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令箭 于 2016-5-29 16:18 编辑
前几天去洛阳出差,我看到有的出租车上打广告,请大家去看电影《百鸟朝凤》。此前有《百鸟朝凤》制作人一跪的新闻,也有吴天明先生逝去的新闻,心里百感交集,说不出什么更有用的道理。《百鸟朝凤》里的唢呐技艺和小说《青龙偃月刀》里的剃头手艺一样,都是没落的艺术。在这个速朽时代,或许这种手艺和很多农耕时代的手艺一样成为部分人的乡愁,成为作家眼里时代变迁的一种感慨。
我此前看过这个小说很美,但又看到时候觉得很丑。这是为什么?或许就像杨过一样,期初看少妇黄蓉充满怨恨,后来看中年黄蓉越看越美丽。无论是唢呐手艺或是剃头手艺,可以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甚至可以申遗保护。但作家拿来写成小说来形成一种价值观,是很低端的一种写作行为。唢呐曲子百鸟朝凤吹法和剃头技艺青龙偃月刀法无论如何精妙绝伦,它们只能在合适自己时代的书写中成为魅力剪影,在不合时宜的年代,这类技艺的出现只能成为回头看的老年记忆。而在作家的笔下,这种技艺若不是工具的驱动,而是一种情绪的排遣,那么这种书写就是毫无意义的哀鸣,客观上也损害了小小说的魅影。这就给大家带来一个问题,这类落后于时代被淘汰的技艺是不是小小说可以选取的素材?从更深的意义上说,这类民间艺术家是不是可以成为笔下人物呢?我个人的看法是,不一定。当你建构一个小说的草图时候,要看你是不是想好了怎样给这类人一个写作定位。按照一般的定义,小说必须有一个写作方向,就是说你究竟想说什么。一个人物,一套手艺,你欲加之罪是不是明确。但也不尽然,也有方向不定的,讲究叙述的意境之美。毫不顾忌人和手艺的前世来生,精美传神的手法全放在看似漫无目的的叙述上。
那么,从写作方向上的有与无来判断这篇小说,我确实没看出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