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归隐宋朝 于 2016-6-22 16:27 编辑
我一个年逾半百,犹如小草一样的一个普普通通人,闲暇时,会浏览一些网页,偶尔也练练笔,前几日,读了一篇《创作的敌人》文章,文章颇具个性,对喜爱文字的我来说,大受脾益。
联想到多年以前读到的张爱玲女士的一个文章的题目叫《自己的文章》,文章本身所表现出的偏执与自尊,则很符合她个性的体现。没有个性,无所谓真我。所以,做个真实的人,又符合了我写文字的目的与要求。
人的一生要经历好多的人与事,是在不断经受挫折,不断完善自我的道路上,在无数次的跌倒和再爬起中长大的,因此每个人的一生就会际遇好多真实的人和事,我很喜欢用文字去记录它们。
我写文字不太在意别人怎么看。太在意,失去了自我,仿佛总希望别人的宽宥,太不在意,则太自我,不是我应有的品性。道理就在于,文章好与不好,是别人说了算,至于喜欢不喜欢,则是自己说了算。
我写文章并没有太大的底气。我知道写文章所倚仗的悟性与才气自己并不具备,幸亏有些个人经历,这些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有时表诉的语言不通顺,词不达意,儿子就曾说:妈妈你写的东西,全当做避免今后大脑迟钝的脑细胞的锻炼了,我知道写文章是种技术,但情感和思想的传递效果,并非是技术可以解决得了的,情感和思想人人皆有。所以,世上应只有写文章与不写文章的区别。
写文章一定要用情、用心去写,不一定披着华丽外衣的就是好的,曾经读过朱德元帅的《我的母亲》的一片散文,文章通篇没有华丽的词藻,却令读者拍案叫绝,一篇好的文章,最初的读者是自己,所以首先要能打动自己,倘若自己都读来无滋无味的文字,何以用真情去打动他人呢?
喜欢文字的人,都会把文字当作寄托当作记录生活的“活化石”而不是负担,这样才会恒久地爱下去。但在爱的同时不要失去自我,对他人作品所表述的思想憧憬和情绪渲染所产生的共鸣,想必人人都会必然存在。但应当借鉴,不应全盘照抄,或断章取义套用,应该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就是因为文字其实是一杯淡淡的清水,而不是浓稠的甜酒。品咂他人的文字,就是要把一杯清水咂出滋味来。然后受用于心。 不断的去完善和充实自我。
要使自己在文字的海洋中畅快的遨游,就要不断的充氧,在学习和借鉴他人作品的同时,应该使自己更具特点。更与众不同,不要迷失了自己,去急功近利,贪图表面的虚荣,不能丢了自己的名字,倘若一味的模仿他人的路子,人云也云,失去自我,自己都忘记了自己的姓名,又怎能去要求别人记住自己并认识自己呢?
我写的东西好与不好,我都会用心去写,每天的练笔会丰富我的联想,锻炼我的思维,至于写的好与不好,无关紧要,自己喜欢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