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边塞诗人黑子 于 2016-7-1 16:16 编辑
雨水拆解的月光——国哥短诗《陷》赏析(作者:黑子)
陷
文/山东国哥
淄博郊区的月光不像她的雾霾
那样难以驱散,途经国贸大厦的内河
不像夜半风起时,那样动荡不安
六月,寡淡而消沉
饱蘸了风寒和阴影的矮冬青,丰盈
如同床边的少妇
用这个比喻,我不断地下雨、抽烟
一遍遍,拆解
浅睡眠和亚健康,拆解
诗歌里的隐喻和独白
对于西五路密密麻麻的商铺
以及无家可归的少年肢残者,竟
熟视无睹,任其叫卖和惊惶
而十五年前我看到那些
凌晨三点还亮着的窗户,却
心生怜悯,满含对人间的担心
【黑子赏析】
开头,“淄博郊区的月光不像她的雾霾/那样难以驱散”一句,平实而又引人入境。地点,淄博郊区,这是有故事的前奏了。作者用“她”拟称地点,读者更加有所期待了。月光和雾霾二者有共通处,那就是弥漫,充塞,无孔不入,有复杂和一言难尽的意味。月光和雾霾也有不同处,月光不像雾霾“那样难以驱散”。附在月光上的比喻和象征很多,诸如相思,乡愁,追忆流年,等等。那么作者从哪里入手?时间,地点都有了,作者该打开他的灵心之镜了。
“途径国贸大厦的内河,不像……”再次出现“不像”,再次对比,内河和夜风,一动一静。风的宽度和内河的长度,风的高度和内河的低度,作者不动声色地放在一起,好像印有往事的纸张,作者在仔细折叠着,折叠成纸飞机,折叠成纸船。“六月,寡淡而消沉”,这里,笔锋一转:六月。其实六月过半了,笔锋为何迟迟转来,而且迟迟而又如此自信自省的情绪:寡淡和消沉。怎么会这样?六月是盛夏,是繁华落尽经过的安定时间,是云朵都愿意变成雨水的时间。是芭蕉深绿石榴花红的时间。情绪化何来?读者又难免疑问了,疑问也是推进诗意前进的动力,作者和读者很享受其中的未知性。
“饱蘸了风寒和阴影的矮冬青,丰盈/如同床边的少妇”,风寒和阴影,使矮冬青丰盈了,人也如是,风寒和阴影把人加深了加厚了,风寒带来疼痛,阴影带来光亮。可想,作者写下”丰盈”一词,心底倏然想到了少妇,于是,少妇被比喻出来了,少妇是最风情的年龄,最魅惑的地点——床边,又随之想起。于是,作者就这么自然而然,心神驱赶着灵犀,慢悠悠走下去。
这时,作者察觉了读者在问:这个比喻用意何在?这个比喻是不是有些绮艳?作者思路要往哪里行进?不打自招般地,作者说:“用这个比喻,我不断地下雨、抽烟。”我不断地抽烟,这是表象。我不断地下雨,这是心理天气,雨的意象总是带来记忆。或者一些连环难解、归路泥泞的痛苦。果然,“一遍遍,拆解”,作者手和心如何拆解开?作者或诗歌主体“我”,有什么难解之郁结?又是疑问,读者顺着疑问一步步往下走,作者一步步一块块搭来桥板,但是,读者有一探究竟,没有停下的意思,那么,作者究竟要举着没有字的旗子,带领读者到何种境地?也许写到这里,作者也在问自己:我要往哪里引领更深邃,更独特,更诗意。
原来拆解的郁结已是“浅睡眠和亚健康”,作者很坦白、自信,打开读者心扉的有效手法,就是“诗歌里的隐喻和独白”对于那些缠绕不去的商铺和无家可归的少年残肢者遭遇的熟视无睹,惶惑,不安,犹如暗夜的闪电,无声处的惊雷。深深的怜悯和关怀。
“而十五年前我看到那些”——作者笔锋又一转,转到十五年前。“那些凌晨三点还亮着的窗户心生怜悯,满含对人间的担心。”作者退回到这里的凝望,多么真挚、纯真,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推己及人……这些近似的情感和兼爱的心理活动,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栩然目前,那窗户外夜色湿衣的年轻人,那洁白如百合花的心灵,在扇动,像灯盏,像花香,像月轮。
国哥是一位对诗歌极其认真,对尘世观察、体验深刻的诗人,他的作品语言凝重,在场感切身感强烈,尤其交融其中的感情,令人一读一沦陷。这首诗选取十五年前后的两个镜头,用以剖析自我,责难自我,反省自我。诗歌中的自我当然是一种代入法,可以是你是他,更可以是我。作者不留余地的批判精神和大爱情怀,让人感动。我曾说过:好作品是这样,它远远走进来,让我张开怀抱敞开心扉,它站在我的心灵之上,让我觉得自己高远了深邃了。(《黑子谈诗》),这首诗歌就是这样的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