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板寸,自然不用簪子。媳妇的素面朝天,皮筋扎一下,遍是天然风韵,也用不到簪子。搜肠刮肚,终于找到一个和簪子有关的故事。
讲分子热运动时,要做一个演示实验,证明分子间吸引力的存在。是用两块洁净的铅块,用力挤压在一起,然后可以合为一体,吊起一个书包。说的容易,做起来麻烦。
实验仪器是学生拿过来的。要把铅块断面切去一层氧化层,结果切削工具没拿,这也好办,几个学生贡献出美工刀,一两分钟也就削好了。
然后对齐,用挤压工具压紧,这时候需要用两根细钢棒,穿过小孔,对拧两块铅块,以求紧密贴合。这时候,问题出现了,只有一根钢棒,还缺一根,只好求助学生。学生手头也没有合适的东西,只有圆珠笔芯,水笔芯,一一试过,都很快损坏,不堪使用。
这时候,一个女孩子起立了,她贡献了一根亮晶晶的银簪子。簪子还是全新的,我拿来试一下,粗细长短都合适。于是插进小孔,开始对拧,等我停下手,发下簪子已经弯的不像样子,银毕竟是太软了。
实验当然没有成功,当我把弯曲的簪子还给女孩子的时候,全班倒是一片欢乐,并没有实验失败的遗憾。我注意到这个女孩子也并没有簪子损坏流露出不开心的样子。
孩子们都是大方包容的,这并不代表他们愿意为科学奉献很多心血。据我了解,他们更愿意贡献物品,而不会小气,要他们贡献精力时间的话,那必须这个实验特别有趣。
我感觉在初中教书这么久,主要精力就花在准备各种情境和实验,来迎合和挑逗孩子们的好奇心上,而不是知识的归纳和系统整理上。
当然,这也是我的乐趣所在。
胡说了一篇,配合一下豆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