奈何这其中的许多人都是待在家中的闺房里呢,无怪乎有人总是在愤然呐喊着知音难觅呢,她们纵使天生殊容,也不敢公然地抛头露面呀,君不见,历史上有记载的许多奇烈女子,大多都是出自市井巷末,譬如李师师、苏小小,柳如是等,其余如梁红玉、聂隐娘之类的女侠,其原本的出身也不是太好!


    现在这社会,有许多人又在那里崇洋媚外,殊不知,这原本就是一种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别提什么世界观了!若要问这洋为何物,洋者,不土也,不土又为何物?合二为一,称之为坏也,原本这些人辛辛苦苦地媚着的,竟然也是些不入主流的坏物,正如那些历史学家们一般地,我当然并不是有意讽刺那些崇洋的人,只是那些人呕心沥血,执着一生地去追求,去破解,到最后,得来的却只是一些坏物,不能让我接受不说,反而让人越来越糊涂,真是何必呢?难怪郑板桥老先生常以“难得糊涂”四个大字作为自勉呢!看来,我也要仰天长啸一回“难得糊涂”了!说得也是,做人,何必事事清醒?当然了,这里,我也并非是说外国的东西一定不好怎么的,但是凡事也要有一个度,过了度,物极必反,有句话不是说么:“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6-1-11 17:2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清风剑客 于 2016-1-11 17:27 编辑

                     我之婚姻观


                       (七)





    鄙人且妄自评说一回吧,想起若干年前慕名而读的一本小说,书中第三章有这样一个片段:褚慎明说英国有句古话,“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苏文纨说:“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是的,婚姻其实就是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走进去,而围城里面的人又想着怎样才能走出来,对于这一点,我基本上是同意钱钟书老先生在《围城》里发表的观点,但是有一点又让我颇为想不通,众所周知,钱老先生与其夫人杨绛先生两人可谓伉俪,在中国近现代的文学史上,也一直都是传为佳话的,两人一直相濡以沫,相敬如宾,恩爱到老,可是,当年钱钟书先生究竟是出于何目的,着手写下了《围城》一书,这一点又着实地让人商榷,正如某些人会舒心开怀地纵情高唱《快乐老家》,却无家可当一样,大吼《带我去看球》,却从来都没有真正意义上地看过一场正规的球类比赛,只是偶然地一次,在朋友的再四盛情邀请下,才勉强地观摩了一场球赛一般,这与叶公好龙又有什么两样呢?真是难说呀!


    我想起元代江南有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大才子,名字叫做赵孟頫,字子昂,精绘画,擅书法,能诗文。这个人是继苏东坡之后诗文书画无所不能的全才,他的楷书被称为“赵体”,对明清书法的影响很大。他的元配妻子叫管道升,这也是个女才子,善画墨竹、兰、梅,亦工山水、佛像,诗词歌赋也造诣很深,本来是女子中的佼佼者。管氏著有《墨竹谱》传世,对后人学画竹大有裨益。


    话说当时社会上的名士纳妾成风,赵孟頫自然也就不甘寂寞,有一天突然心血来潮,自认为宝刀未老,还想要再纳一房妻妾,加上其一直都官运亨通,受人敬重,年近五十的赵孟頫却也爱慕年轻漂亮的女孩子起来了。而他不好向妻子明说,可文人有文人的办法,作了首小词给妻子示意:“我为学士,你做夫人,岂不闻王学士有桃叶、桃根,苏学士有朝云、暮云。我便多娶几个吴姬、越女无过分,你年纪已四旬,只管占住玉堂春。”这词儿意思是说,你没听说过王献之先生有桃叶、桃根这两个小妾,苏轼先生也有朝云、暮云这两个小妾。因此,我就是多娶几个小妾也并不过分;何况你年纪已经四十多岁了,只管占住正房元配的位子就行了。


    管道升看了以后,自然很不高兴,可又不便公开吵闹。为了不把事情闹大,她采取了与丈夫同样的办法,填了一首格律清新,内容别致的《我侬词》予以规劝,既代替回答丈夫,又用来表达她自己的心音,词云:“我侬两个,忒煞情多!譬如将一块泥儿,捏一个你,塑一个我。忽然欢喜啊,将它来都打破。重新下水,再团、再炼、再调和。再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那期间啊那期间,我身子里也有了你,你身子里也有了我。”赵孟頫得词,只得打消了他原本要纳妾的念头,而这一桩文坛趣话,此后遂被人们传为一段夫妻情爱佳话。


    还有我在前头提到过的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私奔的事情,不但没有多少人去怪罪,反而还把司马氏的代表作品《子虚赋》,因其词藻富丽,结构宏大,后人称其使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而卓文君自然也得到了一个“为爱痴逛”的代表性人物,想想还真是好笑呀,我只能说人嘴巴有两块皮,一日三餐填饱了肚子,然后闲着也是闲着,于是便三个一群、五个一党地聚在那里大侃特侃一番了!


    呵呵,还是严肃一点吧,这些事情,用今天的眼光再来评判一下,其实也并没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弟子规》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是“首孝悌,次谨信”。农村里也有一句俗语:“男到十八当家汉”,说是在古代的时候,男人到了十八岁的时候,就要开始支撑整个家庭了,而古时候女子到了二十岁还不嫁人的话,那么就无异乎是另类了,传将出去,名声都不好听,再以后,要是再想嫁出去,可就真的很难了,于是在这样的传统观念之下,中国有无数的女姓在严厉苛责的父母之命,还有能够将稻草说成是金条的媒妁之言劝诱之下,用红布将头一盖,然后几个人将花轿一抬,便算是婚姻了!


    北宋晚期有一诗人,名叫汪洙,传言其九岁时即赋诗,素有"神童"之佳称。汪洙诗才横溢,他先后写了不少言绝句诗,不过大多都是一些便于孩童记诵的短诗,这其中就有一首诗,十分有名气:“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人生若得这四喜,那也真可谓是幸甚至哉了,近日我又见一对联,联云:“四喜诗中第三句,诗红召南撷二章”,此联说得非为别事,正言婚姻,《诗经·国风·周南》中有一句“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写出了女子出嫁时的欢乐,这也是一首贺婚诗,诗中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美满的婚姻,表达对女子出嫁的纯真美好的祝愿。


    我所追求的婚姻,也不过如此,我一直都希望建立一种山水田园式的纯粹的快乐,虽然到目前为此,有很多事情,我还并不能够想得通,可能还有一些事情,等到我经历过后才能真正地明白,但是至少我可以坦然去面对了,有一首流行歌曲这样演唱道:“风雨过后不一定有美好的天空,不是天晴就会有彩虹,所以你一脸无辜不代表你懵懂,不是所有感情都会有始有终,孤独尽头不一定惶恐。”也许这只是一种歪理罢了!



     堪叹古时女子多薄命,嗟呀今日之女子多离情,这可能也是中国特色的婚姻史发展之必然罢了,古时女子一旦从嫁,便会死心踏地从夫从子,还要遵三从晓四德,什么三从四德?“三从” 指幼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 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工。说起来,这里的“三从四德”,其实也不过只是指压迫和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而已,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维护父权和夫权等家族利益的需要,根据“内外有别”、“ 男尊女卑” 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三从四德虽然对古代妇女有重要意义,但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更不符合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

    所谓的“三从”,意思是说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分,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而“四德”呢?主要是指:德、言、容、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言”,要有知识修养,言辞恰当,语言得体;其次是"容",即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最后是 “工”,即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

    在古代,做女儿的,对于其父母也必须要孝顺,这也是最起码的准则之一,除了日常生活里对父母的照顾周到,还要在父亲遇危难时挺身而出,这就是“未嫁从父”的表现吧,像西汉文帝时淳于缇萦说服文帝废除肉刑,使父亲免于罪,东汉曹娥为救落水的父亲而被活活淹死,史载有“曹娥碑”,表彰曹娥孝行,入起此碑,中间还有一段趣事,据说邯郸淳时甫弱冠,少许构思,便从容捉笔,一挥而就,众人嗟叹不暇。碑以载孝,孝以文扬。蔡邕闻讯来观,手摸碑文而读,阅后书“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于碑阴,隐“绝妙好辞”四字,可惜的是,此碑早年散失,不提也罢,此外,古代女子在终身婚姻大事上,听从“父母之命”,也是“从”和“孝”的表现之一。

    还是在中国古代,妻子必须要视其丈夫为“天”,所谓“天命不可逃,夫命不可违”,所以,做妻子的,首先第一点,就是必须要听从、敬重丈夫,做到夫唱妇随,就像汉代孟光对丈夫梁鸿“举案齐眉”,这也一直都被赞为夫妻之间“相敬如宾”的典范。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相夫教子”也是自古以来做妻子最重要的职责。春秋时期息国国君夫人息夫人,在丈夫被楚国俘获,楚王逼她为夫人,她以死相拒,成为史书表彰贞节的模范。历代官方表彰贞节烈成为制度,导致一些妇女自残生命,甚至在丈夫将要病死和战死前,妻妾们提前殉节,表示对丈夫的忠诚。


    汉代女教家班昭在《女诫》具体指出:“妇德不必才明绝异”,意思是说女子不必具备特异才能,这也是明代“女子无才便是德”流行语的最初依据,女子若是做到了“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就是具备了妇德。可怜呐,古代的女子命运多是凄惨,被这无情的封建礼教束缚得,也只得苟延残喘于世了,很多女性的悲惨遭遇可以说是令人发指的,倘若一个女人真的敢于追求自由的爱情,便会成为千古唾骂的对象了。

    我记得历史上有这么一位人,见其夫宠幸了三妻四妾,心下醋意大发,极其不满,遂怒于其夫曰:“汝尽养那些粉头小妾们,却从都顾不得奴家的空虚寂寞,奴家也要聘请一个男妾,供奴家耍耍。”其夫可能也是自觉心下有愧,况此时夫人早已人老珠黄,恰好也是处于更年期间,脾气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两人有夫妻之名,却无夫妻之实许久,于是其夫欣然准之。孰料后人知晓此事之后,对此夫人批斗的可谓是体无完肤,其实那位夫人,清风还是很敬重的,这分明就是精神可嘉嘛,却不知道犯下了什么不合之孽,白白地吃了人家这么多的唾沫星子,真是教人可叹!

    而如今,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这古时候的三从四德,如今也在涵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谓的“三从”就是:女人的话,男人要听从;女人逛街,男人要跟从;女人就是说了谎话大话,男人也要盲从,而四得呢,解释起来更加地离谱,说得是:女人化妆要等的,女人花钱要舍得,女人生气要忍的,女人生日要记得;唉,那么男人呢?呵呵,这光怪陆离的世道呀!

    很多事情,不是我不明白,而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先年,人们见面打招呼,通常寒喧的第一句通常是“您吃了吗?”不知道从何时起,这句普通非常的问候语竟然被人为地更改成了“您离了吗?”呵呵,可能是清风我少见多怪了吧,这年头,有几对恩爱夫妻能够相守到白头的呢?事实情况就是:男人总是借口工作忙,事业忙,十天半个月不把家来逛,即使是偶然良心发现归了家,也不会主动给老婆交公粮,而男人的基本口号便是“家里红旗不倒,户外彩旗飘飘”,于是,男人在家倒头便睡,在外生龙活虎,继续花心。

    当然了,一个巴掌是拍不响的,如今这女人也个个如狼似虎的,哪里有那么好惹呦!一旦女人的醋坛子被打泼了,那家伙闹腾的,看你怎么收拾?轻一点连哄带骗,跪搓衣板榴莲皮信誓旦旦,重则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井水不犯河水,从此之后你我两不相欠互不相干,唉,俗话说:“一日夫妻百日恩”,就算是看到两个人曾经同床共枕的情面上,也应该适可而止,握手言欢呀!

    不扯这个犊子了,我记得有这样一个小笑话,说是某一位局长之流的大人物,因与其妻感情不和,于是总喜欢在外头耀武扬威的,尤其善于包二奶,乃至将其“第三产业”十分成功地发展到了三奶、四奶、五奶身上了,局长十分得意,认为这岂止是光鲜了列祖列宗,简直就是辉煌了门楣呀,谁都知道纸是包不住火的,终于有一天,这位局长倒了大霉,因其情妇争风吃醋,某一小偷在黑暗之中趁其不备,将其幽会之地洗劫了一空,还随便将某些视频传到了网上,该局长终于东窗事发了,然而,令人喷饭的是,当警察过来敲门查水表的时候,这位糊涂局长还以为是其新提拔的小秘主动送上门来了呢!

    当然了,这是一种不好的,让人难以启齿的弊端,说严重吧,也算不上是什么一级严重的,但如果要是说不严重吧,也有可能会“倾国倾城”,这样下去如何了得?可恶的是,那些动辄就包了二奶三奶的官爷们,总是会请出他们的祖师爷――西汉时的中山靖王刘胜来,传云这位中山靖王爷嫔妃无数,有子一百二十,说到此处,也有许多人不服气,他们也会歪脖愣眼地对清风反唇相讥道:“我只不过偷偷地给某些失足妇女送去了一些温暖和人文关怀而已,您就如此抵毁我了,那周文王姬昌这么个大贤人,加上途中捡回来一个雷震子之外,有子过百呢!”

   噫吁戏,呜呼哀哉,话虽如此,可我们是人,不是畜牲呀,都说“家花不如野花香”,宋代的大文欧扬修也曾写过这么一句“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荫”,可是明眼人都知道,欧扬修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所以,做男人的,还是“路边野花不要采”的为好,当然了,如果你觉得“不采白不采”,那么清风也只能弱弱地告诫一声:“好自为之”了!

    再者,那些总是把婚姻当作儿戏的人呀,你可曾忘却了“青梅竹马意”和“鬓贴花黄情”?又有人云:这事儿也不能全都赖我身上呀,我一看到那个黄脸婆就感到恶心,与其在一起针尖对麦芒,还不如好聚好散一场,倒也两厢情愿。呸,古人之遗存之中,虽然难免地会有许多的糟粕,却还是有许多的精髓,那些有官恙的某些人呐,曾经决定携手一起,走入爱情坟墓时,许下的承诺都日了狗了么?我也不说什么“一日夫妻百日恩”这样的心灵鸡汤式语录了,那一种曾经期盼的“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的生活难道早已都忘到九霄云外了么?唉,有一点清风也想不通,为什么如今的许多夫妻只能同甘,却不能够共苦呢?

    这时且听一位官爷的抱怨之辞:你能怪我吗?我对她早已经没有了激情,与其两个人绑在一起,如一棵树上吊着的两只小蚂蚱,还不如剪断绳索,寻求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呢,呵呵,真可谓是妙哉斯语,这事不能怪你,难道要怪我咯?因为一句堂而皇之的“没有激情”,便出去激情燃烧一把,好吧,激情上释放了,但是背后所承担的事情,你总要扛着吧?还有一些人,因为想要怀念一下“青春”,怀念一下逝去的岁月,便又会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溜出去青春无极限一把,这个世道呀,说好的“你是风儿我是沙,缠缠绵绵绕天涯”呢?这首歌词儿虽然通俗,但确实就是这么个理。

    那位官爷又开口说话了:苏东坡先生也有一句诗,叫做“明日黄花蝶也愁”,物犹如此,人以何堪呐?嘿,还真会胡搅蛮缠,果然字字珠玑,这油腔滑调的,难怪您老人家总是如此拉风,背后也总是有那么多的蜂飞蝶舞呢,慢说你还没有出轨呢,一旦出了界,那岂不是天下大乱了!你看你这嘴,真是一个伶牙俐齿呀,哈哈,算啦,子不语乱力怪神!

    没事闲扯了这么多,却也是没有什么卵用,婚姻究竟是什么呢?法学上说,婚姻是为当时社会制度所认可的,男女两性互为配偶的结合,以夫妻两人的共同生活为目的,强调两性、配偶身份,所以说,婚姻是家庭产生的前提条件。鄙人才疏学浅,进入婚姻的殿堂时间不长,却也多次真切地感受到了婚姻的魔力所在了,正如一句歌词里所唱到的那样:“魔镜是你进不去,我也出不来”,婚姻可能亦是如此,但是有朝一日,这张魔镜破碎了呢,一些人便会不约而同地掀起来一阵子“辞旧迎新”的热潮来,也许是我们真的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进了新时代”了吧,谁知道呢!

    我曾经有一次,到了村子里面的一对耄耋老夫妻家里做客,见其房门内有一块牌匾,挂在墙壁上不知道多少年月,牌匾里有一张老夫妻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结婚时的照片,其余的照片尽是一些夫妻俩子女及孙子孙女的各类团圆照,生活照,唯独这一张老夫妻俩的结婚照至今教我印象深刻,虽然经过岁月的洗刷与打磨,这张照片的纸质早已微微发黄,但照片上面的字迹至今清晰可见,道的是“青春到白头”五个楷书小字,还有拍摄日期,我真的十分地羡慕这对幸福的老夫妻,经过这么多年,他们依然相濡以沫,真是教人喟然赞叹!

    我崇尚这样的婚姻,相互牵手,共度一生,然后情无纠葛,与世亦无争,这样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纵使十分平淡,我也喜欢,我也曾追求过一见钟情式的爱情,到最后换回来的,却是我内心深处里长久以来,也难以愈合的阵阵伤痛,呜呼,斯男儿痴情往事,不言也罢,况如今早以时过境迁,再言又有何益哉,也许正是应了那一句话:平平淡淡才是真吧!

    面对如今社会里的种种婚姻观,奇怪之处无不令人咋舌,若说古时女子地位卑微,那么时至今日,女子地位早已与男子平等了,然而现实就是这么有趣,许多困囿于婚姻牢笼的人却在那里千方百计地想要挣脱所谓的爱情羁绊,去追寻自己想要的爱情,和那一种不切实际的美好生活,这又是何必了,既然当初选择在一起了,为什么不好好地珍惜彼此呢?呵呵,所谓的闹离婚,分财产,在清风看来,就是一个字:“作”,说得也是,不作死就不会死!

    在围城已久,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这期间,有人合,也有人离,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很多事情,其实也就是发生在你我身边,让我不忍忽视,然而有时事已至此,多说亦是无益,但愿各自安好,便是晴天!子曰:“食色性也”,诚然如是,每个人都渴望有个美满的婚姻,然而理想总是很丰满,现实却又是如此之骨感,婚姻来自于爱情,也是爱情的坟墓,但是不管怎么说,即使是入了坟墓,也总是死无葬身之地要好得多吧!


    有人说:婚姻是夫妻双方因为志趣相投、彼此亲密无间并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在很多事情上有不谋而合的看法,最终基于共同的生活目标而走到一起,夫妻之间原本存在的恋情变为爱情,到了最后,因为婚姻关系,最终转化成为亲情。真正的幸福不是惊世骇俗的感人故事,也不是轰轰烈烈的爱情绝唱,真正的幸福其实很简单,就是两个人相濡以沫,平平淡淡一起经历人生起伏,始终不离不弃并携手共度一生。


    清风一直都是喜欢追求一种古典气质的美,那一种贤淑与宁静,小巧玲珑式的中国传统之美,虽“天涯何处无芳草”,可是有的时候,清风也难免地会生出一种“知音少,弦外有谁堪听”的惆怅感来,些许经年,自前年与妻子步入婚姻之围城,一路走过,在我的身边,在我也经历一些风雨过后,我的婚姻生活虽然平淡,日子却也过得有滋有味,值此,清风也真诚地感谢一直陪伴在我身边,为我默默守候的爱妻,无论发生任何情况,我都会守在妻子身边,与其相守,默然欢喜。


   又闻一位老友宁愿与我一样,毅然决然地走入婚姻的牢笼,此人乃是我儿时的玩伴,如今皆以长大成人,真可谓时光之荏苒,岁月之悠悠,又有吾之同窗老友屡教不改,还是光荣加入围城行列,呵呵,此等好事,清风自当送上祝福:愿其美满幸福,白头到老!


    最后,我也谨愿我今后的婚姻生活充满阳光雨露,永远不会是阴霾的,都言人生在世,不如意的生活十之八九,有些事情,其实当时忍忍也就过去了,何必非要为了一丁点芝麻绿豆一点的事情而闹得不可开交、鸡犬不宁呢,赢得了天下而输了她,回头想想又是何必?以上种种,与某友人共勉,也于我自勉,此番诸多不尽人情、不如人意之荒谬言论,也不过只是一时兴起,“挥毫万点,洒尽我心中之意”罢了,并非有意针砭,还请切勿对号入座。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