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小的篇幅,这么用心的把主线藏在背后又让读者一目了然,对作者的笔力表示佩服。 题材不新,新在角度。整篇用非常贴合孩子的语言和思维讲故事。文字精炼,读来无压力。背后的故事内涵极为丰富,包养,私生子,顺理成章的日渐疏离(或被遗弃?),世俗的眼光,娘家的困境,东窗事发,羞愧又走投无路的回家……难为作者从一个孩童视角用隐线一一展现。 而立意上,作者没有对哪一方一棍子打死,他们都有自己的立场和出发点。现实本无奈,无关对错的冲突最易搏得读者共鸣。女人带着一身创伤回娘家,但她面对孩子(或说她们的未来)仍能“笑一笑”,甚至用不同路灯都很漂亮来表现出对未来的希望。车站到了,新一段驿程将重新开始。人性无贵贱,这么向上的立意,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一点小建议,文字通篇轻灵甚至写意,相比起来后边的东窗事发桥段有些着墨重了。像一幅淡墨山水里突然出现一条纤毫毕现的金鱼,鲜活则鲜活矣,整体看有些“出画”。是怕篇幅过短不达标?其实有些地方延展一下也并不违和,比如“舅舅”出现桥段,他就算不知道姐姐当前的身份,也不会一无所察。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基于他的认知和家庭现状点上一两句看法,主题或许更耐人寻味。 个见!
一路读下来,大气没敢出。然后,跳出来,坐下来,评。 我这种情绪也可侧面作为评的一部分,就是为节奏点赞。 节奏是本篇最亮点。不长的篇幅,毫无赘言的讲述两段凶杀案件:明线是我这个实习生调查凶杀案,最后惊天的把我设计成为另一场凶杀案的一部分。两者有机串联在一起,加上个性化的话言,惊心动魄。 然而,也止于此。 小说把精力全部着墨于事件本身,但少了社会背景的有力衬托。第一案件只是一个畸形家庭的以暴制暴,第二案件更像是只为突出一个孩童的残忍与血腥。那么,立意在哪呢?家庭教育的失败么?关于父母的着墨少了;社会的阴暗么?缺乏背景交待,他们的贫穷、愚昧与残忍也无所依托。 所以,这只是一场精彩的情景渲染。语言、故事设计、情节紧凑方面,强。引人深思的立意方面,弱了。 个见!
语言一如作者前几篇,主语和句子重复较多,不表。 部分情节类似23号一路向西。从题目到最后有意提到蝴蝶飞出餐厅看,作者貌似要表达一种冲破樊笼追求自由的呼唤。但因为背景模糊,所以真无法判定警察抓走小孩是对是错。今天孩子是碰到一个善良的流浪汉,那么警察把他带回孤儿院看似残忍。而明天孩子再碰到一个恶的流浪汉呢?警察放任孩子被社会渣滓吞噬,是否是一种社会不负责?这干扰了立意。所以在主线构思上,作者还要推敲。 再是一些细节设置,比如玛丽非要求把三个明明可以食用的面包扔掉;后边的三番两次叫我干这干那,有些不明所以。 好像是某个长篇的一部分,个见!
语感真好。 读碎红的字,随那不疾不徐的节奏,像听一首钢琴曲,轻快,跳脱,也不失优雅。而背后,有隐隐风雷。 所有出场者(人物和猫)好像都有双重身份。维先生是位心善者,儿童关爱者,背后是毒品受害者,向社会讨回公道的正义者。孩子是社会底层的可怜挣扎者,背后是毒品链条的构成者。而猫,既是孤苦灵魂的陪伴者,也是无知无畏的贩毒执行者。只有警长和金发年轻人,他们是戴着模糊面具的正义与邪恶。所有人因为职业或人性扭结在一起,共演一出悲剧。 年少的孩子是无辜的,为了生存,与其说为恶,不如说被压榨。但他身上不乏闪亮,他吹箫,竟让维先生泪盈于眶;维先生要收养他和劝他离开猫,应是出于对他身份有所察觉后的善意。而他的拒绝也可理解为一份小小的自尊,尽管自尊的结果并不高大,但出自一个孩子也足以动人。 最后,他们这些城市遗弃者各得其所。维先生得偿所愿,读者同时随他一道,发出更大叹息。 第一次看到希腊文,碎红说是希望。出于好奇百度了下,只有一处解释说是黑暗。 一定是那个回答者错了,嗯。 再是猫参与贩毒的情节设定,是运输工具么?为什么非要光天花日下?
看第一句,就有像看前几篇同样感受:滞!重复字重复句太多。 “我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我瞥了一眼挂在墙上的钟,已经十点钟了,我的丈夫还没有回家。” 缩略成“我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瞥一眼墙上的挂钟,十点了,丈夫还没回来。”这样语感似更好些。 再读第二段,四个句连续四个我开头……我强迫症般把整篇复制到WORD里查了下,不足2400字篇符,竟有158个“我”,也就是说平均每15个字里就有一个。天哪! 这个真的是绝对硬伤,不是哪一篇,而是写作习惯,要改! 再是主语设定,即是第一人称设定,那不在场时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就只能是“第三只眼”看到的,有没有问题? 为了个孩子疑似抄作业,电话里一句话的事情,老师要把两位家长叫去当面说一遍? 从家庭事业不能两全来说,照顾孩子是个烦心事,但就文字所言,还远远谈不上“困境”。 再是结尾,有点戛然而止的意思,似未完篇。但根据前边大篇幅剧情来看,又似没什么可写的了。 嗯 。
本篇算不上小说,或叫随笔? 语言较随意,乏精练。像“靠,是他,真是他”之类句子,同学相见嘻哈寒暄时可以有,如果用于正常的故事推进描写,随意了。人物对话和见面场景设计上有些失真。比如已至县委副书记层次的同学,不论旧时如何,会问出“你不高傲正直刚毅了吗?”,这样的话有点小儿科了。还有三人见面,既使有求于同窗,但互动场景也不是这样的。同学为官者固然感觉高人一等,但自己马上主动进入角色,连握手力量都用心拿捏;对“领导”的小鬼式嘱托,我边上“一定一定”的应着,这还是同学聚么?是否太过自轻了?还有后边谈工作,老同学在一起还一本正经的市长书记叫,打“他的问题我做过调查,是有能力有思想有作为的同志”之类官腔,场面上不是这样的吧。这要不就是太虚构,要不就是笔力表现问题。 再是结尾,收笔勿勿,突然断篇。 至于立意,若说怀旧吧,却是同学间的官腔应酬。若说讽刺官场,却没找不出一股清风。若说感叹人生起浮,但又少了些置身高处的风骨。 还是当随笔式练笔吧。
严格来说本篇更像生活纪实,构成小小说的一些基本元素,语言上较口语化,情节上,前部分是生活现状简单罗列,后部分救火也只是个场景,没有对人物深入刻画,更少悬念设置;布局上,前边几段与后边有些不搭,也与主题无关;总之还需进一步打磨。
无知和愚昧,酿出悲惨和邪恶的果,看后令人唏嘘。 小说语言朴实,虽没有主观情绪,但不疾不徐里把一个可悲的故事、一群可怜的人一一交待出来,让读者去自行感悟,这点是值得点赞的。人物塑造也算立体,小莲的悲和父亲的懒能入心,只是父亲形象有点脸谱化,懒的原因以及他的心理着墨少了点深入挖掘(感觉从母亲自杀真实原因上可以顺带出一两句)。情节上有可推敲之处:小莲被糟蹋家里人(尤其是奶奶)竟不是同情而是指责往外推,小妹不是心怀同情竟是像大人心智的吐她口水?真是愚昧,那也该是父亲上房家去赖笔好处啊!小莲小产住到房家去,房家老婆安之若泰的伺候起月子?我想像中拽着小莲头发扇巴掌才合理。再是最后,老婆子军临死时的回心转意也有些突然,感觉他在梦魇里被小莲叫走才合情理。 个见。
笔力了得,有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感觉。不过,一直期待的惊雷似没有出现,尽管知道应该有惊雷的,或者,是我太乏敏感了。 文字淡定从容,表面上很符合一个孩子的心性,内里又揉入站高处俯瞰式的思考。整篇只是一个站在墙上的孩子,通过眼所观耳所闻心所想来支撑起整部作品。这种以一点来铺开全部的手法和4号作品类似,令人钦佩。 与文字功底相比,小说的故事性似太隐晦了。我读两遍,没有串起一条连惯性的故事脉络,“她”应是个有故事的人,但“她”的交待似有些断片。再是结尾部分,尽管抒情的语言令人唏嘘,但与前边大篇幅的瑰丽相比,感觉跳快了点。 场景设定上,比起俯看到人撒尿和一只大狗要费力才够得着我裤脚来说,三尺高的墙设定的有点矮了。 个见。
|